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宇宙盒”里的生命智慧

2018-02-08马之恒

知识就是力量 2018年2期
关键词:展柜热带雨林科技馆

马之恒

对于许许多多的生命来说,生存就是一场最大的冒险。面对自然环境的严酷考验,生物进化出了怎样的适应之道?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我们又从它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在巴塞罗那的“宇宙盒”科技馆里,精心“打包”的热带雨林和丰富的标本,以及设计巧妙的互动展品,共同将诸多生命的生存智慧娓娓道来。

“混搭风”包罗万象

提到“科技馆”或者“科学中心”,我们头脑中的第一印象,或许是那些由科学实验设备演变而来的互动展品;而如果提到“自然博物馆”,我们可能会想起恐龙和其他一些古生物的化石,以及动物、植物和矿物的标本。但这两类元素,有可能“混搭”在一起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科技馆”的概念,完全可以被赋予更大的外延。在中国的上海科技馆里,就有模仿云南自然风光的“生物万象”展区,在展厅里营造出热带雨林、石林和少数民族的居所,并以这些场景展现出生物的多样性。

美国慈善家肯尼斯·尤金·贝林的捐助,则带来了“蜘蛛”和“动物世界”这两个聚焦于动物的展区。动物世界展区通过大量制作精美的标本,展示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动物们为适应环境和竞争而演化出的行为。在非洲动物区,一群斑鬣狗在撕扯一头食草动物的尸体;而在不远处的树上,一头豹在小心地守护着自己的猎物。这正是非洲草原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生存竞争的写照:豹在击杀猎物之后,斑鬣狗很快就会凭借敏锐的嗅觉追踪而至;豹自知不敌又不能放弃猎物,只能先迅速吃掉一部分猎物内脏来减轻重量,再将它拖拽到树上享用;但如果豹做得不够快,就会丧失到手的美餐。

从贝林的黑鹰博物馆“移植”而来的蜘蛛展,则赋予了观众以蜘蛛视角看世界的可能性。踏进展区大门,就有一只被悬挂起来,由传感器控制的巨型机械蜘蛛蠢蠢欲动,张牙舞爪准备吓一吓观众。展厅里除了标本和图片,还有让人们可以体验的怎么像蜘蛛一样读懂“网上信息”的互动展项。

对于蜘蛛来说,蛛网不仅仅是陷阱,也是由不同用途的蛛丝组成的桌布、床、摇篮、电话线和安全带。当猎物撞进蛛网的时候,蜘蛛可凭蛛丝震动的频率,判断出猎物是蛾子、苍蝇、蜜蜂、蚱蜢等,并且针对它们分别执行不同的捕食策略。如果是攻击力不强但善于飞行的蝴蝶或蛾子,蜘蛛就需要先迅速麻痹它们再进行捆绑,以免捆绑过程中激发猎物的求生本能,让它们使出全力逃走;而如果是善于弹跳的蚱蜢,蜘蛛就必须先捆绑再麻痹它们,以免被这些昆虫有力的后腿所伤。

“打包”雨林营造奇观

但如果一座科技馆在策划之初,就选择将地球生物圈生生不息背后的科学机制展现出来,并以此作为科技馆的展示主题,会发生怎样的“化学效应”呢?巴塞罗那的“宇宙盒”科技馆,就展现了这种结合的可能性。从入口象征着“生命之树”的大树标本出发,沿着坡道螺旋向下,周围屈曲盘旋的灯管上一个个标示着地质年代的“里程碑”,让人仿佛有穿越时空的感觉,直抵宇宙、地球、生命和智慧的起源。

“对于生命来说,保持生存是最大的冒险。(La gran aventura de un ser vivo es seguir vivo.)”正如这句西班牙格言所反映的那样,生存的压力使许许多多物种各尽所能,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以适应不同的环境考验。这样的机制,使我们生活的地球变得丰富多彩;而地球能够出现生命,还有生物乃至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都有着深刻的科学基础。因此,“宇宙盒”科技馆打通了学科之间的分野,让观众有可能领略万事万物间深刻的联系。

