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美容常用经方及机理探讨※
2018-02-08业赵欣纪
张 业赵欣纪
(1 河南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8;2 河南中医药大学针推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8)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代社会,人们已不再为衣食温饱而忧虑,追求健美,讲究美容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今日时尚。医学美容尤其中医药美容显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1]。
中医药美容有悠久的历史,其萌芽于秦汉,形成于隋唐,发展于宋金,丰富于明清,历代美容方药都非常丰富。早在马王堆出土的我国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中医美容方药的记载。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对药物在美容方面的作用叙述较为详尽,如“葳蕤(玉竹),去黑,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菌桂(肉桂),久服面色光泽,媚好如童子”[1]。《华佗神医秘传》中记载了多个专治面部黑色痣、粉刺、斑痕等的方剂。中药美容得到很大的发展是在唐朝,如杨贵妃使用的“太真玉红膏”;唐代天后武则天使用的“天后炼益母草泽面方”,《新修本草》明确认为方中所用的益母草,既有驻颜泽面,又有防止皮肤皲皱等功效。《本草拾遗》也认为益母草入面药,令人光泽治粉刺,是可以使颜面如玉、青春长驻的历代帝妃的美容化妆佳品。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有所要。”并在《千金翼方》中专门设置“面药”一章,记载美容方药81种。王焘在《外台秘要》也列专卷记载美容方剂达207首[2]。宋《太平圣惠方》记载了永和公主“澡豆方”;金《御药院方》记载“御前洗面药、皇后洗面药”;明《医方类聚》记载“全国宫中洗面药方”;清《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记载了“加减玉容散、加减香皂方”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但归纳了历代本草中用于抗皮肤衰老、护肤美容等中药共168味,并且每味药均有较为详细的主治、炮制和使用方法记载,如大麦“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白柿“多食,去面黑干”,还有如绿豆、黄豆、米酒、莱菔、薯蓣(山药)、杏、桃、大椒、樱桃、黑大豆等食物均有美容作用。历代美容专著通过对美容中药的总结,记载了千百种美容中药,功效涉及增白、护肤、祛皱、消斑、去雀斑、乌发、香体、洁齿、悦颜等方面。其方法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中医美容学不断发展、进步[3]。
据不完全统计,自战国至清末的医籍、医著中,有关于增白悦颜、祛斑莹面、毛发美饰、酒渣粉刺、灭斑除疣、除臭散香共六大类269味中药,1233首美容方剂。中医药学是中医美容的宝库和研究渊源,深入研究、发掘传统医学宝库中有关美容的方药,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现实价值。
1 润肤增白、消斑去黑类常用经方及作用机理
七白膏,源自《御院药方》,由白芷、白蔹、白术各30 g,白芨15 g,白茯苓12 g(去皮),白附子9 g(生用),细辛9 g(去叶土)组成。方中七味药外用均有祛风、润肤、增白之功。白术、茯苓驻颜祛黯;白芷、细辛祛风止痒;白蔹消散,疗面上疱疮;白芨愈皮损皲裂;白附子主面上百病,除斑痕,行诸药势。全方配伍周详,不仅能消除面上黑气,也能很好地改善皮毛肌肤的功用状态,滋润光洁皮肤[4]。其他诸类经方如服食变白方(《本草纲目》卷三十六),令面色白方(《外台秘要》卷三十二)等,多具有滋润皮肤,减轻色素沉着,增白皮肤的作用。对于皮肤干涩晦暗,面上黑气,色素沉着者较为适宜。
决定人体肤色最重要的因素是黑色素。酪氨酸酶在黑色素生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能够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则可以有效抑制黑色素的生成,达到美白、祛斑的目的。据报道,根据中国古籍记载的有关治疗老年斑、雀斑、改善面部黑色的处方,日本福岛信等人从中选出乌梅、桂皮、蔓荆子、山茱萸、夏枯草、白头翁、附子、黄连、益母草、皂荚等33种中药,采用酶活力测定方法发现它们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5]。我国学者选取了20种中药,用多巴色素法测定其中药的乙醇提取液,均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其中芦荟、熟地黄、当归的抑制作用较强,可用于药品或化妆品[6]。另据研究表明桑白皮、地榆、苦参、金银花、甘草、川芎、车前子、茯苓等对酪氨酸酶也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说明它们都有一定的美白、祛斑作用[6]。
2 悦容增颜、驻颜抗皱类常用经方及作用机理
