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人国,木偶情

2018-02-08朱向青

闽南风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人国木偶戏布袋

朱向青

墙角有两个并列的紧挨着的箱子,箱子是暗红色的,上面的漆有些已经掉了,斑斑驳驳。看似不起眼的两个箱子已经有五十多年历史,曾经伴随着它的主人——芗城区巷口中心小学布袋木偶剧团走过一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

这个箱子里装的正是剧团的全部家当:舞台和道具。合起来约8尺来长的两个箱子打开撑起来成为一字台,就是这个小小木偶剧团的舞台。箱子就相当于两只巨大的“布袋”,里面盛装着学校木偶剧团的历史和传奇。据说,漳州人叫掌中木偶戏为“布袋戏”,有一种说法就是戏班的装备简便,用布袋装上所有家当,一挑就走,到处游乡演出,很方便。老百姓亲切地称它为(担)布袋的戏班。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头、手掌和脚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缝制而成的,形状酷似布袋,所以被称为“布袋木偶戏”。

在老漳州人的印象里,每逢庙会或节日都要搬张小板凳到庙口搭设的木制彩楼下,引颈翘首看着演员们拿着手掌般大小的布袋戏偶,上演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传统剧目。手掌般大小的偶人,偶头及偶身总长仅在八寸左右。演员的手掌就是偶人的躯干,表演时食指托住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手掌动起来,一个个个性格、感情各异的偶人瞬间激活,套在手上的木偶一会儿俯仰摇摆,张口道来,憨态可掬;一会儿舞刀弄枪,腾挪跳跃,英气毕现……一个个角色轮番上场,演绎一个个古老岁月里流传千年的那些忠孝贤良的故事以及故事里融汇的苦乐悲欢,台上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人国。

能想象舞台后的也是一个“小人”世界吗?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巷口中心小学布袋木偶剧团为我们带来这样的不一般的传奇。巷口中心小学据传所在的位置是晚清时期满旗兵的城守营旧址,已有百年历史。现在我就站在这所百年老校木偶剧团的木偶课教室,那两个箱子已然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了团里的珍藏,静静地蜷在墙角细数岁月的变迁。一个黑底红字横幅书写着“福建漳州巷口中心小学”的新舞台立在教室的正中央,布帘下段垂着的软绸上是“红领巾木偶剧团”的字样。剧团的指导老师蓝幼菁说起一次他们参加全国木偶表演调研的趣事,轮到《武松打虎》出场,梁山好汉武松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岗,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终于赤手空拳打死了猛虎。老虎拈须、咬尾、长啸、抓痒的模样,武松半醉半醒、半颠半狂的神态,都活现在舞台上,许多人不相信后面表演的是小孩,表演结束后纷纷跑到舞台后面探头看,大为赞叹。蓝老师言语间满是自豪,这是她陪伴了二十几年的剧团。退休后她仍选择回到校园,延续她的木偶传艺。而今在巷口中心小学,每周星期一至星期四下午第三节,都有一堂特殊的木偶课准点开讲,几十年来未曾间断。

木偶课的时间到了,十几名小学生说说笑笑跑着走着进入课堂,蓝幼菁站在队伍前面,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木偶表演中“耍棍”的动作要领。孩子们跟着蓝老师的指导,有板有眼地操练。这些小人儿如同大人般认真的神态煞是可爱。观众看木偶表演很好看,以为在后台站着操纵也简单,其实演员训练是很辛苦的。蓝老师说,学校从二年级起由个人报名并征得家长同意挑选小演员,挑选的必备条件是手指要长。第一步是练手指的柔韧度。除了每周一至周四活动课外,还利用节假日加强训练。寒假里,这些小演员张开手指,插进冰冷的水里,既练手指硬度又练个人意志。因为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是木偶的两臂,而食指和其他三指常连在一起活动,一般常人只能张开30度左右,木偶演员要练手指劈叉,练到“一字马”,让食指和其他三指尽量九十度垂直,这是要下苦功夫的。有时一练就是半个钟头。暑假中,他们冒着酷暑高温,苦练表演技术,一场排练下来,衣服全湿透了。但每学期开学式上的演出,使孩子一进校就被这小小的木偶所吸引:盘子为什么能转动又能上窜下跳?木偶为什么能脱手飞出又能接回来?木偶们为什么能做穿衣脱衣和相互交换穿衣服等高难度的表演?奇妙的掌上工夫,幽默的儿童情趣 ,使孩子由好奇到热爱,醉心于这个小人国的世界。

