APP下载

群体动力学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策略探析

2018-02-09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研职业院校个体

李 凌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著名学者布克汉姆将研究作为教师能力的重要特征之一,认为教师是否具有研究自身工作的能力是区别专家型教师和教书匠的标志,倡导“教师即研究者”。随着社会变革的快速推进及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研究能力已成为教师应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教研能力更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教研能力是指教师在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教学规律、解决教学问题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教研能力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高的创新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等。[1]我国独具特色的教研制度和教研体系为教师教研能力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及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而职业院校教师的教研能力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提出,要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省、市两级要尽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国家示范(骨干)职业院校要建立专门的教研机构,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要针对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专项课题,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教学研究。要积极组织地方教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推广应用机制。”[2]

然而,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的教研能力不容乐观,教师不会做教研、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不高、学校教研活动形式化严重等问题大量存在,直接影响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及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制约了应用型人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求。

一、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内涵

“群体动力学”(GroupDynamics,也被称为团体动力学、集团力学)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Lewis)于1939年在《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提出,其借助物理学中的“场”来探究群体行为的产生机制,认为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影响群体中个体成员的行为,也会影响群体行为,通过影响群体进而改变个体要比直接改变个体成员更容易,群体与其个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群体行为动力。为了更明晰地阐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勒温提出B=f(P,E)的函数关系式。其中,B指的是行为,P指的是个体的内在需要,E指的是环境外力,f代表函数,该关系式表示行为是个体的内在需要与环境外力的函数,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要与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群体动力学研究者将观察、定量、测量和实验等方法与理论建构相结合,注重研究群体中各种力的交互作用和影响群体行为的潜在动力,提出影响群体动力的因素包括领导者的领导方式、群体目标和意识、群体凝聚力、成员个别化特质、环境和群体结构等。1945年,“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标志着群体动力学成为一种专业或学科,掀起了群体动力学研究的高潮。群体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群体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其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可以说,应用性是群体动力学的主要特征。

二、职业院校教师教研能力发展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研制度,包括集体备课、说课、公开课、教学观摩、教研会、师徒结对、课题研究、名师工作室等,形成了国家、省/直辖市、市、校本四级教研体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研活动场域、教研方式方法、教研主体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教研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职业院校教师的教研能力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的问题,教研工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教师群体整体教研能力较为薄弱

总体来看,职业院校教师教研能力较为薄弱。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来源较为多样,既有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也有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企业优秀员工;既有享有国家编制的正式教师,也有由职业院校自主聘用的外聘教师。从教师来源来看,职业院校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对学校教研工作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不重视自身教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很多教师不愿意甚至不会做教研。而且,由于职业院校未能建立较为完善的教研制度支持体系,新手教师和部分没有师范教育背景的教师即使意识到教研工作对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却也难找到提升自身教研能力的路径。

职业院校教师教研能力的薄弱,易导致学校教研活动的形式化,难以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也难以有效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说,职业院校教师教研能力的薄弱是职业院校教研工作开展困难的重要原因,也是职业院校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教师参与学校教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教研室或教科处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基层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包括组织听评课、交流教学经验、设计教研课题、检查教师的工作情况和教学质量等。教研室或教科处下设各学科教研组,各教研组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学校根据每位教师所任教学科、在学校担任的职务等,对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次数、在教研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每次教研活动需要完成的工作量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每学期末将检查全校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情况。然而,在教研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对学校教研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职业院校教研工作缺乏健全的评价监督机制及教研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教师对教研工作敷衍应付,不愿意甚至抵制教研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教研会缺席、集体备课中各行其是、听课却不评课、不按教学计划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消极应付学校的各类教学检查等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教师将教研工作视为学校的制度性安排,参加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学校强制性的规定,对学校教研活动缺乏激情。

