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老年人口结构与养老模式研究*
2018-02-08刘黎明
林 雷 刘黎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北京,100070)
近年来,北京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截至2014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1333.4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2.3%,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5.0%。*数据来源于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2010—2014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而根据北京市规划委的预测,2020年北京市60岁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0%,显然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以及发展速度已经超出规划委的预测,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的养老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高度的关注。同时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深入,面对不断扩大的老年人的刚需,如何科学运用社会各方面资源满足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成为北京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北京市养老方式主要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在机构养老服务方面,北京市存在养老服务机构供不应求以及布局不均的等情况。[1]另外,北京市机构养老护理人员存在水平低、缺口巨大等问题。[2]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人员专业化水平低、资金短缺、设施落后以及体制建设不完善等问题。[3] [4]而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最近几年,北京市开展的“老年餐桌”以及“一按灵”等居家服务得到老年人的普遍好评,但其覆盖范围小,建设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服务内容、形式和管理还存在不够规范等问题。[5] [6]
本文根据北京市老龄化和养老服务行业方面的资料数据,分析养老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并就行业的问题和现状给北京市政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结构整体分析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北京市老年人口结构及变化趋势,本文主要根据2010—2014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对北京市老年人口的变化状况,做出如下分析:
(一)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比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和首都之窗《北京市2014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的数据,截至2014年,全国总人口13.678亿人,其中:0~14岁的少儿人口为2.256亿人,占总人口的16.5%;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0.047亿人,占总人口的73.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76亿人,占总人口的10.1%,如图1所示。同样截至2014年,北京市户籍人口1333.4万,其中:0~14岁的少儿人口为145.3万人,占总人口的10.9%;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88.1万人,占总人口的74.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00.0万人,占总人口的15.0%,如图2所示。
图1 全国人口年龄结构 图2 北京市户籍人口年龄结构
通过对2014年全国平均人口年龄结构和北京市户籍人口年龄结构的比较,本文发现:北京市户籍人口中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
根据国际上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超过7%,意味着这个国家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前面的数据说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北京市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
(二)老年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指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率。它表示100名劳动力人口要负担的老年人数。老年抚养比越大,表示每个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数越多。不断增大,养老压力不断增加
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市老年抚养比不断增长,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老年抚养比(在现行60岁退休制度下)已经达到33.3%,意味着现在每100名劳动人口就要负担33.3名老人。而2015年抚养比为36.4%,说明每100名劳动人口就要负担36.4名老人。自1980年开始,我国施行了长达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在少子化和老龄化共同作用下,我国的人口结构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变化,出现每1名劳动力就要负担2名以上老人的情况,这一现象不容忽视。
表1 2010—2015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老年抚养比 单位:%
(三)老龄化加速的同时,高龄化趋势日益显现
从表2和图3可以看出,从2010年到2015年北京市户籍人口增长了87.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7.48万人,年均增长1.4%。而老年人口则在这6年中增长83.1万人,每年增长13.85万,年均增长7.1%,户籍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远超户籍人口增长速度。
表2 北京市户籍总人口以及60岁以上户籍人口变化情况
图32011—2015年北京市户籍总人口以及60岁以上人口平均增长率
(四)北京市各区县老年抚养比状况
