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家庭抗逆力理论的发展与未来趋势

2018-02-08汪玲萍

价值工程 2017年35期
关键词:发展阶段趋势

汪玲萍

摘要:近年,家庭抗逆力理论逐步受到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工作等学科的重视,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萌芽阶段,从家庭压力研究发展而来,并提出ABCX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中期发展阶段则发展出丰富多元的理论,涌现出诸如双重ABCX模式、FAAR模式、Walsh的家庭抗逆力模式等,并开始了重视过程成长、优势视角和生态系统的转向;第三个阶段则受实证主义影响,将家庭抗逆力转变为量表,量化研究和干预研究将有更大的发展后劲。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family resilience theory has been gradually paid attention to by psychology, psychiatry and social work, and it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At the early germination stage, it is developed from the family pressure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ABCX theory,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The middle stage of development is the development of a rich and diverse theory, emerging such a double ABCX model, FAAR model, Walsh model and other family resilience models, and bega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of growth, strength perspective and ecological system. The third stage was affected by the influence of positivism, transformed family resilience into scal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research will have greater development potential.

關键词:家庭抗逆力理论;发展阶段;趋势

Key words: family resilience theory;development stage;trend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5-0250-03

0 引言

家庭抗逆力理论追溯其源头,最早可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关于家庭压力和家庭危机的研究,后不断吸收家庭优势研究和精神病学研究内涵,并进行自我整合,经过三个阶段发展后,逐渐形成目前的家庭抗逆力理论模式,同时也逐步显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 萌芽时期:理论和实践的出现(1920s-1960s)

1920s关于家庭压力和家庭危机的研究,即聚焦于社会环境带来的多重压力与危机下成功摆脱困境的家庭的特质研究,如Koos(1946)对低收入家庭和中产阶级两类家庭问题解决的研究,Hill(1949)关于二战结束后参战家庭的分离重聚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发展了危机和压力解决取向的早期家庭压力理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Hill关于参战家庭的研究,由此开始建构了ABCX模式,家庭抗逆力理论开始出现实质性发展。

ABCX模式(Hill,1958)为建构家庭压力理论和家庭抗逆力理论提供了核心要素,该模式首次澄清了影响家庭在压力下良性适应下的变量,包括四个要素:

1.1 “A”(The Stressor)指压力事件,包括四种类别(McCubbin & Patterson,1983),一是增加(Accession),因家庭成员的增加带来的家庭结构的改变,如婴儿的出生等;二是分割(Dismemberment),因家庭成员的失去而带来的家庭结构的改变,如孩子的早夭等;三是家庭信念道德和协调的缺失,如家庭成员酗酒等;四是家庭结构、信念的更变,如离异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家庭的内在还是外在,正常或是非正常的事件,只要存在引起个人或家庭系统改变的潜在可能性,都能成为压力源。

1.2 “B”(Resources)指应对家庭危机的资源或力量。是指家庭用来抵御压力事件,或帮助家庭渡过危机并在此后恢复的资源(McCubbin & Patterson,1983),也是家庭阻止危机情况恶化的能力。后续的研究中,Burr(1982)还认为因素B也可以被称为弱项(vulnerability),尽管这一术语在定位上更具致病性,但是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组成部分被纳入后来的家庭抗逆力模式中。

1.3 “C”(Family Definition)指家庭对压力事件的认知或定义,是决定家庭压力严重程度的关键。

1.4 “X”(Family Crisis)指危机。1949年,Hill指出危机指的是对于原有旧模式的任何急剧或是决定性的不恰当改变。家庭层面的危机往往是指对家庭日常作息或节奏的破坏。

ABCX模式认为当家庭受到威胁时,平衡的家庭系统发生改变,对家庭成员构成压力。为了重新维持系统的平衡,家庭会依据对危机的认知,利用资源因应压力,家庭的结构、角色间关系和互动方式也相应进行调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原有的家庭稳定性遭到破坏,新的家庭抗逆力研究模式相继被提出,ABCX模式为后续模式的提出和家庭抗逆力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意义无疑是重大且深远的。

