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和改进高等中医药院校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8-02-08陈颂恩
陈 晔 李 强 陈颂恩 邢 岩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和“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介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防范方法和应急处置,并阐述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提高自我防范能力[1]。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和维护校园安全的必然要求[2]。
1 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总体情况
通过对全国24所独立建制的普通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开展安全教育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和查阅人才培养方案等资料,发现已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院校
约占总数的40%,绝大多数将其定位为选修课并采取网络通识教育课程的方式由学生自学。将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只有广西中医药大学等个别院校,其主要得益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11年起将防火知识、消防安全等方面内容的安全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广西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计1.5学分共25学时,其中课堂讲授8学时,实践8学时,自学、网络课程和翻转课程9学时,四年制学生中该门课程的学习分布到前7个学期完成,五年制学生分布到前8个学期完成,总体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全程安全教育。另外,部分院校采取制作宣传栏、宣传手册、上线专题网站和开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学生作安全教育宣教,但缺乏对学习掌握效果的有效评估措施。
2 高等中医药院校安全教育课程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2.1 对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亟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于199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各高校必须进行学生的安全教育,但从走访和查阅资料所掌握的情况看,绝大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将安全教育作为安全管理的补充,缺乏规范的教学计划,尚未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建设[3]。部分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院校则基本将其列为选修课而非必修课,且作为网络通识课程组织学生采取网络自学的形式开展学习,同时发现个别院校开设网络通识课程近30门,但未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其中。
2.2 单纯的网络自学形式利弊共存 通过对部分院校中从事安全教育工作的干部、教师和学生开展访谈得出在线课程等网络学习形式的优势主要在于:一是向学生提供了高效、优质、内容丰富的网络学习平台;二是赋予了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学生可以在课程开放期限内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三是学生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重点内容可以多次重温以增强学习效果;四是能有效解决部分院校安全教育师资力量短缺以及教学场所不足、课时协调存在困难等问题。与此同时,实践表明网络学习形式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一是现有网络学习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可能存在学习者学习不认真甚至敷衍了事的情况;二是碎片化学习形式可能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不够全面透彻;三是缺乏必要的师生学习交流和应急处置实际演练;四是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存在局限,难以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4]。
2.3 尚未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因此,中医理论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并赋予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优势[5]。从具体内容而言,中医学中的骨伤科、急症、外科、护理等分支学科都与安全教育、突发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有着密切联系。但从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未能在安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中医学的学科专业优势以及融入相关中医理论内容。
3 加强和改进高等中医药院校安全教育课程的措施
3.1 提高对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已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借鉴广西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的做法,将安全教育课程定位为必修课,从制度上规定“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进一步保证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6]。尚未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院校,应当及时开设安全教育选修课并加强课程建设,一旦条件成熟则将其升格为必修课,这方面可以参照上海市的有关做法,上海市于2008年印发《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试行)》规定当年秋季开学即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安全教育课,并逐渐融入每学期第二课堂主题教育活动中,通过第一、第二课堂互动互补以培养学生的安全素质;从2009年起组织评选和推广优秀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并实施安全教育师资培训;2010年起着手组织编写和出版课程教材,推动安全教育在全体大学生中普遍开展。
3.2 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中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思维互动、答疑解惑、情感交流等是在线课程目前无法取代的。同时,相比传统课程,在线课程具备更为广泛的资源和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且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时应将在线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互补充、有机交融,特别是要安排一定的实际操作演练和社会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置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要能科学检验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广西中医药大学所采取的“课堂讲授+实践+自学、网络课程和翻转课程”模式值得其它院校学习参考。
3.3 将中医理论融入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内容 将中医理论、学科专业知识、中医药文化与大学生安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和效果。