从表3可以看出,16个区县中,按15~59岁劳动年龄户籍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计算,老年抚养比排在前三位的是丰台区、石景山区和东城区, 分别为40.8%、39.6%和39.4%;排在后四位的是海淀区、大兴区和昌平区,分别为27.1%、27.6%、27.7%。
表3 2014年北京市各区县抚养比状况 单位:%
(五)北京市各区县户籍人口老年抚养比变化趋势
下面是2010—2014年北京市16个区县的老年抚养比的变化情况。从2010—2014年间,各区县的老年抚养比都呈一定程度的增加趋势。从表4中可以看出,16个区县2014年均比2010年平均增加了4.6个百分点。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石景山区、丰台区、东城区,分别从2010年的29.1%、30.9%和29.7%增加到2014年的39.6%、40.8%和39.4%,分别增加了10.5、9.9和9.7个百分点。而变化最小的是海淀区、昌平区、延庆县,分别从2010年的22.5%、21.7%和22.3%增加到2014年的27.1%、27.7%和28.2%,分别增加了4.6、6和5.9个百分点。
单位:%
二、北京市养老服务状况
目前北京市养老的形式主要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形式。这里主要针对这两种养老模式来介绍老年服务建设的状况,并分析所存在的问题:
(一)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居家养老是目前最主要的养老形式,政府和社会企业也开始关注这个养老形式,初步开始试点和探讨如何提供养老服务。
自2014年北京市政府部门采取了多种支持养老服务的措施:向45万左右80岁及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券,全年发放总额达到5.1亿元;投入以奖代补资金1500万元,奖励了50家养老餐桌和养老服务企业,促进了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化发展;为部分城区符合条件的空巢老年人安装5000个紧急医疗救援呼叫器(“一按灵”);开通“北京市养老96156精神关怀服务热线”,定期举办大型展览;签约32家市级养老精神关怀服务定点单位;推进“心灵家园”工程活动,为因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伤残、孤寡的特殊老年人家庭提供专项生活补助、免费体检、心理慰藉等服务;对社会办全托型托老所给予运营补贴,收住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老年人每床每月500元予以资助,收住生活自理老年人每床每月300元予以资助;发展1.4万家养老服务单位,开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老年教育、其他服务等六大类110项服务;积极发挥各社会组织的作用,深入社区、家庭、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精神关怀服务。目前,北京市已有养老餐桌3429个,托老所(日间照料)床位1.86万张,培训养老员4400名。但由于居家养老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问题:
1.服务项目覆盖不彻底,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老年人物质需求已经得到充分满足,其从简单的生理上的需求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展。而北京市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多用来满足老年人物质方面需求,缺乏对老年人医疗护理和精神方面需求的满足。
2.居家养老服务普遍存在服务水平低,供需不匹配的现象
据一项针对北京市“老年餐桌”的调查显示:超过9成老年人认为在社区设立“老年餐桌”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又有8成老年人认为“老年餐桌”空间狭小;93%老年人希望“老年餐桌”增加服务功能。2015 年北京市有近5000个空巢家庭在政府的帮助下安装了“一键灵”。但这远远无法满足北京市所有老人的需要。据一项社区调查显示90%以上老年人认为“一按灵”服务非常必要。
北京市自2009年起建立的2000家托老所到2016年仅剩70家,经营问题暴露无遗。“老年餐桌”也存在配置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为老年人服务的专门化培训。
(二)机构养老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6年10月底,北京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机构达到了600个,同比增长3.45%。床位数为131518张,比2015年的125345张多了6173张,同比增长4.92%。但是,2016年养老机构实际入住人数为75721人,实际入住率约为57.6%,比2015年的58.2%略有下降。这还不算没有在民政统计范围内的养老机构。所以,北京地区机构养老床位空置率应该已经快接近50%,出现了养老床位需求大于现有的床位数的现象。北京市机构养老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养老机构分布不合理
目前北京市场有五个养老机构集中的区域,其中养老机构最少的地区在半径2公里内也有不少于6家养老机构,温泉地区甚至有超过20家的养老院,并且未来还会有增长。区域集中虽然给老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每家新开业的机构都会造成其他机构老人的流动,这几个区域已经出现每当有新机构开业,有较大优惠时,周边养老院的老人就出现流失现象,这也间接导致了北京市养老机构的高空置率。
2.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大,且专业水平低
“十二五”末,北京市有300多万老年人,养老床位达到12万多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8张。如果按平均1∶3的比例计算养老护理员,养老护理员应在三四万人左右。但目前,全市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约1万余人,除去其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勤人员,养老护理员仅有5000人左右。缺口至少在2.5万人左右。由于第一代养老护理员通常为“40、50”人员,多数为原来下岗职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同时由于养老护理专业教育刚起步,所能培训的人员极少,并且这些少量经正规培训的人员在一线养老护理岗位上的流失率也很高,超过七成的人最后改了行。
3.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策略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可能或多或少的忽视了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知识情感、想象以及知识点的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抑制了学生的头脑意识,表达动手能力,导致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地理课堂活力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让我的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固执、沉闷,缺少了灵性,缺乏了活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使地理课堂教学活力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养老院的收费构成中,床位费比重占到一半以上,而护理费比例明显偏低。护理费代表着服务价值的体现,如果不提升一线人员的待遇,就吸引不到也留不住优秀的人才,也就无法提升服务水平。而护理费的增加,又涉及企业对于服务的自信,否则涨价后就会造成老人的流失。而中、低端民营连锁养老机构虽然不断发展,但由于家族烙印深厚,缺乏现代化管理制度和方法,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没有优势,预计这种情况在行业持续发展的状况下很难得到改善。
