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荐书
2018-02-08
《大卫·休谟传》
(美)欧内斯特·莫斯纳著,周保巍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
欧内斯特·莫斯纳,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得克萨斯大学英语系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英语文学与18世纪哲学。他的大半生都在研究休谟,撰写了关于休谟的数十篇文章。
大卫·休谟,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建立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过去半个世纪以来,莫斯纳的《大卫·休谟传》一直是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权威传记。本书不仅对大卫·休谟的生平有详细著述,披露了关于休谟的罕见史实,同时也还原了一个精彩纷呈的18世纪,更探究了休谟所有智识领域和智识活动。本书对于休谟研究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对于研究18世纪启蒙运动和文学史的学者来说则就是一个知识宝藏。
《解放的悖论》
(美)迈克尔·沃尔泽著,赵宇哲译
商务印书馆
2017年11月
迈克尔·沃尔泽,当代美国著名政治思想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荣休教授,担任过政治学学术杂志《异见》的共同主编,研究领域涵盖战争伦理、身份认同、政治哲学方法论、社会批评理论,以及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等诸多方面。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然而一旦实现民族独立,新创设的国家制度与原则总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宗教领域超乎寻常的激烈反扑。本书追溯了将阿尔及利亚、印度和以色列民族解放运动激发出的世俗和民主希望引入歧途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并犀利地指出解放的蓝图已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作者提出一种大胆的见解:由于民族解放运动醉心于世俗的抱负,忽视了传统的宗教和民族立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当法律遇上经济:明清中国的商业法律》
邱澎生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
邱澎生,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职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经济史与法律史,出版有《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新兴工商业团体》《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等著作。
本书系统描述并论证明清中国经济与法律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意义,点出探究明清经济史的重要意义,提出明清中国也有商业法律的主张。作者将研究视角做了较大范围的扩充,不仅讨论处理市场交易、商事纠纷与商业契约的法律规范本身,也分析当时中国用以运作商业法律的制度变迁,更进一步将“非西方”地区的历史完整地纳入,以说明一些重要的经济与法律变迁如何逐渐由明清中国部分地区向外扩散至全国,进而改写了既有的近代经济史。
《梁漱溟往来书信集》
梁培宽编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11月
梁漱溟,20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终其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而思考而行动。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等。梁培宽为梁漱溟长子,退休后从事梁漱溟文稿的编辑出版和研究工作。
本书辑录梁漱溟先生往来书信700余封,时间跨度从1916年到1988年梁先生去世,历70余年。这是迄今最为全面的一次梁漱溟书信整理,其中许多是首次公开发表。这些书信不仅是梁漱溟个人不同时期思想、情感、生活等的记录,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70余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英)罗杰·克劳利著,陆大鹏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9月
罗杰·克劳利,英国历史学家、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英文系,后在伊斯坦布尔居住、教学。在伊斯坦布尔,他产生了对奥斯曼帝国、拜占庭帝国、威尼斯人的浓厚兴趣,用多年时间广泛游历地中海世界,获得了关于地中海历史与文化的渊博知识。
“地中海史詩三部曲”是罗杰·克劳利关于地中海历史的三部著作集合,它们分别是《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和《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这三本书涵盖时间从1200年到1600年,这是不同文明和互相竞争的各大帝国为了领土、宗教信仰和贸易控制而激烈冲突的年代。这场冲突的参与者包括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西班牙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克劳利在本书中展现的洞见极其精妙,描写波澜起伏。
《诸众的语法:当代生活方式的分析》
(意)保罗·维尔诺著,董必成译
商务印书馆
2017年11月
保罗·维尔诺,意大利哲学家、符号学家,意大利后福特主义思想家中的突出人物,目前任教于罗马大学,著有《诸众的语法》《创新与否定间的诸众》。
在传统意义上“人民”是和“国家”联系在一起的,但维尔诺则认为:斯宾诺莎提出的“诸众”这个概念,相比霍布斯提出的、在传统政治哲学领域内流传甚广的“人民”,更适合分析当今的问题。这部著作话题延伸至语言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重提“诸众”概念,弥补传统马克思主义在面对现代社会困境时的不足,为现代人重新审视群体和个体、个人和资本主义社会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