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适时调整、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2018-02-08景华丽
景华丽
摘 要:课堂教学都是预设、调整与生成的统一体,没有高质量的预设,适时调整,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调整与生成,那预设也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应在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预设;调整;生成;精彩;数学课堂
“预设”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离开了预设,生成也就无法谈起;没有了生成,预设亦即变成教条。因此,如何让“预设”和“生成”完美统一,共同演绎数学课堂的精彩,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1精心预设,奠定数学课堂精彩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语道出了“预设”的重要性。只有在课前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重难点,了解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基础,并设置恰当、合理的教学环节,才有可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假如我们把预设理解成备课,调整与生成理解成上课,那么要想生成就得有更多、更好、更全面的预设。我认为要对数学课堂进行精心预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1研究课标和教材,预设教学目标与内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无论是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还是学生掌握技能的目标,都应该在课前预设好,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掌握知识或解决问题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是否有合作探究的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选择。分析教材上呈现的学习素材,如果符合学生实际,就要积极采用,反之。就要大胆地跳出教材的藩篱,重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基础,为课堂上合作探究提供可能。
1.2研究學生学情,预设合作探究的可能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都不相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前期知识水平,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预设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可能的将学习的权利交给孩子。
2把握生成,演绎数学课堂精彩
布卢姆曾说过:没有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我们的学生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张张白纸,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再精细的预设,也无法抵挡课堂上孩子们思维火花的闪现、无法预约的生成。我认为生成分为两种。
2.1基于预设,预见生成
我们在对教学进行充分预设时,往往制定几套教学方案,当学生偏离我们常用的教学思路,出现了我们预设到几种情况时,这种生成就可以看作可预见生成。
问题: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AF=40m,AE=30m。
如果设矩形的一边AB=xm,那么AD边的长度如何表示?
设矩形的面积为y=m2,当x取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一开始我就把整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其自己读题、审题、解题,我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观察学生的解答,经过我的观察,学生经过思考,得到了两种方法。
方法1:利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得到比例关系,求得答案。
方法2: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得到等量关系,求得答案。
2.2调整预设,促进生成
学生的差异与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常使教学活动的发展与教学预设不相符,甚至是截然不同。此时,教师要果断放弃事先预设,视学情而即时做出新预设,以促进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在上《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了8个小组,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10个乒乓球,分为黄色和白色,但黄球、白球的个数不同。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汇报活动情况,当第6小组汇报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他们小组的袋里有6个黄球,4个白球,结果他们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黄球的多了几次!并且他们组有个学生A“坚决”不同意袋里边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的观点。
这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一笔带过,不好!那怎样来引导他呢?于是老师先作解释:大多数小组看法一致,只有你们一个组看法不同。看来,在黄球比白球多时,大多数情况下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当然也有你们碰到的这种情况——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的时候。把你们小组的球拿过来,让A同学再摸几次。生A又重新做了几次实验,终于得到与其他小组一样的结论。生A终于醒悟:这是很偶然的现象。
可见,在基于合作探究学习的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是和谐统一体。我们关注预设,并不是忽视生成的意义,而是反对“强制性预设”;我们提倡生成,也不是要否定预设的作用,而是要避免“无效生成”。教学的预设无不是为了有效生成,有效的生成也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两者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数学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8(2).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学研究,2002,5.
[3]蔡君英.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J].教学月刊,200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