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2018-02-09杨鸿雁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谐音流行语变异

杨鸿雁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网络交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网络交际的载体,简洁生动、幽默又不失形象的网络流行语,承载了丰富多姿的文化内涵,受到众多网民的追捧。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用语中。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形式及其成因。

一、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

社会语言学,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本质的特点、规律以及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语言变体、多语和双语现象,其目的是揭示语言变异和社会环境及社会心理结构变异之间的系统对应关系及相互的因果关系。语言具有社会性,语言变异最主要的原因是语言存现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结构之中,因而所有被研究过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包含语言变异。语言的“社会性的变异包括言语社区内部各种与社会条件所限制的集体性变异,以及社区成员与社区的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有关社区内部组织结构的一般规律。”[1]英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郝德森(Hudson,1980)提出描写语言变异性特点的概念系统。“其核心概念是‘变体’(variety)。‘变体’可以用来指称各种层次上的语言存现单位。‘变体’的技术性定义是‘一组具有相同社会分布的语言形式’。这里所谓‘社会分布’是指一群接受和使用某一些语言形式的人。”[1]结构语言学派鼻祖索绪尔曾指出语言是属于社区的,存在于社区之中。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认为,同一言语社区成员并不表现在其语言行为的完全一致上,而是表现在他们对语言的同一态度上,即同一言语社区的成员说话并非一模一样,但他们对于同样的语言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评价和基本相同的理解。

网络是一个由数字化技术支撑的现实之外的虚拟空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即时通讯软件的大量研发使用,网络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人们交流的主要渠道,很多在网络流传的语言成为人们特别是中青年人在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语。“所谓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一定社会人群中,被人们广泛使用、流传、熟知的用语,往往多指一些词语。”[2]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在特定时期受到社会文化发展和社会结构心理变化影响的语言变体,它打破了书面语的规范化要求,以独特的方式产生于网络并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民多为思维活跃,言辞大胆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有时候为达到一定的修辞和表意功能,他们会故意突破词语使用上的常规,生成一些幽默而富有感染力的词汇,增添了语言的幽默性,让语言变得简洁、生动、形象。

二、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的形式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符号上都有所体现。“相对于语音、语法而言,词汇发展变化的速度较快,因为它对社会的变化最为敏感,反应也最迅速。反应在词汇上,主要表现为用词及构词特点等方面的不同。”[3]网络流行语在词汇上出现了较多的新创词、借词、旧词赋新意等;语法方面主要表现为违反句法常规、句子结构简化以及中英混杂的语法现象;语音方面,流行词中使用叠音和谐音等;符号方面则体现在灵活地将词汇意义数字化、字母化,并使用含意丰富的表情符号和标点符号。纵观近年的网络流行语,可以大致归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谐音形式

网络语言中很多词语都是以谐音的形式呈现的,而这些词语有些是网民在无意中创造出来的,他们在使用拼音输入法打字的时候,为了加快速度,有时会出现错字,如:打“什么”时得出“神马”,“压力”打成“鸭梨”,“可爱”打成“可耐”;而有的是因为网民受方言影响,把“非常”打成“灰常”,“小朋友”打成“小盆友”;还有的是在录视频时夹杂着方言,“难受想哭”被网友听成“蓝瘦香菇”。这些本是个别的错字错音行为,但因其幽默而形象的特点为网民们所喜爱并推波助澜,使其频频出现在网上各大论坛的评论与个人的微博中,因此走红网络。

