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化瘀法治疗癌性疼痛※
2018-02-08芃袁苗马纯政
吴 芃袁 苗马纯政
(1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2015级,河南 郑州 450000;2 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河南 郑州 450002)
癌性疼痛一般是指因癌症直接引发或由癌症相关因素所导致的疼痛,是癌症患者病情发展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疼痛的发生率为60%~80%,其中重度疼痛约占1/3[1]。癌性疼痛如得不到有效缓解,患者将出现乏力、抑郁、焦虑、食欲不振等症状,既增加心理负担,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剧临床症状[2]。因此,最大程度地控制癌痛、减轻患者痛苦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西医治疗癌性疼痛主要应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及阿片类止痛药,此类药物需长期应用,不可避免地存在成瘾性、幻觉、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中医药综合治疗癌性疼痛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减少西药镇痛剂的毒副作用,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 癌性疼痛的认识
癌性疼痛在中医学中称为癌瘤痛,是瘤毒之邪侵袭经络或瘤体阻滞气血经络导致机体的局部疼痛[3],属于痛证的范畴。古代中医学文献中有大量关于癌痛的记载。如《肘后备急方》云:“治痤暴症,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不治之,百日死”。《黄帝内经》谓“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外科正宗》云:“忧郁伤肝,思虑伤脾……致经络痞惫,聚结成核……日后肿如堆粟,或如复碗,色紫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高者若泛莲,疼痛连心”。表明癌痛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身心状况。
2 病机及治法分析
痛证的病机不外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言:“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说明气滞、血瘀、痰浊等病理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经络阻滞不通引发疼痛,即所谓“不通则痛”。《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谓:“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是指气血不足,不能濡养机体而致痛,称为“不荣则痛”。
癌痛的病理因素有虚、痰、瘀、毒等,机体长期受外感六淫邪毒、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病因作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和,阻滞经络,瘀血、痰浊内生,邪毒留滞,积聚日久,化生瘤体,瘤体滞气碍血或直接侵犯经络,导致持久、剧烈的疼痛。笔者认为,不荣和不通均有郁滞之意。所谓“不荣则痛”亦是不通的另一种形式:气血亏虚,失其流利濡润之性,气不足则推动无力,血不足则失于滑润,造成整体不荣、局部不通的生理状态,故而引发疼痛。且癌痛多表现为胀痛或刺痛,局部肿块,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多为气滞血瘀之象。正如《诸病源候论》载:“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其痛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血证论》亦云:“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因此,气滞血瘀、脏腑经络不通为癌痛的主要病机,可归于气血的病变,治疗当以行气化瘀为要。
3 方药选择及应用
笔者常用血府逐瘀汤化裁,组方包括:延胡索、当归、川芎、赤芍、郁金、蜂房、刺猬皮、壁虎、甘草。全方以行气化瘀止痛为理论基础,其中延胡索活血理气止痛以为君药;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主行气,当归活血化瘀止痛,主活血养血,二者助君药活血行气共为臣药;赤芍祛瘀止痛,郁金理气止痛,刺猬皮降气定痛,蜂房祛风止痛,壁虎散结活络,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散结、化瘀止痛之功。
延胡索辛散温通,归脾、肝经,《本草纲目》言:“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4]现代药理研究指出延胡索具有镇痛、镇静、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功效[5]。赤芍苦寒,归肝经,《神农本草经》曰:“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止痛。”现代研究表明芍药具有镇痛、抗癌作用[6]。蜂房作为风药,有辛、散、蹿、动、透等特性,与行气化瘀之药配伍,可助气行血通滞,气行则血行,既无再度成瘀之血,又无滞结之气。刺猬皮性味苦、平,归胃、大肠经,具有较好的化瘀止血、行气止痛之功效。本草记载:“味苦平。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生川谷。”壁虎入药始载于《新修本草》,《四川中药志》谓其“驱风,破血积包块,治肿瘤”,性味咸寒,药性平和,是消散气血凝结之佳品。
临床用药应根据患者病情做适当调整,需观其脉证,四诊合参,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灼痛,口干,大便干,舌红苔黄,热毒郁结者可加黄芩、山豆根、栀子、重楼等清热解毒之品;刺痛明显,伴见舌质紫黯、舌底脉络迂曲,血瘀尤甚者,可加三七、莪术等活血药;疼痛遇冷加重,舌质淡、苔白,寒邪凝滞之象者,可配伍干姜、鹿角胶、吴茱萸等,温通散寒以治寒凝;多有闷痛,舌苔厚腻,舌体胖大,痰浊阻滞者,可选用清半夏、浙贝母、天南星等化痰散结之品;虚象明显者可适当配伍补益药物,如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红参等,血虚者加阿胶、鹿角胶等。
4 医案举隅
张某,男,85岁。2014年确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行介入治疗。2016年5月出现间断胸痛,至肿瘤医院检查CT提示:胸壁及脊柱旁复发转移,遂行碘125粒子植入放疗,治疗后胸背部仍疼痛,肌注杜冷丁可暂时缓解,但考虑其成瘾性及副作用,遂于2016年7月来诊。症见:胸背疼痛,腹部胀满,乏力,纳食欠佳,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方药:人参10 g,炒白术12 g,茯苓12 g,蛇莓10 g,半枝莲12 g,赤芍9 g,鸡内金12 g,炙甘草6 g,生姜6 g,当归10 g,郁金12 g,川芎10 g,蜂房12 g,延胡索15 g,刺猬皮6 g,壁虎10 g,煅瓦楞子30 g,木香6 g(后下)。
二诊:患者服药2周后疼痛较前缓解,腹胀症状好转,纳食可,便秘,小便可,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弦。处方:上方去煅瓦楞子、木香,加炒决明子15 g。
三诊:患者诉疼痛缓解,加蛇六谷9 g,远志10 g,酸枣仁10 g。服药至今,疼痛控制较好,病情相对稳定。
按:肝内胆管细胞癌多由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结而成积。本病病位在肝,气滞血瘀为其疼痛主要病机,邪气郁滞则有胸背疼痛、腹胀,然肿瘤病根经久,阴阳失衡、脏腑失调,故有乏力等正气亏虚之象,“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木乘犯脾土则出现纳少等症状,治疗当行气化瘀兼益气扶正健脾,方取四君子与止痛方加减,酌情加半枝莲、蛇莓、蛇六谷等解毒散结之品,此方温清并行,虚实兼顾,攻补兼施,顺接阴阳,故能达到较好治疗效果。
5 总结
癌性疼痛作为肿瘤发病过程中最常见的症状,其控制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运用气血郁滞之病机理论,将活血行气止痛作为治疗癌痛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之上辨证施治,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灵活加减,才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患者机体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2,17(2):153-158.
[2]容志航.北京市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经验总结与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3]周宜强.实用中医肿瘤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330.
[4]清·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1.
[5]余守洋,杨培润,罗素元.延胡索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7,48(6):1250-1254.
[6]金英善,陈曼丽,陶俊.芍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27(4):74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