(三)教师间以教研为中心的合作交流较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可见,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际交往,而合作与竞争是人际交往的主要特征。职业院校间、职业院校与企业以及职业院校内部教师间的合作,能够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从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研工作开展现状来看,不仅各职业院校间、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较少,职业院校内部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也较少,即使是学校安排的师徒结对制度在实践中也走向形式化,“师父”和“徒弟”各忙各的,师徒之间在教研方面的沟通交流较少。不管是职业院校组织的大教研,还是由各教研组自发组织的小型教研,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仅停留于表层的完成学校的教研工作任务,较少有教师从提升自身教研能力的角度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四)职业院校缺乏浓厚的教研文化氛围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宣传、财政拨款、职业院校体制机制改革等方式,试图将职业教育置于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形成的教学质量低、职业院校发展前景堪忧的刻板印象却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而且这种刻板印象也投射到职业院校的师生身上,挫伤了职业院校师生的自信心。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职业院校自身积弊较多等,使得职业院校教师的自我认同感较低,也使得职业院校难以形成较为浓厚的教研文化氛围,主要表现为教师参与学校教研工作的动力不足,未能将教研工作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职业院校尚未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教研氛围,教研组内部、教研组间、职业院校间、职业院校与其他相关机构间缺乏较为密切的交流合作;职业院校教师群体缺乏共同的教育信念和价值观,群体内聚力不够等。实际上,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但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浓厚的教研文化氛围的缺失,严重制约了职业院校教师教研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群体动力学视域的职业院校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策略

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教研能力,充分发挥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群体动力学视角来看,职业院校教师生活在以学校为场域、以教书育人为共同职责的教师群体中,教师间的相互作用能够产生群体行为动力,教师群体能够影响教师个体的观念和行为,同时教师个体也能影响教师群体的行为方式。充分利用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教师群体的作用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同时以教师个体的作用助推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进而提升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进一步明确教研工作目标

“任何一个团体都会有一种目的,一种存在和行动的理由。被团体所选定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该团体的行为、团体作用的发挥、成员对团体的依赖性、成员的态度和信心等。”[3]群体动力学研究者认为,群体目标与成员的个人目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认同群体目标的个体成员倾向于努力为群体目标的实现而工作。职业院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是为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创造平台,其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此,职业院校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教研工作的目标,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学校教育质量提高作为教研工作的中心目标和任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学校教研工作发展愿景,制定教研工作长期、中期、短期发展规划,加大教研工作发展规划在教师群体中的宣传力度,以帮助教师明晰学校教研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增强教师对该群体的认同感,自觉自愿加入学校教研工作,并为学校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而努力。此外,基于相同的学科、年级组建而成的教研组也是一个个的小群体,对组内成员的观念、行为方式等能够产生较大的作用。因此,教研组也需制定与学校教研工作目标相适应的、更具操作性的教研组活动目标,保证每次教研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且能高效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增强群体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是指联结与聚合群体成员的各种力的总和,是吸引、组织和影响群体成员的最本质的因素。群体内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群体的存在与发展及群体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4]群体动力学研究者认为,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共同的任务、友好与合作的气氛、频繁的接触和交往、群体成员相同的背景与态度等,而群体内聚力的提高则能增强群体成员的责任性行为,提升群体成员的安全感,促进群体生产力的发展。职业院校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群体内聚力的发展。因此,职业院校要将提升教师群体的内聚力作为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讲,首先,加强对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将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完善学校教研制度,规范学校教研活动,督促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教研工作,多途径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其次,从国家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需求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关于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的相关要求,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等[5],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进入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学习进修的机会,扩大学校教师的交际面,鼓励学校教师与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教学专家等的合作交流。

(三)创造良好的群体风气

所谓群体风气是指群体在工作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群体动力学理论认为,不仅个体能够影响群体,同时群体也能影响个体,以群体中的求同压力为例,当个体发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群体中的其他人存在差异时,就会产生内在压力,求同心理迫使个体与群体保持一致;同样,若群体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个体对群体施以压力,并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时,群体也会发生改变。群体风气对个体成员的影响体现了群体对个体的作用力,群体风气不仅能够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念、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等,而且还能影响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职业院校需要重视良好的群体教研风气的创造。

首先,充分发挥榜样在群体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教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学科骨干教师作为职业院校教研工作开展的主力军,以学科骨干教师引领其他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群体的整体教研能力;其次,创造良好的教研活动环境,包括宽敞舒适的教研物理空间、深入人心的教研活动理念、充足的教研活动经费、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等。

