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2018-02-09袁礼辉
袁礼辉
(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6)
当代大学生,当然也包括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是祖国改革开放不可忽缺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重任,他们即将成为重要的社会角色,影响并决定着中国社会未来前进和发展的方向。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既关系到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也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发展特点,特别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他们人生价值观确立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和措施,以助推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新形势下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西部老区高校主要有榆林学院、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遵义师范学院、百色学院、毕节学院、陇东学院、吉首大学、黄冈师范学院、临沂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等。这些高校由于受历史、地域、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无论是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办学质量,还是学校的文化底蕴、办学理念、科研及教学水平,乃至学校对社会的贡献与影响等方面,都与东部高校之间存在差距。西部老区高校是西部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孵化基地,是引领时代精神风貌的重要场所,是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神圣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当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社会的多元性冲击并挑战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平静的高校校园也难以幸免。冲击与挑战会影响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正确价值取向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挑战既是考验,更是需要解决的课题。2005年,胡锦涛同志指出,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为此,对当下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和特点,以及价值观确立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与措施,科学合理地进行引导,以助推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关于价值与价值观
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谈道:“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而人生价值则是指个人实践活动对社会群体需要的满足,也是社会对个人行为实践的一种肯定或评价。也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2]而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总的看法、观点和态度。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或意识层面的东西,它依赖于社会存在,又反映社会存在。任何社会关系的变动,都不可避免地给价值观打上时代的烙印。正如马克思所说:“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价值观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又要受到一定价值观的指导。并且价值观作为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存在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的区别。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成长和生活,而错误的价值观则会引人误入歧途。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折射出时代变迁的特征,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三、新形势下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新形势下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身处时代大变革、社会转型时期,其价值观必然会受到时代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一)新形势下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主流表现
一是人生价值观健康、进取和积极向上。他们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在他们身上尽管存在诸多的问题或不足,但总体上而言,主流始终是好的,他们富于同情心、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敢于担当,并且他们更多的是在追求完美的人格、有意义的人生。
二是政治态度积极。他们政治素质高,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常把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把网络看作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国计民生,并善于捕捉和接受新生事物。并且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越来越充满信心,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他们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他们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热情高涨。
三是思想观念务实。他们对信仰、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的看法与选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体现出他们的鲜明个性。他们并不满足于在大学里、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不断努力地去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以便在未来社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抱负,并把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能够多掌握几种技能、多学些实在的本领,以适应社会竞争,这是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普遍一致的认同。
(二)新形势下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新形势下的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其生理和心理正处在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也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价值观自然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多元化与多层次并存
当前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受到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的影响,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差异的影响,还必须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以及科技无国界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这就很自然地造成了他们在价值观上的多元化。加之由于意识形态的千差万别,也迫使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以及社会的现状与未来。这就使得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并且各种相悖的思想同时并存。
2.主体性增强,注重个性发展
主体性在西方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其意是指在事物的构成和发展变化中占主动地位,起主导支配作用的主要核心部分。[4]在今天,中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与碰撞,相应的西方主体性思想便逐渐被人们认同,这对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的三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不难看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他们非常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企望能在自我完善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中的多数人认为为社会奉献是应该的,且是必须的,但前提是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要能够得到认可。这就表明他们对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对自我需要的关注与尊重。
3.注重实用性,现实与理想相结合
面对社会转型期存在着的各种矛盾与问题,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正在逐渐淡化理想主义的色彩,讲求实际,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他们在对现实利益的追求中,轻视空洞的说教,淡化理论,推崇务实精神,并试图把索取和奉献统—起来;他们在学业上,轻知识、重能力,轻理论、重应用;他们在选择专业上,电子信息类、生物技术类、现代医药类、汽车类、物流类、新材料类、环境能源类、管理类、法律类、营销类的专业成为热门选择,而数理化、英语类专业不再被看好;在选择职业上,城市、机关以及效益好的企业是他们择业的热门,他们多注重职业的发展前景,个人的发展机会以及现实的利益。此外,公务员仍然是大多数学生的最爱,并且实惠的职业成为首选。
4.自我矛盾,价值观不稳定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矛盾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在成长过程中,尽管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正统的价值观,可是在新形势下,受利益分配差异性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价值观面临着极大的冲击与挑战。他们在价值目标的设定及其实现的过程中具有双重结构,在贡献与索取、求新与守旧以及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关系上有着并存、混杂和矛盾的情形。在崇尚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的同时,他们又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他们既宽容、放纵自己,同时又痛恨不讲诚信、不讲道德;他们既注重社会现实和物质利益,又追求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正因他们处在自我的矛盾中以及在价值观上的不稳定性,才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诸多的矛盾与不稳定:希望与困惑并存,关心与冷漠相容。面对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是他们在价值观上的又一特征。
四、新形势下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成因分析
在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新的思想观念、新的价值观等,与国际环境、国内环境,以及个体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新形势下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也概莫能外。
(一)新形势下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外因
1.社会转型时期的影响