3.3.1 牢固树立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不单是学工、保卫部门的工作职责,应牢固树立安全教育全校“一盘棋”、全员参与、各单位各部门协同推进的理念。校园与周边地区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校园周边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对校园内部安全稳定和学生的思想变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而要在安全课程中组织学生参与学校与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严格落实维护校园及周边安全各项工作制度,筑牢校园安全防线[7]。
3.3.2 将“辨证论治”和“三因制宜”理论融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教育 辨证,就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其邪正关系,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高等中医药院校安全教育课程中可对以往突发事件进行深入、系统的剖析和总结。不同的安全事件可能有共同的根源,同样的事件其发生原因可能不尽相同,因而在向学生分析讲解突发事件案例时可结合中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理论培养学生透过纷繁现象看清事件本质的能力,促进学生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同时,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在治疗时须采取因时、因地、因人制宜[8]。首先,在因时制宜方面,春季心理疾病多发,夏季溺水等安全事故易发,冬季可能出现冰雪灾害,要结合实际教育学生做好防御;敏感时期、重大节庆日、重大会议和活动举办期间是不法分子的活跃期,院校应提前做好安全教育和安全排查工作;在考试前、成绩公布、毕业论文答辩时,课程老师应与辅导员保持良好沟通,以便辅导员能及时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做好心理疏导,防范过激事件发生;结合国际禁毒日、国防教育日、消防安全日、法制教育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再者,在因地制宜方面,应在安全教育课程中结合所处地域和周边地区情况做好教育工作,例如,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和对敌斗争的两个前沿,应当突出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9]。最后,在因人制宜方面,须区分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区别对待,对新入学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区别对待[10];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5后”,“00后”即将踏入大学校园,他们在意识、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社会经验缺乏、心理素质不强等问题,在一定的外在因素刺激下,容易发生过激行为、酿成较为严重的攻击性人身伤害事故[11];热衷于使用互联网,但对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却知之甚少。要结合近年来陆续发生的女大学生受害案件,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同时要注重加强对男生的预防犯罪教育。应考虑学生性格特征的不同,可参照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CSMP(能力型、活跃型、完善型、平稳型)性格系统等理论有区别地开展教育工作[12]。要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缓解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家庭出现重大变故而产生的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压力。
3.3.3 运用“治未病”理论构建安全教育工作体系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阐述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治未病可细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阶段,值得高等中医药院校构建安全教育工作体系时借鉴。一是做好“未病先防”: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先做好预防,避免事件的发生,这是安全维稳的最高目标,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基本原则,正如孙思邈提出的“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要教育学生在发现突发事件端倪之时要采取措施,及时报告学校加以干预,避免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因素继续发展。二是做好“既病防变”: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和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论述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典范。教育引导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防止事态扩大或引发其它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事件;学校应针对可能产生的次生影响及时做好疏散和堵塞,防止事态进一步蔓延和扩大。三是做好“瘥后防复”:在校园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学校和学生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建立工作长效机制,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总而言之,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是安全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保障,应当不断提高对该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发挥院校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将中医理论运用到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和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
[1]原彦飞.大学生安全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
[2]范剑辉,陈庆发,杨瑞霞,等.《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S1):29-30.
[3]吴倩倩,殷杰.新常态下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9):119-120.
[4]陶剑飞,陈文甫.运用慕课增强高校防恐专题安全教育课程实效性[J].教育观察,2016,5(21):24-26.
[5]王琦.中医原创思维的文化背景与哲学基础[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2120-2122.
[6]龙思珍.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6(17):31-32.
[7]侯辰阳.借助中医理论教学培养医学生整体观念[J].光明中医,2017,32(3):443-445.
[8]李志更.历代中医学家对“三因制宜”学术思想的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2):98-100.
[9]刘军.对内地高校抵御“三股势力”渗透的现实思考——以广东高校为例[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16,36(4):72-75.
[10]马丽云,齐龙浩,殷宏斌,等.研究生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279-281.
[11]梁艺华,陈爱云.广州市一本高校大学生校园安全知信行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3):435-438.
[12]荣格.心理类型[M].吴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