却老养容丸,源自《太平圣惠方》,由黄精6 kg(生者,取汁),生地2.5 kg(取汁),蜜3000 mL组成。方中黄精“宽中益气,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体强盛,其力倍,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变黑”。再配以滋阴补肾抗衰老的生地和美容佳品蜂蜜,可共补先后天,使气阴生化有源,生机不枯,标本兼顾。另外,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青娥丸,由胡桃仁20个,破故纸240 g,蒜120 g,杜仲500 g组成,方中核桃长于补肝肾,润肌肤,乌须发;破故纸(补骨脂)壮元阳,治劳伤;杜仲强筋骨。三者共奏固肾填精、强筋健骨、驻容养颜之功。其他此类经方如纯阳红妆丸(《普济方》),苏东坡须问汤(《遵生八笺》) 等大都具有悦容增颜、驻颜抗皱的作用。
机体衰老最明显的表现首先是皮肤衰老,皮肤衰老的特征是失去弹性和柔软,出现皱纹、干燥角化、色素过度沉积等。预防和延缓皮肤衰老是医学美容研究的热点之一。超氧化歧化酶 (SOD)是体内唯一的以超氧化自由基为底物的金属酶,是超氧化自由基有效清除剂,在正常生理情况下SOD能有效清除并阻止超氧自由基连锁反应,维持自由基清除和产生的动态平衡,保护皮下组织免受自由基的损害,从而起到延缓皮肤衰老作用[7]。珍珠护肤品能增加皮肤中轻脯氨酸含量,使皮肤中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加,进而胶原纤维增加,皮肤变厚,且通过增加皮肤代谢功能,延缓皮肤衰老。中药茯苓具有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可以提高皮肤中羚脯氨酸的含量而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生地、当归可调整皮肤天然分泌物,对皮肤有保湿、清洁、防治皮肤粗糙和皲裂及促进皮肤新陈代谢的作用。白芷中活性成分白芷素具有明显的扩张小动脉作用,尤其擅长行面部血脉,使面部肌肤饱满,皮肤红润光滑[3,5,8]。
3 祛风除湿、治痤除糟类常用经方及作用机理
普济消毒饮,源自《东垣十书》,由黄芩15 g,黄连15 g,连翘3 g,元参6 g,板蓝根3 g,马勃3 g,牛蒡子3 g,僵蚕2 g,升麻2 g,柴胡6 g,陈皮6 g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功,方中重用黄连、黄芩清泄上焦热毒;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上焦风热;玄参、马勃、板蓝根、桔梗、甘草清利咽喉,并有清热解毒之功:陈皮理气疏壅,利于肿毒消散;升麻、柴胡疏散风热,且有对头面赤肿“火郁发之”之义,与苓、连相配,升降相反相成,互为制约。本方药性走向,最适宜于头面肌肤热毒炽盛之证。其他此类经方如枇杷清肺饮、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消风散(《外科正宗》) 等,这些方药大都有清泄肺经邪热,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作用,为临床治疗痤疮、风疹、湿疹的常用代表方剂。
痤疮是最常见的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主要认为是由于皮脂腺分泌过多,而皮脂中亚油酸含量明显减少,导致腺上皮过度角化、皮脂不易排出,致病菌 (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糠孢子菌)感染而引起痤疮。中医认为本病多与肺热、血热有关;或因脾胃积热上蒸;或因大肠积热上移;或因火入血络,上发颜面。痤疮患者多表现为肺热、血热、血瘀而形成丘疹、脓疮、粉刺。有关资料表明根据发病机理选取的清热凉血、散结祛瘀类中药(如牛蒡子、金银花、荆芥、防风、苍耳子、连翘、败酱草、玄参、白蒺藜、蒲公英、薄荷、三棱、莪术、海藻、昆布、生地黄、夏枯草、蝉蜕、蚤休等)组成的清热消炎药膜,可作为外用治疗效果较好[5]。也可将某些中药提取后,如丹参、侧柏叶、黄芩、三七、黄连、紫花地丁、苦参等,制成水包油型霜剂使用,也具有独特的疗效[9]。
目前,我国生产的以中草药为原料的中医美容方药已达上千个品种,如白芷美容膏、当归抗皱霜、紫罗兰洁白蜜、首乌洗发香波,红花发乳、芦荟清洁蜜、杏仁祛斑膏、大黄祛斑膏、三七美发液等[3,9-10]。这些产品都有明确的美容护肤、抗皮肤衰老和治疗某些皮肤疾病的作用,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在美容盛行的今天,美容制品正朝着高疗效、多用途、无毒副作用的方向发展,可以肯定的是,以中医为主、内外并重、防治结合的中医美容,特别是历代经方的扩展应用必将成为未来医学美容的主导力量。
[1]黄霏礼,佘靖.中医美容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
[2]陈涤平.中医美容养颜[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39-62.
[3]朱雪,余丽丽,张莎.传统中医药及其原料在美容化妆方面的应用研究[J].中国化妆品,2008(10):78-85.
[4]闻荃堂.美容美发中医古方[M].西宁:金盾出版社,1997:39-62.
[5]王平.中医美容生物学基础[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139-162.
[6]王海棠主编.中医美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30-262.
[7]孙静.中医药辨证施治在美容中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3):483.
[8]王飞,庞来祥,赵美峰.中医药美容的发展概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2,20(3):109-110.
[9]杜雪萌,孙世发.外用生发方剂用药及配伍规律研究[J].中医学报,2016,31(3):405-407.
[10]杨彦洁.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