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大鼓异,总是凉伞情

2018-02-08陈忠杰

闽南风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鼓将士漳州

陈忠杰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独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读张镃的这首《满庭芳》词,最适合的就是回忆儿时了。而今留在记忆中的童年就唯独剩下热闹的大鼓凉伞。

记忆中的大鼓凉伞,好像都是在迎神赛会或传统节日的时候才能看到。观看者围得水泄不通,表演者演得全神贯注。尤其是化了装的撑伞少女,更是频频在梦里摇曳招手,眉来眼去。少时,确实是被撑伞美女冲昏了头脑,更不知道大鼓凉伞的来龙去脉,至于大鼓凉伞的历史渊源,是走上社会后逐步收集到的。

据《唐书·音乐志》记载:“唐太宗贞观七年制《秦王破阵舞图》,舞式左圆右方,先偏后伍,交错屈伸,首尾迴互,以载战阵之形,舞者皆披甲执戟,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又据《太宗李靖问答》记载:“靖曰,臣观陛下所制《破阵乐舞》前出四表,后缀八旙,左右推旋趋走,金鼓各有其节,此即‘八阵图血头八尾(鱼头燕尾)之制也。人间但见乐舞之盛,岂有知写容如斯焉。”

破阵舞后来改名“七德舞”,与现在漳州流行的大鼓凉伞大同小异,看来大鼓凉伞舞是破阵舞的雏形。破阵舞曾停演三十年,至高宗时再恢复。相传,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从河南光州南下开漳时把破阵舞也带了下来。起初是作为鼓舞士气、演习战斗的军队凯旋舞,后来传衍到了民间,逐步演变成为“中军乐吹,大鼓凉伞”的歌舞。

大鼓凉伞,亦称“花鼓阵”,大鼓由小伙子佩在背上,背后一人以手拿鼓槌挝击,若干鼓手联成一队按着节奏旋转进退。另有若干少女手执圆斗形彩色或红色的绸伞随鼓声翩翩作舞。鼓声伞影激烈豪迈,充分表现勇猛战斗的风格。这种舞蹈与现在豫南的地灯(地花鼓)非常相似,保留我国古代武舞的遗存,富有数千年中原文化的内涵。

陈元光《漳州新城秋宴》中有:“秦菄吹引风,邹律奏生春;缥缈纤歌遏,婆娑妙舞神”之句,道出唐时漳州民间艺术活动之盛况。

相传,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春节期间,数千名倭寇偷袭月港,大肆掠杀,戚继光带领部下封锁九龙江口,尽歼倭寇。戚家军凯旋归来时,将士们欢快地擂起战鼓,乡民们用“花鼓阵”犒劳戚家军,军民载歌载舞。将士们擂鼓跳跃,汗流浃背;姑娘们撑起凉伞(古代帝王出巡专用)为将士遮阳,以最高规格的礼仪表达对劳苦功高的将士的敬慕爱戴之情;老大伯肩挑水果、鲜花、大茶壶为将士送茶献果;老阿婆拿着大蒲扇为将士扇风驱热;一群男女青年也敲起锣来加入这一欢庆的行列,众人随着锣鼓节奏欢呼雀跃。又传,戚继光入闽平倭时,经常采用打鼓招兵,还有抗击倭寇时,也擂鼓助战。鼓成为人民战斗生活以及抗倭中不可缺少的鼓舞力量。

德行人间金管记,姓名天上碧纱笼。至明朝末年,漳州民间艺人汲取了生活源泉,以“天圆地方,舞律激扬”的舞蹈意象及“以龙为图,吉祥瑞兆”的图腾崇拜心理进行艺术构想,逐步完善了“大鼓凉伞”的表演艺术。同时,在气势雄壮中揉进轻盈优美舞步,用于表达一种依依惜别之情。明崇祯八年,漳州知府曹荃得知通往漳州府南大道古驿站五里亭破废,且在旷野之中,士民无处挡风避雨,于是献金重建五里亭,并于亭后建庙宇一座,供奉观音菩萨。曹知府离任时,漳州市区及南乡十八社半百姓用大鼓凉伞送别曹知府。从此,每当“有政声”官吏离职,百姓都会自发到五里亭用大鼓凉伞送别清官。

大鼓凉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起源于唐,盛行于明,后传至台湾,历经上千年。在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特征,多为社会性松散型,是漳台民间喜庆、迎神赛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世紀八十年代初,芗城区天宝镇天宝村沈井水创办大鼓凉伞队,于1980年开始担任本村大鼓凉伞队领队,现镇里各村都自发组成表演队,一般都在十鼓十伞以上,只要听说有什么欢庆喜事,招呼一声,大家就背起大鼓跳了起来。据《中国民间舞蹈大全》记载:“大鼓凉伞亦称‘花鼓阵,主要流传于漳州市和龙海县九湖、颜厝、程溪一带。每逢喜庆佳节、迎神庙会,该地区乡村村村都表演这个舞蹈,扎根之深,影响之广,可谓家喻户晓。”

现在,大鼓凉伞舞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不断整理加工,对表演的形式内容进行改革创新,与古代的军队凯旋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当今大鼓凉伞以鼓伞对舞为特点,打鼓的俊男击鼓动作刚劲有力,神态健壮威武;撑伞的靓女舞步轻盈优美,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大伯与老阿婆以诙谐风趣的动作穿插其中,插科打诨,谐趣横生,使舞蹈刚柔结合,活泼风趣。

大鼓凉伞舞表演形式非常丰富,其中有“斗鼓”“翻鼓”“擂鼓”“咬鼓”“翻车鼓”“桥鼓”“迭鼓”“踏鼓”等,又有“三进三退”“观山静止”“莲花转”“龙吐须”等构图和队形。

大鼓震人寰,闽南乡音犹悦耳;凉伞舒岁月,漳州特色更辟邪。

如今,由大鼓凉伞演化出来的创作舞蹈艺术更臻完美,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在各种庆典、艺术盛会、赛事活动中频频出阵。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如厦门市的大鼓凉伞,经过改编后叫“大鼓细伞”,他们的鼓比漳州的小,伞蓬也比漳州的窄。厦门的“大鼓细伞”更加艺术化,加工成分更多,但不能进庙会,漳州的大鼓凉伞可进庙会,且能辟邪。不过,无论怎么艺术加工,唯独不变的是“撑伞少女”的脉脉传情。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鼓将士漳州
大鼓里有什么
情调漳州
将士出征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的水
神奇的大自然
张大鼓剿匪
那些功勋卓著的动物“将士”们
给为国殉难将士的祭歌
成吉思汗指挥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