热带雨林展区或许是“宇宙盒”极富特色的部分之一。科技馆的布展团队远赴南半球,将巴西境内的一块热带雨林“打包”运回了西班牙,原样安放在“宇宙盒”中专门为它建造的温室里。这块微型热带雨林虽然只有寥寥几棵树,却仍然能展示出丰富的生態。这是因为,原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种动物,也同样被“打包”带来了。于是,“宇宙盒”里拥有了一个人造的热带雨林小世界:隐蔽在屋顶的人工灌溉装置,演示出热带雨林里大雨滂沱的景象;参观的人们则沿着一条小路,观赏雨林里的勃勃生机。人们在这里既感受了野外探险的乐趣,又可以安全地观看食人鱼、巨骨舌鱼和鳄鱼等凶猛的动物。

在展区中一棵拥有板状根的树下面,一条安放着展示昆虫和凶猛动物的展柜的隧道,甚至提供了真正的雨林探险者都难以得到的视角。在隧道的中间抬头仰望,我们可以看到这棵大树被板状根支撑的稳固结构;穴居昆虫的展柜里,六条腿的小动物们享受着自己隧道般的居所……惊人复杂的热带雨林,就在这里生生不息。

聚焦生命冒险历程

走出安放热带雨林的温室,我们就来到了科技馆的主展区。在这里,许许多多分属于不同学科的展品,被巧妙地安放在一起,提醒着观众们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

一块散发出白气的巨大冰块,展示出地球能孕育生命的奥秘: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会在大约0.01℃的时候(精确值是0.0076℃),处在气态、液态和固态并存的“三相点”;地球在太阳系里所处的“宜居带”,刚好可以让相当多的水处在“三相点”附近,使地球拥有了孕育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不过,宜居带显然不是地球孕育生命的唯一条件,而只是其中之一。地球得以拥有生命的机制其实非常复杂,而这也就显出了生命的极度不易和可贵。

在反映生命进化的区域,“宇宙盒”科技馆则试图让人们明白,化石其实是史前时代的“新闻照片”。比如说,古鱼类化石常常出现大鱼和小鱼“套在一起”的情况,它们其实就反映了远古海洋中的“新闻事件”:捕食者有可能因为吃得过于匆忙,被自己的猎物卡住了喉咙或者弄伤了鱼鳃而死;另一种可能则是猎物伤到捕食者的消化系统,使双方同归于尽。正是通过这些化石,我们得以厘清一些海洋生物之间“相爱相杀”的关系。

对人类这种地球上唯一拥有智慧的生命,“宇宙盒”科技馆也不忘点明人类文明与自然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何以设计出那些奇诡的杰作?当恐龙化石弯曲的脊椎和砗磲贝壳波浪状边缘的图片,与一条条悬垂的金属珠链一道展示出来的时候,今天的人们便能感受到高迪“师法自然”的理念。

在反映工具进步展区的一个展柜里,一批在西班牙出土的石器,与一套现代五金工厂里制作的不锈钢西餐厨刀和餐具,分别占据了一半的空间。而在另一个展柜里,盘好的磁带、盘成卷的卫生纸、黑胶唱片,以及菊石化石和现代的鹦鹉螺壳被安放在一起,旁边还有一团乱蓬蓬的磁带作为对照。展板上生成螺线的数学公式,则点出了这些看似牛马不相及的事物背后的联系:它们都因为螺线而兼具实用性与美感;如果没有了螺线,有些生活用品就会变成没有实用价值的乱糟糟的一团。

这些展柜的布置,不禁引人深思。除了反映工具传承和人类“师法自然”的事实,有心之人或许还可以读出更多的深意:今天享受现代生活的我们,其实并不比那些数万年前的穴居人进步多少;甚至可以说,我们就是那些穴居人里的最后几代。人类属于自然,也需要敬畏自然,或许这便是“宇宙盒”科技馆想要传递的精神内核。endprint

猜你喜欢

展柜热带雨林科技馆
博物馆展览中的文物展柜设计
科技馆一日游
热带雨林“斑秃”之谜
博物馆临时展览中的展柜优化设计思考
我在四川科技馆
超越“展”与“藏”
为什么要保护热带雨林?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温湿独立控制展柜的数值模拟研究
参观诚毅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