而另一些谐音类网络流行语是网民有意为之,主要利用谐音代替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在表达原词的基础上,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与形象性。借助谐音表意的主要有:1.汉字谐音,如:“蒜你狠”代替“算你狠”,“姜你军”代替“将你军”,“豆你玩”代替“逗你玩”。这些词的出现是因为某电视节目中的某专家向观众介绍豆姜蒜的养生功能,导致这类产品短期内价格高涨,网民们通过谐音的方式自创网络词,表明他们对这种现象无奈、嘲讽的心理态度。类似风格的新创词也随之问世,如:“油(由)你去”(汽油涨价),“煤(梅)超风”(煤气涨价),都表现了网络流行语简洁、幽默、形象、生动的特点。2.数字谐音,阿拉伯数字与汉字具有相似的发音,且形式简单、通俗易懂,因而在网络语言社区中也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如:“88”表示“拜拜”再见,“55”表示“呜呜”哭泣,“9494”代表“就是就是”,“1314”表示“一生一世”,“520”表示“我爱你”。字母数字谐音形式,这种网络词变异与数字谐音类似,如:“up2u”就是“up to you”(随便你),“4U”代表“for you”(为你),“3Q”是“thank you”(谢谢你),“3KS”是“thanks”(谢谢),“me2”是“me too”(我也是)。

(二)合成形式

合成型的网络流行语中,汉字合成形式最为多见,如:“葛优躺”,指的是葛优饰演的“二混子”在《我爱我家》中像烂泥似地瘫坐在沙发上的姿势,网民们把这极其懒散颓废的坐姿称作“葛优躺”,迎合了网民在快节奏压力大的社会渴望放空自我的心理需求;“剁手党”指频繁穿梭于各大购物网站秒拍支付造成大量金钱时间浪费,追悔之后又故态复萌的网民;“高富帅”指的是高大富有帅气的男子;“白富美”指白皙富裕美丽的女子;“网红”是指网络红人;“吃瓜群众”是指对某议题不了解保持沉默的围观者,也可指草根群众;“互联网+”指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重构、再造新的发展业态;“颜值”指男女容貌英俊或美貌的程度。

其次,合成型网络流行语还包括汉字英语合成形式,如:“I服了 you”(我服了你),“hold住”(稳住、坚持住),“大V”(微博上拥有大量粉丝的博主),“打call”(为××加油、呐喊),“你有freestyle吗”(你能随意、即兴的发挥吗);此外,受外来文化影响,在不少大中学生的网络交际中,还流行一种英汉交叉的语法现象,在汉语动词后面+ing,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如:“思考ing”“做作业ing”“看电影ing”,分别表示“正在思考”“正在做作业”“正在看电影”,他们认为这种表达更简洁更经济。

(三)旧词赋新意

据《咬文嚼字》杂志社统计,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中词汇意义转用形式明显增多,也可以说旧词赋新意。如:“宝宝”这个词不再专指小孩子,在特定的语境中,成年男女生也可以用“宝宝”来称呼自己。“任性”一词原是贬义,但是在新闻报道一个老伯发现自己被骗巨额现金但仍然向骗子汇钱,被网友调侃其“有钱就是这么任性”后,该词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并被频繁使用,还衍生出各种变体,如“有车就是这么任性”“年轻就是这么任性”,“任性”一词的词汇色彩逐渐发生变化。“光盘”原是科技术语,指的是一种储存数据的物品,现用作动词指吃光盘中饭菜。“套路”原指武术运动的一种形式,属于“演法”,而现在意为经过精心策划,用来应对复杂情况的说法或者做法。“老司机”现在不再单指驾龄长的人,而是指在某方面熟门熟路,资历深见识广经验丰富的人。“油腻”原指含油多的,而在冯唐的网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大火于网络后,现在是对某些中年男子特征的概括,这些特征包括大腹便便,不修边幅,谈吐粗鲁。

(四)借用形式

来自电影、电视综艺或者直播平台的网络流行语,这些网络语幽默风趣,特点鲜明,辨识度和使用度都极高。如:“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出自香港电影《家有喜事1992》,意思是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还有这种操作”最初起源于游戏平台,后用于形容让人无法理解的处理方式。“扎心了,老铁”最早出自直播平台,指哥们儿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和刺激。“洪荒之力”在热播剧《花千骨》中指无法控制的妖神之力,而后采访中国游泳选手傅园慧时,被她用来形容自己超乎想象的巨大能量而一夜走红。

