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药性与功效关联性解析的临床中药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2018-02-08常惟智苗张关子赫隋方宇
常惟智 曲 苗张 淼 关子赫 隋方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临床中药学则重点介绍药性基本理论,以及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1]。中药的功效,是临床中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中药药性理论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中药药性可以概括归纳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内容。由于药性不同,药物具有各自的功效作用和特性。研究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联,一方面可以说明药性与功效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另一方面提出药性与功效关联的研究应从具有特征性和临床实用性等方面深入系统地进行分析。基于临床主治病证为前提,按照中医“辨证用药”的原则,阐明药性与功效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揭示中药药性本质的科学内涵。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中药功效加以科学归纳、划分,使之表述规范,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初学中药学生的一些疑难困惑问题。也有利于中药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开展,进而真正赋予临床中药学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时代特色。
1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
当前,尽管在中药药性的研究思路、技术方法方面创新较多,研究成果亦颇为丰硕,但由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缺乏质的突破,导致中医药界对药性的把握或基于临床应用经验,或本于现代对药物化学成分及实验药理学的揭示等。有关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均侧重从现代化学药物的药效角度来认识,药理效应与药性、药物性能与证候基本上是各自分开研究的。由于性与效的分离,药与证的分离,使有关研究在揭示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上,以及有效地指导中药临床合理运用方面非常有限[2]。
迄今为止,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一种性能,如针对寒热药性或归经或毒性等,从药效或药理毒理及其机制研究较多[3];对五味理论则主要从物质基础角度进行研究[4];对归经理论大多借鉴受体学说、药代动力学等方法进行研究,针对单味药物某一有效部位,则很难形成规律[5]。中药的每一种性能,只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对药物某种作用特性加以概括、认识,均不够完善。那么作为研究,若是单纯从一个侧面进行探索,显然有失偏颇。加之各个医家所处的认识角度不同,学术观点、评判依据等差异,在认识上不统一,对中药药性标注混乱的现象普遍存在。现有的各版《中药学》教材之间的性味归经标注也不尽一致[6]。有学者已经注意到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文献与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与广度,实验研究缺乏较理想的病或证的病理模型,缺乏综合性研究,缺少集中药物性、味、归经于一身的系统研究[7]。虽有将性味归经结合的研究者,也大多局限于文献数据的整理,或者是点面结合、分散研究,而对药性认知确定,缺乏把握主次、去粗取精能力,常常真伪难辨,亦难阐释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在选择研究对象方面,没有注意药物性能标注的主次关系,甚至忽略历来存在的认识分歧,其各说不一,更难以揭示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
2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内涵
药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对临床病证的实际疗效,经反复验证,最终归纳出来的。在传统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框架下将每一味中药对号入座到相应属性当中,并着重强调其诸多方面药性中最具特征性的内容。根据中医辨证用药原则,与其临床应用中所体现出的功效作用相对应,进行药性与功效的关联性方面的研究探讨,对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重新升华具有重要意义。
药性理论中的各种性能,是对功效的一种高度概括,其认识先于功效。功效又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对药物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也是中药性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中药的性能与功效、应用、禁忌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历代医家均强调“药性互参”、“性效结合”,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的学术思想。探索其间的相关性、规律性,有助于揭示其现代科学意义的本质内涵。
由于中药药性本质的体现是性味结合其他多方面因素才充分反映出来的,因此,必须将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其内涵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的药性研究结论认识将会不只限于有效作用物质基础 (化学成分)的范畴,更会是物质与效应的统一,其本质将呈现多层次、多因素特征。基于这样的思维模式,传统中药药性的研究领域将更加宽广,内涵亦将得到极大的丰富与发展。
通过对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加以科学归纳、条分缕析,并使功效表述规范。在继承中药学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并与相关现代学科研究进展、中医药多学科内容相结合,合理构建临床中药学教学改革新模式,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充实、完善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3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
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系可以从相关和差异两个角度去理解。其所差异之处在于药性与功效具有不同的含义。中药药性是药物施之于机体后产生的广泛意义上的作用,可以独立于疾病而存在;功效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对疾病产生的治疗性作用,必须与疾病相联系而存在。也就是说,药性主要是针对机体生理状态所产生的效应,功效主要是针对机体病理状态所产生的效应。
中药药性与功效又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即中药各个药性可从不同方面反映功效。正如疾病有病因、病性、病位、病势,则药性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四气说明寒热属性,五味说明功能特性,归经说明药物作用的部位,升降浮沉说明药物作用的趋向,各自说明药物功效的一个方面,与功效关联的特征性十分明显。
药性理论的个性化特征在于其有主次之分,何者起主导作用,功效就会更突出地体现这方面的特性,不能泛泛而论。多种药性及其交互作用构成了中药的整体功效。由于中药药性的多样性和性-效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几乎没有在性能和功效上完全相同的两味中药。功效与药性这种复杂的离合关系表现出“效性相同”、“效同性异”和“性同效异”等特点。
4 结语
“药性-功效-病证”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没有离开中医证治的中药性能和功效,“药性”和“功效”对“证”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因此说“药性-功效-病证”之间不可分割。通过对当今中药药性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体会,我们认为未来中药药性本质的研究应立足于临床实践,基于中医证候,以阐明中药性效关系作为基本导向,如此才能确立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并取得相应的突破。确立以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为研究指导思想,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才能很好地保持中医药学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基本特色和优势,体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思想,实现对传统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超越。在临床中药学教学实践中,将功效与临床应用对应讲解,并紧密结合药物的性能特点进一步深度阐释,可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更加合理化、先进化、科学化,从而有助于推进临床中药学教学内容合理构建、深化改革。
[1]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4,68.
[2]常惟智,刘树民,卢芳.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633-634.
[3]常学辉,张华军.论中药四气五味的科学性[J].内蒙古中医药,2000(S1):72.
[4]盛良.中药四气五味和化学成分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2804-2806.
[5]穆仙丽,赵宗江,魏晨.中药归经研究述评[J].内蒙古中医药,2002,21(6):43-46.
[6]胡华一.试论中药性味不统一问题[J].中医药信息,1986(5):23-27,35.
[7]肖小河.中药药性研究概论[J].中草药,2008,39(4):48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