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寒来暑往,从二年级到六年级,小学员换了一茬茬,已经有无数批学艺在身的小学员从这儿毕业离开,有的学员选择报考艺校,继续走上木偶表演之路,进入漳州木偶剧团当起了演员。尽管学生年年变动,这一批小演员毕业了,下一批又接上了,学校里的这个艺术教育团体——红领巾木偶剧团人才辈出,长盛不衰。蓝老师也笑言自己是“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驻守在剧团里了。角色是有分工的,角色形态和动作如走路、说话是不同的,剧团根据小学员们自身长处,为他们安排最适合的角色和表演技艺。渐渐地剧团在国内外少儿艺坛上打出了名气。1991年,全国部分省市幼儿木偶调演比赛活动中,《武松打虎》《新疆之春》《东郭先生和狼》《老鼠戏懒猫》等四个惟妙惟肖的木偶表演脱颖而出,一举摘得十六项大奖。1993年,红领巾木偶剧团参加香港的“富士菲林国际儿童才艺节”活动,与南京小红花少儿艺术团、瑞典土风舞表演队、澳洲木偶团、比利时舞旗队等著名的艺术团体同台演出,引起轰动。自此,国内外许多著名木偶艺术家慕名前来观看演出,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虞哲光先生盛赞小演员“训练有素,艺术精湛”。国际木偶艺术协会副主席、美国木偶艺术协会主席海尔斯坦教授、日本铜锣木偶剧团团长恭原大刀夫等观看演出后也贊叹不已。红领巾木偶剧团成了展示漳州民间艺术及艺术教育成果的一个窗口,一时之际,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八寸戏偶,五指乾坤。小人国的世界很精彩。这样一个神奇的舞台是如何搭建起来的呢?一切都是有缘起的。蓝老师回忆她的爱人林龙潭就是巷口小学的学生,念小学时就迷上了木偶戏。1957年学校成立“红领巾木偶剧团”,林龙潭第一个报了名。后来,林龙潭又到省艺校木偶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漳州历来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布袋木偶戏”的诞生之地,有着极为渊深的布袋木偶戏的演播传统。1979年林龙潭自创一支民间木偶剧团,经常到各地演出,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当时还在浦林小学任教的她便跟丈夫学起木偶表演。平时的耳濡目染,加上丈夫的言传身教,“夫妻双双把偶演”,蓝老师逐渐掌握了各项木偶表演技巧。后来,蓝老师就在巷口小学扎下根,一心一意为孩子们传授木偶表演艺术,从此与布袋木偶戏结下了不解之缘。期间也得到了木偶大师杨胜的大力扶持。她说,木偶表演是咱们漳州的家乡戏,既然热爱这门艺术,就应该好好把它传承下去,这是她的责任,也是她最大的期望。

“掌心朝前,手臂伸直!打掰滑捏,样样精湛!”蓝老师站在孩子们前面,一边示范,一边大声指点。和孩子们在一起,蓝老师又找回了年轻的感觉。.一缕柔和的阳光沐在她的脸上,这个年过半百的美丽女子身上依然显露着青春的气息。“木偶可能是最杂又最精的一门艺术,身、台、形、表都要学,学完了再将所有的知识和技巧传递到手里的木偶上,让木偶有神态、有灵魂。”在指导表演的间隙里,蓝老师对我说出了木偶戏的表演技艺。望着教室里的蓝老师和她的演员孩子们,我不禁暗暗感佩:几十余载,寒来暑往,因为那份执着和热爱,布袋木偶表演艺术家早已和那些木偶们“融为一体”。小人国的世界让人着迷。这个老祖宗传下来的上千岁的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宝贝”,就在这灵动的手掌间,继续彰显她的风采,抒写掌上艺术春秋。

离开巷口小学时,正逢上央视摄制组来巷口中心小学航拍布袋木偶技艺。孩子们带着夹棍、玩偶等各色道具奔跑到操场,阳光下,身着白衣蓝裤佩戴红领巾的孩子们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展示自己的绝活:抛棍、转盘子、顶缸、耍水袖、脱衣服、拉弓射箭……朵朵艺苑小花,犹如彭冲亲笔为剧团题写的“蒲公英木偶艺术馆”中的蒲公英一样,在春天的土壤里悄悄落进一颗颗神奇的种子,萌芽、滋生,又被风散播到每一个有春天气息的角落,在迷人的木偶艺术天空中,奇妙、浪漫而又充满幻想地绽放。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人国木偶戏布袋
传统戏剧——木偶戏
木偶戏
放下布袋
放下布袋
站不起来的布袋
木偶戏
蹦蹦跳跳的高帽子
站不起来的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