三、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的原因

语言的一个根本特性就是它的社会性。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是社会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产物。影响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的原因主要有:

(一)非语言辅助手段交际的需要

所谓交际(communication)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指二人或二人以上通过已经建立的符号体系有意识地传递意见、情感和信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达到传递交换信息的目的。在这个交际过程中,人们除了使用语言,也会使用肢体、手势、面部表情等。这些非语言的辅助手段在实际的交往中起到很重要的沟通作用。在网络社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双方或多方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看到彼此在电脑屏幕上打出的文字,这种缺失非语言辅助手段的语境很容易导致交际的失败。因而,由谐音、数字化、字母化、借用、旧词新意等形成的各种幽默形象、生动有趣的网络词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代替非语言辅助手段的作用,成为网络交际中的重要衔接,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而文化特征必然对语言特征及其使用方式造成影响。”[3]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发展,许多刚刚出现的新事物与新认知要求人们用新的表达方式来指称它们,原来的词汇已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思维的需求,从而使人们不得不创造一些能表达新事物与新认知的词语,于是网络言语社区中的新词语以及新的表达方式不断增加。诸如“中国梦”“获得感”“最美×××”“侧供给”“工匠精神”等词汇在网络的流行源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互联网+”“创客”“剁手党”则是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让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巨大转变而因此合成的新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受外来文化冲击,很多新的合成词出现以填补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应词汇的缺失,如:“微××”“大V”“网红”等。另外,外来文化对语法也产生了影响,在青少年网络交际中还流行一种语法现象,用中文动词+英文字母ing表示汉语动词的正在进行时,使用者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更简单,经济。如问:“你在做什么?”答:“看电影ing”,或问:“你电脑操作怎样啊?”答:“学习 ing”。

(三)社会心理因素

“语言的发展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语言的发展反映大众的思想、复杂的社会心态和社会主体的观念,表现出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动态。”[4]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脑力工作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居住和交通环境异常拥挤,这使得人们的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他们需要寻找一处空间来舒缓心理压力。网络流行词是当今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直接反映,它以其诙谐幽默简洁生动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转移焦虑、抒发情感的有效途径。流行语的使用者以中青年为主,他们思维活跃,具备了求新、求简、求洋、求趣的心理特征,他们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自嘲、讽刺、调侃以达到缓解压力与愉悦自我的作用。如:“怼”原意是怨恨,现网络上指用言语或行动反击,从某方面反映新一代年轻人勇于表达想法,敢于说出不满的人生态度,也说明这个社会越来越包容和多元;还有“油腻”本是对食物的描写,现在网络中多用于调侃和自嘲;“蓝瘦香菇”是“难受想哭”的谐音,这一谐音既有调侃味又有形象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一些大学食堂还跟风推出了“蓝瘦香菇”炒菜,还有人抢注了蓝瘦香菇实业有限公司,它的流行迎合了年轻人的游戏化心理;而出自王健林之口的网络流行词“小目标”,现在则正和本意相反,表示普通人难以达到的“大目标”,网民多用来自嘲和讽刺;“葛优躺”式的颓废迎合了人们放空一切,降低焦虑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淘宝卖家常用的“亲”则是用来缩短和顾客的心理距离产生的词。网络流行语在非常特殊的时期正好符合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态的需要,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心理特征。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变化,尤其是词汇的变化。”[5]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从产生、使用到最终被接受,总有吸引人的地方。网络流行语采用词汇变异的手段,形式上简洁幽默,内容上反映了广大网民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下的心理态度。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看清楚互联网高度发达下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1]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62,64.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4.

[3]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8,126.

[4]樊晨宇.从语言变异角度探析网络流行语“鸭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

[5]刘家宁.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看2012年全球英语流行词[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1):37.

猜你喜欢

谐音流行语变异
流行语大盘点
勇闯长龙阵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变异危机
变异
《谐音词里的民俗》
大学流行语考察
谐音词的规则
巧借 流行语
绝妙的数字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