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陕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角色心理冲突及调适机制研究
2018-02-08王艳雪
王艳雪
【摘要】陕西民办高校中“来去自由”的特殊人际环境,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和繁重的工作压力,“考核淘汰制度”的主观性色彩,以及青年教师自身各方面经验不够丰富,再加上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帶来的变化,均会导致青年教师心理冲突日渐凸显。陕西民办高校通过构建青年教师角色心理冲突的调适机制,对自有的青年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以强化其归属感,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陕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冲突调适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项目《转型期陕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角色心理冲突及其调适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GJ030)。
引言
我国教育部于2015年公布的“转型”高校名单中,陕西民办高校共有21所,其中属于传统意义的“纯民办高校”有9所,此外还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等12所独立学院。毋庸置疑,陕西民办高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之后,真正落实其“应用型”办学定位已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师资队伍向着“双能型”转变,致使陕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其心理冲突日渐凸显[1]。可见,陕西民办高校通过构建青年教师角色心理冲突的调适机制,对自有的青年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以强化其归属感,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研究课题。
转型期陕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角色心理冲突
勒温(K.Lewin 1931)和米勒(Miller 1944)曾将心理冲突划分为双趋、双避、趋避、双重趋避四种类型[2],下面结合陕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现实境况,分别加以阐述。
1.双趋冲突举要
(1)教学与科研的双趋冲突
陕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性工作压力较大,且不说作业批改、论文指导、监考和“被开会”等常规性工作,单是教学工作量一般每学期就必须足额完成200个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完成规定的科研任务,于是不同的工作任务之间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矛盾。仅以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为例,多数青年教师往往存有心理上的双趋冲突,正所谓“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2)晋升职称和成为“双师型”的双趋冲突
青年教师只有努力提高学历和职称层次才更有可能免遭“淘汰”,但是过于繁重的日常工作限制了青年教师自由安排其课余时间。转型期的民办高校要求他们先于学生掌握实用技术,实际上是勉为其难,部分青年教师对必须完成的日常工作与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了矛盾冲突。仅以晋升职称为例,青年教师普遍希望尽早成为副教授、教授,这是远比成为“双师”更为现实的迫切需要,否则其自身发展很受限制。然而按照国家政策和学校转型的要求,他们必须尽早成为“双师型”教师,不然随时有可能失去现有的工作[3]。
2.双避冲突举要
(1)对学生既不敢大胆管理又不能放任自流
陕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对于自己的学生,一般而言既不敢大胆管理又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有着堪称苛刻的要求,将孩子的优秀归结孩子自身,而孩子的错误归结到教师身上。部分学校采用“学生打分”的方式来对教师进行评价,有的校领导把学生的地位置于教师之上,甚至到了视学生为衣食父母而偏听偏信的地步,由此给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有学生举报某个老师,就会指派专人进行调查,而被调查的老师即使是清白的,也已经威信扫地、颜面无存,并且无从要求“诬告”的学生给以任何补偿,甚至连一句道歉的话也听不到。再加上相对而言劳动报酬较为微薄,使得青年教师严重缺乏成就感,难以看到自己努力工作的成果和价值所在[4]。
(2)对领导既不敢公然得罪又不想唯唯诺诺
大部分陕西民办高校是家族式或由私人筹资创办,表面上似乎遵循着高校管理的原则,但实际上奉行的是管理企业的那一套方法。有的民办高校领导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过多的干涉,还干涉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以外的生活空间。个别办学者在广大师生心目中的形象很不好,俨然成了“土皇帝”,施行主观色彩浓厚的“考核淘汰制度”,致使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沦为纯粹的雇佣关系,也让青年教师对学校失去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很难以学校的利益为重也不敢提出意见。同时,由于青年教师随时都面临着被解聘的危机与压力,其心理上时常会产生一些消极的负面情绪,简而言之就是不想被欺压又不敢得罪领导,于是开会睡觉、监考时玩手机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对学校和青年教师的自身发展都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3)对工作既不敢掉以轻心又难以恪尽职守
青年教师因为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缺乏职场经验。他们对新环境不够熟悉,职称层次有待提高,通常面临着巨大的职场竞争压力,对工作不敢掉以轻心。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平均每天都有三到四节课,每学期至少担任两门以上课程的授课任务,繁琐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使其苦不堪言,工作中略有失误就会引来上级的斥责甚至被解聘,严重挫败其工作热情。他们有时候甚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根本无法安心在一个学校长久工作,不得不时时刻刻更新知识储备以适应社会和学校的新要求,包括利用闲暇时间继续学习深造,离职、跳槽的几率大大增加。