今天,我们正处在改革不断深化、开放继续拓展、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法制不断健全的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离开了这一背景就无从谈起。从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看,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并且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又相互冲突,这给新形势下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的现象。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处在整个社会思想的前沿,是文化的先行者,自然在第一时间受到社会变革思潮的冲击和影响。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科技的竞争和文化的竞争,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有的甚至是敌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文艺作品,这些正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由于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同时也要面对远比父辈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变化及巨大的社会压力,内心交织着困惑重重的价值冲突。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价值观念上民族、国家认同感弱化的趋势,对民族、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代表的主导价值观念的疏离和不认同,政治态度消极、政治意识淡漠,表现出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3.文化环境的影响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出版)中指出:“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5]同时,“文化就是人类从野蛮以至于文明,其努力所得的成绩,而表现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学术及风俗习惯等之综合体。……”[6]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产物。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传承、传递以及传播过程中,人们往往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积累实践经验、增长社会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自身的价值观。西部老区高校地处西部多民族聚居、较为偏远的边疆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高原、山地、草原)、特殊的历史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民族的传统、习俗等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自幼生长生活在山地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等独特文化中,他们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勤劳、纯朴、节俭、善良、务实、感恩、诚实和有责任感等优良品格。
4.家庭的影响
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变化,同家庭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他们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父母的文化水平等。其中,父母所持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因为父母的价值观已经很稳定,是被社会化了的价值观,已形成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引导孩子,以自己的价值理念去教育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逐渐形成人生最初价值观的萌芽。
5.高校教育的影响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取得了诸多可圈可点的成绩,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很多成绩。不过,西部老区高校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追求短期效应,缺少长远计划,专业设置过于市场化;教育内容比较空泛;教育目的发生扭曲,忽视价值观教育,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缺少灵活性。总之,西部老区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其内容较为僵化、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并且教育力度也不够,更为突出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
6.非主流文化的影响
高校非主流文化只是为一部分人接受的文化,它反映的是高校成员文化选择的多元性。高校非主流文化是把“双刃剑”,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就积极方面而言,一是有助于培养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主体意识;二是拓展了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视域;三是可以促进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更加广泛的交往,推进其社会化进程。就消极方面而言,一是高校非主流文化易造成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差;二是高校非主流文化易导致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选择的矛盾性;三是高校非主流文化还易造成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标准的模糊。
7.大众传媒的影响
作为人们接触最多、传播信息范围最广、最为普及的工具——大众传媒,日益壮大和繁荣,对社会、人们的影响也明显增强。恰如传播研究学所讲的那样:“大众传媒已经具有了比较稳定的受众群体。”[7]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是大众传媒受众中不可忽缺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最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有时的影响往往令人震惊。大众传媒,一方面肯定某些社会行为的价值意义,让大学生对其进行仿效,进而植入到他们的价值观念之中。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也会对其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首先,是价值导向功能的偏离。大众传媒宣扬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强调个人意志和欲望的重要性,时刻流露出的是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欲望的满足为出发点和归宿,这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严重误导着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是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浓厚的商业气氛,助长了大学生的高消费心理;大众传媒分散了部分大学生的注意力,弱化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大众传媒与学校教育相悖,给高校教育增加了难度;大众传媒追求品牌效应,迎合青年人的需求,使大学生的跟风心理增强。另外,大众传媒还影响了他们与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亲情和师生情日益淡化。
8.宗教伦理对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萨满教和东正教等。各种传统宗教尽管在信仰对象、崇拜仪式、教规戒律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但在宗教伦理内涵方面却大同小异,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一是信仰万能至上的崇拜对象;二是重视清规戒律的约束作用;三是追求寡欲无为的人生境界。各宗教普遍认为人间物质诱惑和生理欲望是罪恶的根源。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祖国西部,很多是少数民族,具有较为浓厚的民族特色,宗教信仰对他们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影响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因
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既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其自身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原因。
1.心理特征
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由于受到西部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地理条件、民族文化特点,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教育、社会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之受民族传统观念、民风民俗等的影响与制约,使其具有不同的心理。比如,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各有很大的不同,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情结情感流露有差异,且在欲望、兴趣、意志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总的来说,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认知能力强,待人主动热情、真诚大方,爱憎分明,兴趣较为广泛,也有很强的耐心、恒心与意志力。这些都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个体需要
人是有欲望的,也是有需求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多种需要,可分作五个层次。其一是低层次的,或者说是物质层面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其二是高层次的,或者说是精神层面的自尊需要、社交需要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遵循递进规律,换句话说,人只有在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有自尊、社交及自我价值观实现的高层次精神需要。作为人的高层次精神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样也是新形势下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在精神层面的需要,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关乎其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3.理解能力
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基本上生长、生活和学习在民族地区,受到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影响,多维或多元的价值理念影响着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的成长。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有难度,并且存在诸多的不足,需要引导和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因此,增强并提升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的价值理解能力,是促成其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前提。
4.实践经历(自身存在的弱点)
新形势下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其生活、学习几乎都是在校内,参与社会实践、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的机会有限,因而不了解国情。加之缺乏生活的磨练和对社会思想观念、制度以及规范作深层次的思考,这样,他们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很容易产生偏差。另外,从心理学角度看,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年龄较小、心理不成熟,其思维、认知和情感还处在很不稳定的变化之中,观念的多元与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这些都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随着祖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进一步拓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加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等的影响,生长、生活、学习在西部老区高校的大学生,其价值观的形成必然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关注并研究其价值观的形成因素,关系对他们的教育与培养,关系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西部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关系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复兴。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措施和策略,有针对性地对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给予正确引导,使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徐丽森.历史地、辩证地剖析西部老区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嬗变[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53-58.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冯景元.西方价值观透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英)爱德华·泰勒著,蔡江浓编译.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范忠信,尤陈俊,翟文喆.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陈顾远法律史论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7]胡正荣.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