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发式教学在象思维培养中的应用※

2018-02-08丁宝刚于东林王斌胜孙喜灵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脉象天地思维

丁宝刚 于东林王斌胜 孙喜灵

(滨州医学院·山东省中医证候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 烟台 264003)

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维模式,影响并指导了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对象思维的传承是对中医学进行有效继承的必备要素[1]。能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象思维能力,也便成为验证学生能否较好传承中医的重要标志。象思维的培养,既需要在中医基础理论这一专业基础课中构建和训练,亦需要在后续各中医课程和临床带教中不断落实,而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但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象思维能力,为后续中医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充满乐趣中领悟中医之理。

1 启发式教学含义与特点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知识结构、认知方式等实际状况,灵活而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思考而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论述,其中明确指出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必须抓住启发的准确时机,即愤则启,悱则发。在该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能进入到一种“愤”“悱”的状态,教师则要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在困顿中不断思悟并能豁然贯通,甚至产生更多更高的认知。

与启发式教学相对的便是注入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知识。许多学者对这一传统教学方法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力举启发式教学。实际上这两种教学方法难以截然分开,启发式教学讲究的是学生处于“愤”“悱”时,老师进行“启”“发”,而要学生进入这种有层次的“愤”“悱”状态,必须要进行前期铺垫,而这个铺垫一般都是由注入式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在提倡启发式教学的同时,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2 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举隅

中医理论体系所包括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内容,几乎都含有“象”的概念和象思维的痕迹,如天地之象、藏象、平人之象、病象(症状)、脉象、舌象、药象等,中医医者诊治疾病的过程就是一个辨象、调象的过程。故象思维的培养体现在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方方面面,故启发式教学便需贯穿始终。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医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象思维能力,并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在启发式教学中一般采用“能近取譬”的方式,即运用学生比较熟悉能被理解的现象阐释深奥的不易观察和分辨的各种“象”,从而使学生在体悟中医理论的同时,建立牢固的象思维。

2.1 天地之象 中医学自古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万物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并反映人体内在的变化。故学习中医先要体悟天地之道,而体悟天地之道,便要学会观象、辨象,而对“象”之解读,很多时候需要老师进行恰如其分的点拨。观日之升降运行,而启发其对气之升降出入变化的影响,观月之圆缺变化,而启发其对人之气血盛衰影响及治疗补泻之异。观天地万物荣枯变化,而启发其从气之聚散,阴阳之消长来思考。观天地之疾风而悟人身阳气之变动,观天地雨露之变化而悟人身津液气化运行之特征……总之,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能够建立“天人合一”的观念,进而能够时时观天地之象而悟人体之变化。

2.2 脉诊之象 医生脉诊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水平的优劣,故脉诊虽为四诊之末,但又是中医大夫必备的临床基本功。然脉诊自古便有“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之说,显示了脉诊之难教难学的特点。故自古至今,历代医家言及脉象时,多采用大家熟悉且能亲身感受的事物或现象来进行描述。比如对四时脉象变化特征的阐释,《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这种借助天地自然之象来阐释脉象变化的方式,相对直观且易懂易学,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故流传于世的各类脉象描述多采用此法,以浮脉为例,最早的脉学经典《脉经》描述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这种论述在后来的传授中逐渐渗透出启发式教学的痕迹,如《崔氏脉诀》:“如水漂木”,《脉确》:“浮脉轻手得,如木水中浮”,《濒湖脉学》:“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在客观性描述基础上加上外在现象的比拟,更有助于学者对相关脉象的理解。当然,任何一象皆具有复杂特性,都是由多层次多角度的微观之象构成,故在进行启发教学中,需要指出所用之象的角度和层次。

2.3 望诊之象 望诊在中医诊断学中被列为四诊之首,并有“望而知之为之神”之说,突出了望诊的地位和层次。望诊内容丰富,但首要把握常与变。以望色为例,《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皆是借助自然万物之象以阐明常变之色,让学生观察自然之物象来体会人体正常与异常之面象。故在讲述相关内容时,需要启发学生观察、思悟自然界各种物象的状态,以更好地理解古人所讲内容的实质。再比如讲到望面象之色泽时,需让学生明白色与泽之区别,这时可用生活中制作叶片标本之色泽变化的现象,或一年之中草木荣枯之色泽变化等,启发学生正确理解色泽诊断的要点及其背后的机理。这种通过类比以观象的启发教学模式,能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望诊之象的规律。

2.4 治法之象 中医治病遵从天地之理,讲求因势利导,整体调整。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比如当临床遇水肿患者时,应引导学生去观疾病之象,察水之所在,思水肿之治法。此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人体水液生成、输布、排泄过程以及参与水液代谢的相关脏腑,使学生理清水液代谢的来龙去脉。其在皮肤之肿胀,应当引导学生思悟《素问·灵兰秘典论》提到的“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以及《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到“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和“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等内容,最终使学生自己领悟治疗大法的确立原理。当然亦可以借鉴生活中的现象来思悟治疗方法,比如可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用茶壶喝茶的经历,启发学生思悟壶盖开一小孔之原因,最终指出这种治疗方法便是古人所讲的“提壶揭盖法”。

2.5 药物之象 古人对药性总结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既离不开“神农尝本草”般亲身尝服过程,也渗透着大量的观象过程,正如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伪药论”中所言:“古时医者自采药,祥辨其形、色、气、味,屡试确当者,方敢为人医病。”说明古代医者对中药药性的认知中,经历了多次从取象辨象到临床验证的认知过程。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古人辨药用药思路,需要在中药教学和临床带教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机,选择不同角度的药象对学生进行启发,最终让学生自主推导出该药物的应有之特性,进而使他们明晓古人临床应用的思路。比如观药物生长及采收时间之象,而启发学生药物秉天之何气而生,观药物茎、叶、根形态、色泽之象,而启发学生该药当具何特性之气,观药物质地之疏密、轻重之象,而启发学生其气之走向规律。

3 小结

总之,在整个象思维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抓住各种时机,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始终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闻一而知二”“闻一而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3],从而使他们运用象思维获取更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时机的把握者,问题的启发者,学习的鼓励者,前进的鞭策者,永远扮演着一种启迪智慧、引导思悟的角色,这样“导师”型的身份,是审时启发而不是直接给予,是系统引导而不是教条硬推,进而能够弥补纯粹灌输式教育所带来的学生思维的惰性和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真正让学生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地运用象思维进行中医理论的学习和应用。

[1]丁宝刚,于东林,王斌胜,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象思维培训模式的研究[M].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0):99-101.

[2]夏雨虹.论语[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65.

[3]张鑫鑫,孙德玉.孔子的启发诱导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7):4-5.

猜你喜欢

脉象天地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拾天地之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