2 发展时期:丰富与发展时期(1960s-2000年前后)endprint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开始,家庭抗逆力研究进行丰富与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学者们从家庭压力研究转向家庭抗逆力研究,并在ABCX模式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家庭抗逆力模式:双重ABCX模式、家庭调整与适应性反应(FAAR)模式、T—Double ABCX模型、家庭调整与适应的抗逆力模式及Walsh的家庭抗逆力模式等。

2.1 双重ABCX模式(Double ABCX Model)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McCubbin等人修正ABCX模式的不足,提出双重ABCX模式(McCubbin & Patterson,1983)。双重ABCX模式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四个变量:①“aA”,指持续累积的压力。家庭也许能处理好一个暂时的危机,但是会被长期积累的或是周期性压力源摧垮,因此需要一套更复杂的解决模式来应对这些压力源的集合。②“bB”,指因压力累积而产生的新资源。受压家庭在解决累积的压力源时会发展出新的资源,除了ABCX模式中“B”元素代表的家庭成员自身资源(如理解能力,知识技能等),新的资源还包括家庭系统资源(如家庭的沟通,家庭凝聚力等)和社会资源(如医疗机构,政府机构等)。③“cC”,指家庭对累积的危机、压力事件、现存及新开发的资源的界定或再认识,和预估恢复平衡状态的对策,而在原有ABCX模式,元素“C”仅包括对压力源本身的界定认知。④“xX”,是指家庭适应性和平衡。ABCX模式认为“适应性良好”家庭是能够使危机影响最小化的家庭,然而后续研究发现,许多家庭呈现周期性的强压状态,甚至比之前程度更深。双重ABCX模式强调了平衡概念,即一个系统或子系统的需求与另一个系统或子系统的能力之间的适应关系,主要包括家庭成员与家庭的适应和家庭与社区的适应。

2.2 家庭调整与适应性反应(FAAR)模式

McCubbin等人在双重ABCX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完善,提出FAAR模式。该模式更加侧重于描述家庭如何在需求和资源间寻求动态平衡的过程,并提出家庭面对危机普遍存在的阶段:拒绝、重构和整合。

2.3 T—Double ABCX模式

1989年,McCubbin夫妇在FAAR模式基础上,加入家庭的不同类型要素,提出家庭适应与调整模式(T—Double ABCX)。该模式关注生命周期对家庭类型因素“T factor”和弱势因素“V factor”的影响,提出对家庭的调整和适应路径。强调家庭共享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对家庭良性运转的重要性,把家庭架构作为压力评价的补充层面。

2.4 家庭调整与适应的抗逆力模式

1993年McCubbin 等人对FAAR模式和T—Double ABCX模式作出拓展,正式将抗逆力研究与家庭生态系统有机结合,提出了家庭调整与适应的抗逆力模式(McCubbin & Patterson,1983)。该模式按照家庭系统发生的四个主要领域,对家庭认知与评价的五个维度作出排序,从高到低为:架构(Schema,CCCCC)、凝聚力(Coherence,CCCC)、范例(Paradigms,CCC)、对处境的评价(Situational Appraisal,CC)、对压力的评价(Stressor,C)进而提出家庭抗逆力的四个重要因素:“A”压力源及其重要性,“V”家庭的弱势因素,“T”家庭类型,“C”压力评价及认知。对于之前抗逆力模式中家庭类型区分的不足,家庭调整与适应的抗逆力模式阐述了四种家庭品质,并划分品质内部的高低维度,形成十六种家庭类型。