3.趋避冲突举要
(1)对于民办高校教师身份的趋避冲突
据了解,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对于自己的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较介意,有时候会刻意隐去“民办”二字,而只对“高校教师”这样的称谓保有特殊的情结。换言之,他们以高校教师身份而感到自豪,同时又因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而感到难堪。为了保持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教师形象,宁愿粉饰自己的尴尬处境,也不太愿意向亲友说明自己的真实境况。
(2)对于同事友谊的趋避冲突
调查发现,陕西民办高校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复杂的敏感问题。一方面由于工作没有保障而普遍存在着临时打工仔的心态,竞争、包括不良竞争造成了彼此间不愿敞开心扉;另一方面他们又迫切希望结成同事间应有的友谊,渴求在关键时刻显示自己在集体的力量,这对于不少青年教师而言已经是难以解决的心理冲突。在严苛的“考核淘汰制度”压迫之下,人人都希望事情的发展符合主观上的最佳期望值,唯愿最坏的后果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但这并不代表付出努力就能有好的回报。因此,青年教师之间既有着同命相怜、惺惺相惜的同事感情,同时又存在较为残酷的相互竞争,甚至包括不良竞争,以至于不少青年教师常常处于矛盾之中,甚至陷入孤独境地。endprint
4.双重趋避冲突举要
(1)对于理论教学的双重趋避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相对而言应試能力普遍较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化实践环节以培养其动手技能无疑是明智的选择。然而陕西民办高校分类进行“小班教学”的比较少,一个教师同时面对着四五十甚至七八十名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相对来说理论教学简单易行,从考核评价方面考虑依然会选择便于实施的应试教育,何况部分学生还有考研或是通过考试而出国留学的理想和追求。
(2)对于“应用型”的双重趋避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工作对象多半是应试能力严重不足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心理状况复杂多变并带有一些叛逆性,给日常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多困难。多数青年教师是在想方设法积极适应“转型”的,他们愿意与时俱进,力争成为最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然而,教育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果的事情,当下这个急躁的社会却常以短期效果来论成绩,“应用型”恰恰就给人造成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感觉,致使部分青年教师心理上难以接受。
陕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角色心理冲突的调适机制
1.构建民办高校与青年教师的心理契约
根据“心理契约”理论,民办高校与青年教师之间实际上签订了两份契约。一份是有法律效力,明确规定了权责义务的劳动合同;另一份是在这份文书之外的隐性契约。隐性契约即所谓的心理契约,虽然并没有形成文字记载,却代表着双方没有公开的期望与要求。而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也强调注重教师除了物质需求以外的需求,如精神需求、自我发展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尊重的需求等。因此,陕西民办高校应把教师当成极为重要的资源,努力发挥青年教师的作用。
心理契约在不同时代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如过去更注重公平,现在则更重视人的发展。心理契约不仅有着时代性,还具有内隐性。青年教师虽没有向学校明确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在某些方面却有所期望。陕西民办高校虽然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制度,但是在民主性和科学性方面却仍有一定的欠缺,教师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难免遭到人为的破坏[5]。鉴于此,通过心理契约调整民办高校和青年教师的关系,有利于民办高校管理制度的完善。
2.青年教师要加强自我保健教育和心理自我调适
陕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要加强自我保健教育,重视健全人格的养成。首先要将以往的职业认知升华为教育工作的事业认知,由此形成对教育工作的新认知,进而形成对学校集体、工作岗位的良性态度。如果说物质报酬是维持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那么理想追求则是更为强大持久的精神力量。青年教师应从对教育工作的职业认定转向事业认定的高度,以“干事业”的激情从事本职工作,激励自己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青年教师只有确立更高的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才可能发挥精神力量的极致,创造出更高水平的工作业绩。青年教师还应学会自我调适,要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自我调适练习方法,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调整和适应,从而有效地消解心理冲突。
参考文献:
[1]方大胜:《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7期,第17-18页。
[2]朱以财:《转型期高校新教师群体心理的调适与整合》,《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年第4期,第98-105页。
[3]兰文巧:《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及其排解对策》,《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年第11期,第54-55页。
[4]刘丹:《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构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中国电子教育》2011年第7期,第30-31页。
[5]冯莎:《高校青年教师管理的心理契约违背问题探析》,《吕梁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第81-83页。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陕西西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