4.养老机构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下降
由于北京市政府政策扶持,这几年资本不断涌入养老产业,而相对于养老产业的资本火爆,养老机构相关人员却没有大幅度的提高,这就产生了一个现象:在已经运营的高端机构中有过一段运营经验的管理者几乎全部去了新筹备中的公司,离开了原运营的岗位,全部变为了筹备者;到了新的运营阶段,这些筹备运营人员又去了更新的筹备项目,渐渐地脱离了运营岗位。而与此同时,作为养老产业服务主力军的养老护理员不但要承担较高的风险责任,还承受着较低的工资水平,这使得护理员的积极性不高,整个机构养老服务业人员流动性大,进而导致养老机构管理水平低,养老服务质量无法提高。
三、对北京市老年人养老问题建议
根据以上对老龄人口结构和养老服务的现状的分析结果,本文拟从老龄政策和养老服务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适当提高退休年龄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实行的60岁退休年龄明显低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65岁左右的退休年龄。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截至2016年北京市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81.38岁,已经具备了提高退休年龄的条件。退休年龄的提高可以显著降低抚养比,因此提高退休年龄可以直接有效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抚养危机。如果将现有60岁的退休年龄调至65岁,按2014年人口统计数据,北京市户籍人口老年抚养比将从33.3%下降到20.2%,可以直接有效地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二)深化养老服务内容,合理引导养老服务市场
针对目前北京市在养老服务方面取得成果和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
1.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服务范围
目前,北京市政府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例如“一按灵”和“老年餐桌”都得到老年人的普遍认可,社会反应良好,但还是存在覆盖范围不广等问题。而根据一项社区调查,有超过一半老年人有意愿付费安装此热线,说明这项便民措施值得普遍推广。提高居家养老政策的服务范围,可以有效满足部分老年人养老需求,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虽然北京市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工作取得许多进展,开展使老年人受惠的政策,但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补贴和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方面。但是随着北京市的经济高速发展,许多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已经十分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所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需要北京市政府开展更加多元化的居家服务,充分满足老年人物质、精神、医疗等方面的需求。
3.合理引导社会资本理性投资,尽量避免养老服务资源浪费
在养老机构快速建设的同时,出现了养老机构扎堆的现象。由于北京市营利性质的养老机构与非营利性质的机构并存,导致养老机构并不能构成有效的竞争,反而出现在某个地区过多养老院导致床位入住率下降的资源浪费现象。所以北京市应根据各个地区老年人口结构以及环境等因素科学评估各个养老机构数量和类型,形成规范有序的机构养老服务市场,从而实现优化养老服务资源的配置。
4.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基础薪资待遇
目前,北京市养老服务行业各方面人员匮乏。由于养老产业起步晚,专业化教育未普及,导致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始终提升不起来。所以,要能解决以上问题,提升养老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满足多元化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必须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相关职业培训,同时通过补贴的形式提高一线从业者即养老护理员的薪资水平,同时加强社会宣传,使社会舆论更加认可和了解养老护理员,从而提升其社会地位,进而吸引更多人从事养老服务行业,为以后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5.引导建立科学多元养老服务体系,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也变得丰富多元起来,再加上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不断增加,政府很难通过自身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需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来满足老年人各项需求。与此同时,养老服务市场并不是一个像政府发展计划的那样可以按比例切割成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和机构养老服务市场,它是一个相互连通的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需要政府科学引导,合理调配资源,吸引资本进入养老产业,使得养老服务行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这个社会目标。
[1] 李占五:《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需要解决的六大问题》,载《北京社会科学》,2011(2)。
[2]赵雪伶:《北京市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化程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路璐:《北京市社区养老方式初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薛怡:《北京市海淀区马洼社区实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朱柳慧、李婧、任艳敏:《居家养老背景下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策略——基于北京市“老年餐桌”实施现状的实证分析》,载《规划师》,2015(1)。
[6]马晓彤:《北京市T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