2.5 家庭抗逆力模式

Walsh的家庭抗逆力模式(Walsh,2006)中,根据临床实践从系统视角入手,结合生态学和发展学观点,观察家庭功能与它的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和在复杂生命周期中的进化过程。尤其强调家庭抗逆力形成的关键过程,提出三个维度九个要素:①家庭信念系统,包括给逆境所赋予的意义、积极的展望和灵性超越三个要素;②家庭组织模式,包括家庭规则的弹性、家庭的凝聚感和家庭的社会经济资源;③家庭沟通过程,包括观点澄清情况、开放的情绪表达和合作性的问题解决方式。其中,家庭信念系统是发展和维持家庭抗逆力的核心要素,面对危机情形时,该信念能够帮助家庭成员取得一致的感受来达到家庭的最佳状态(Antonovsky,1987),为危机赋予正向意义,鼓励家庭成员抱定希望、积极展望和提供灵性层面的超越。同时强调灵性资源、精神力量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家庭抗逆力理论呈现出病理取向走向优势取向,静态结构研究向动态过程研究转变的趋势。其中集大成者Walsh还引入系统视角,开启了对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关注,但将家庭信念作为家庭抗逆力的关键和核心,留存着较重的心理学痕迹,需要进一步重视作为结构性和制度性因素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3 量化测量发展和干预实践的阶段(1990s至今)

根据McCubbin和Walsh的两个理论模式,分别形成了含7个分量表,共79个条目的家庭再生和适应指数总量表和含6个指标维度,共54个条目的家庭抗逆力评估量表(Sixbey,2005)。McCubbin的家庭再生和适应指数总量表包括家庭压力源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亲友支持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家庭应对一致感量表、家庭坚韧量表、家庭悲痛量表。Sixbey发展出来的家庭抗逆力评估量表则包括家庭交流与解决问题、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保持积极态度、家人的连接性、家族精神、赋予逆境意义的能力。但这些测量工具宽泛有余,针对性不足,对不同文化处境和不同类型服务对象的有效性仍需更多的证据证明。

在干预实践层面,发展出家庭抗逆力的情境模式(Boss,2002)和家庭抗逆力元框架(Walsh,2006)。家庭抗逆力的情境模式和家庭抗逆力元框架起源于两位学者各自的家庭实务经验,强调以动态、系统和成长的视角观察整个家庭,而非聚焦家庭压力或某一困境家庭成员。抗逆力的情境模式重视成员心理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着力处理家庭的暧昧性丧失事件的过程,强调了压力源、创伤经历和家庭抗逆力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影响家庭抗逆力发挥的情景性因素;家庭抗逆力元框架则强调提升家庭抗逆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家庭信念系统、家庭组织模式、家庭沟通过程来促进家庭抗逆力的发展和维护。以上两个事物模式在护理、精神健康、医疗、社会工作等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涉及残疾、病患、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家庭。

4 小结

总体看,上述家庭抗逆力研究呈现出静态向动态、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的转向发展的趋势。现阶段的抗逆力研究呈现着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特征,受学科发展数据化、科学化的影响,研究的应用性较强,近年则开始走向循证方向。家庭抗逆力的实务化、多元化、跨学科化将是未来抗逆力研究发展趋势。虽然国外抗逆力研究已基本被社会认可,但对于家庭抗逆力的直接研究仍远远少于个体抗逆力研究,且家庭抗逆力服务项目的操作化定义和评估体系仍需要更多的操作实践。同时,在未来如何提高其在不同的文化处境和不同服务对象脉络中的效用性,如何完善保护资源与干预机制,也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Boss, P. Family stress management: a contextual approach. Thousand Oaks:CA:Sage,2002.

[2]Hawley, D. R. , Dehaan, L. , & Deal, J. E. Operationalizing family resilience:A methodological strateg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2,30:275-291 .

[3]McCubbin, H. I.,& Patterson, J. M. The family stress process: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1983,6:7-37.

[4]Walsh, F. Family Resilience: A Framework For Clinical Practice. Family Process, 2003, 42(1):1-18.

[5]Sixbey MT.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ssessment scale to identify family resilience consructs. Gainesville:University of Florida,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阶段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创业企业阶段性动态管理模式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去编”大趋势
趋势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