(四)改革教研工作组织者和管理者的领导方式

“领导者的素质及其领导作风,在所有的团体生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3]勒温及其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领导风格中,民主型领导是最有效的领导风格。其原因在于民主型领导将权力置于群体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群体成员的作用,领导者主要是在成员之间进行调解和仲裁,群体的运作是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完成的。我国学者申荷永借助拼七巧板、依从性与自主性测验、五人拼图等实验对勒温等关于领导风格的研究进行验证,发现民主型领导的工作效率确实明显高于专制型领导风格和放任型领导风格,且“在民主气氛下有更多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6]职业院校管理者需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以宽容、接纳的态度接受教师群体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给予教师充分表达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推进学校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教研组长被认为是具有较高修养和教学水平的教师,更能得到教师群体的专业认同。应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对教研组成员的引领作用,让教研组长成为教师群体的精神领袖和教学难题的终结者。

(五)构建教研共同体

一般认为,共同体(community)的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ennis)于1887年在《共同体与社会》(Community and Society)一书中首次提出,主要是指“基于如情感、习惯、记忆等自然意志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7]“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经验形成一个综合性资源库,在互动学习中发展壮大,在共同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9]教师在教研过程中为完成指定的教研工作任务而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群体可被称为教研共同体。群体动力研究者认为,凝聚力、驱动力和耗散力是群体动力系统的主要因素,三者相互作用,抗衡、消化、转化,从而使群体不断演化和发展,由群体动力系统形成的个体对群体产生的归属感、信任感、认同感等能够提升群体的能力。因此,职业院校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职业院校要以校本教研为主体,校际教研、区域联合教研相结合,以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为目标,增强教师群体的凝聚力;完善专家指导制度,建立核心专家指导团队,充分发挥专家在教研工作中的引领作用,降低由教学低价值感、高延迟满足带来的耗散力;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探索新型网络教研,将传统的以校为本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丰富职业院校教研活动形式,扩大教研活动范围,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路径;完善教研制度,健全教研工作评价监督体系,不仅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教研工作,而且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创造人力、物力、财力等保障。

(六)彰显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价值

群体动力学研究者认为,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来自不同背景、生活环境的个体,在人格特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成员的个别化特质使得个体在与群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促进群体发展的力,使群体产生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职业院校教师群体是由具有个别化特质的教师个体构成的,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唯有充分考虑教师的个别化特质、以教师为本,才能取得实效。而且,教师是教研制度和教研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事实上,我国独具特色的教研制度和教研体系是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职业院校教师教研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参与学校教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是因为职业院校的教研工作未能坚持以教师为本,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而是借助外力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规范。以职业院校开展的公开课制度为例,其初衷是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却发现,很多教师不愿意上公开课,其原因在于公开课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大多是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未能有效组织教师对授课教师进行评课,导致不管是授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在公开课中受益不大。

职业院校教研工作的开展,需要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师的个别化特质,根据教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不管是教研工作目标的确立、教研制度的修改和完善,还是教研活动的开展,包括集体备课、听评课、磨课等,都应以教师为中心,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需求,以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教师参与学校教研工作,追求学校教研工作的高效。

当前我国已进入教育改革的深水区,这个“深”主要是指深在思想观念“深处”、深在体制机制“深处”、深在课堂教学“深处”、深在资源配置“深处”[9]。职业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标准,严格教学管理,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10]从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教研能力入手,以此推进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但由于改革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和其他外在难以控制的因素太多,职业院校教师教研能力提升仍任重道远,仍需在经验与教训中摸索前进。

[1]教师的“教研能力”包括什么?[EB/OL].(2018-02-27)[2018-03-01].https://www.toutiao.com/a65271340081013068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EB/OL].(2015-07-29)[2018-02-15].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953/201508/t20150817_200583.html.

[3]申荷永.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102,103.

[4]申荷永.团体内聚力研究的意义与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83-86.

[5]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20)[2018-03-01].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6]申荷永.学校中团体气氛的综合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27-30.

[7](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肖静,黄文琪.群体动力学视域下的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63-166.

[9]高书国.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内在逻辑与政策建议——中国教育改革40年的战略思考[EB/OL].(2018-02-02)[2018-03-01].http://www.fyeedu.net/Info/292093-1.htm.

[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7-09-24)[2018-03-01].http://www.gov.cn/xinwen/2017-09/24/content_5227267.htm.

猜你喜欢

教研职业院校个体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