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所归依地成了异乡人

2018-02-08陆新强

读读书 2017年4期
关键词:张承志异乡人寻根

陆新强

《雨季不再来》与《撒哈拉的故事》注重空间位移。前书记录数次举家搬迁、独行多个国家、海关被扣留等遭遇。时局原因使众多前往台湾的中产阶级二代成为失根一族,并造成盲目的留学潮。《又见棕櫚,又见棕榈》中牟天磊对西方社会的不适,被於梨华表述得更深刻:不仅要遭受谋生现实,还要忍受渺茫无助的心理、文化隔膜。后书有着类似流浪汉小说鼻祖《小癞子》中漫无目的、松散的章节。不过前者因自我放逐,可以尽情“悬壶济世”,后者具备经济衰落的被迫性,只得以抨击贵族和教士。

《温柔的夜》极具特殊的语言风格。“我有一块石头,它不属于任何人,它属于山,属于海,属于大自然……怎么来的,怎么归去”。《黑骏马》的主人公徘徊于城市与草原、背离与衷情间,最终扑向自然,也是一种皈依的过程,三毛追求相思牧场,张承志书写自我救赎。卡夫卡在世界性反犹浪潮中失去民族文化精髓一宗教与语言,他的寻根欲望也促动了创作,即“一种祈祷、一种救赎”。英、法、德容不下拜伦、雨果、海涅,政治宗教性更浓,知识分子皆因逃避主流文化中心而逃亡。

《梦里花落知多少》与《万水千山走遍》代表浓重的无意识漂泊。作者处于失亲与寻根的挣扎期,流落于美洲及祖国大陆问,麻木地寻找“想象中的家园”。不难理解为何边缘作家奈保尔,祖籍在印度,生于特立尼达,成家于英国,却甘愿丢去民族身份,一边漂流一边写自传。他们终究不再眷恋故土,无所归依地成了异乡人。

三毛:“我的故乡在远方”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承志异乡人寻根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异乡人
致异乡人
异乡人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怎样的心灵以及如何心灵:《心灵史》的一种读法
寻根问源,把知识教得有理有据
浅谈张承志小说创作中的母性书写
张承志文学写作的元记忆和元话语
欧美人也爱“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