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课堂到舞台”
——戏曲表演形体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8-02-08孙丽萍王建男
孙丽萍 王建男
《由“课堂到舞台”——戏曲表演形体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形体教研室在戏曲形体课程方面(包括腿功、毯功、身段、把子四门专业基础课程)所做的一项教学实践改革。这一项目在传统戏曲形体课程教学基础上,打破原来形体课程随堂考试、任教老师单一考评等传统考核形式,而以富于创造性的形体编排、综合舞台表演的方式把形体内容呈现出来。通过几年时间的探索,此一模式对戏曲形体教学的质量产生了明显助益。因此,它也成为迄今戏剧系各戏曲班级形体考核汇报的重要形式。
一
自2008年始,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形体教研室进行了戏曲形体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的实施,是形体教研室根据教学对象、培养目标的变化和定位以及戏曲(越剧)专业发展趋势的综合考量而开展进行的。
作为浙江省级艺术院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一直是省内戏曲(尤其是越剧)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近几年,学院与剧团合作的定向培养班集的招收愈加增多。从2007年的浙越班和芳华班、2008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剧班、2015年福鼎越剧班、2016年浙越班,此外还有浙昆班、萧山绍剧班,团校合作的订单班级几乎每年接连不断地招收。面对大量定向培养班集的新学情,我们的教学要求也许随之产生变化。较之普通的戏曲班级,定向培养班都有着更明确的培养指向性和要求——即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等诸方面,更加强调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便今后学生毕业进入专业院团能够直接应用于舞台,承担演出任务。
另一方面,浙江省内戏曲业界发展的动向也影响着戏曲人才培养教育的方方面面。受众最为广泛的越剧,每年新排演的剧目层出不穷,在舞台表演形式上不拘一格且形式多样。表演方面,除唱、念文戏以外,舞蹈身段的形体表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为例,近年来其所排演新剧如《新梁祝》《四川好人》《春香传》 等,剧中涉及身段表演的部分不仅包括传统戏曲表演的古典风格,甚至还有跨出戏曲身段以外的民族舞蹈和现代舞蹈。
综上所述,新的行业发展动向以及校团订单班的教学要求和定位,都对形体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形体课程训练所要完成的包括身体素质、技术技巧以及身形规范等基本教学要求,就不能完全满足新的教学实际。由此,形体教研室着手进行《由“课堂到舞台”——戏曲表演形体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以期通过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更高标准的教学要求,培养出符合专业戏曲院团和社会实际所需的戏曲艺术人才。
二
《由“课堂到舞台”——戏曲表演形体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以考核形式作为切入点,它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展现形体教学成果,并以真正的舞台演出要求作为课程考核的衡量标准。
新、旧两种考核形式相较,旧有的考核模式在形式上较为单一——即基本按照课堂训练的程序进行,考试过程只是把所学内容按部就班演练一遍。其教学目的也仅仅在于检查动作是否规范,技巧是否准确完成等一些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对应于戏曲身段表演中手、眼、神、步的训练是极为重要的。传统戏曲表演的训练方式主要是对基本功的重复性练习,以增强受训者的肌肉记忆,使其即便在下意识也能够在举手抬足间达到戏曲表演程式的规范原则。但这些基础以及技巧的完成已经不能达到新的教学情况的要求。它需要再进一步精细地打磨,从课堂训练晋升到舞台表演。如此,单一的表演技术技巧以及程式规范才会得到升华并被赋予更丰富的舞台表现力。
因此,新的考核模式即把舞台实践应用作为最高教学目标。考试几乎等同于演出,而教室则转变为舞台。考核呈现须如同正式演出一般,需要环环相扣、一丝不苟。这就意味着考试所呈现的不应仅仅是动作的规范正确,抑或身段的顺畅协调,而是要在技术技巧上更加臻于完善纯熟、身段表演上更加细致入微。小到一个踢腿、一个抖袖,大到一套程式动作、一段群舞,都要有舞台精、气、神的贯穿,使其一招一式无不在戏曲表演的韵致当中。这一点在原来的行课过程中,时常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殊不知,戏曲演员精气神的培养不仅仅在剧目课时才强调,更需要在腿毯功、身段、把子的基础课中慢慢积累并逐渐形成习惯。
同时,这种新的形式对于学生表演时的临场心理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把考试变成表演,把教室变成舞台,更利于学生熟悉把握舞台表演的状态和感觉。戏曲界有一句戏谚叫做“百练不如一演”,可谓一语点透舞台演出的重要性。舞台演出的临场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紧张和焦虑情绪往往会严重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尤其是偏重技巧的武戏部分,稍有疏漏便容易出现舞台事故。因此以舞台呈现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生逐渐习惯、适应舞台表演的状态。如此,当他们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无论担任戏中主角、配角抑或龙套角色,其状态才能够尽量做到自然顺畅,与舞台贴合。
三
从着重于舞台表演实践这一点出发,新的考核在呈现形式上尽量做到贴近舞台。首先,考核地点会安排在剧场或者排练厅。如果在剧场,则其空间效果与真正演出无异;即便在排练厅也须经过简单陈设布置,让学生对熟悉的排练厅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其次,参与考核的老师不仅仅是授课老师,被考核的学生同时还要面对更多严格挑剔的观摩考评者——包括戏曲表演专业的唱腔、剧目老师,还有相关院团领导以及家长都会参与其中。相对陌生的考试环境以及诸多考评者和观众的参与,都会营造出与普通课堂考试迥异且真实的演出环境。
除去场地、环境的变化,最为重要的则是由考核引起的从教、学、排、演一系列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对老师和学生的历练。最终的考核不再是单一的戏曲基本功展示,而是在舞台上的综合表演,所以它对整个教学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尽可能更有效率地完成学习计划内容,以便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舞台排练。其次,在每一项形体内容达到规范要求的基础上,要把各项基本功内容糅合在一起,同时配以相应的音乐节奏贯穿,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编排的形体展示内容再经过反复的排练以及舞台合成,才能最终登上氍毹,一展风采。
以上三个方面,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前面的环节若没有很好的完成便会对后续的阶段产生影响。尤其第二、第三阶段的工作更为繁杂,包括编排动作、舞台队形,上下场顺序,舞台音乐节奏等等诸因素,需要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而事实证明,也只有经过这种以实践为目的的教学演练,也只有在这种反复不断的打磨、排练、调整中,学生对所学形体的规范才会进一步巩固,技巧才会进一步纯熟,表演才会进一步自然细腻。
四
新的形体考核模式自实施以来,通过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重新定位以及偏重于舞台实践的方向引导,确实对于教学、教研、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升整体课堂教学质量。戏曲表演(越剧)专业形体课程的课时较为有限,腿毯课每周8课时,把子课每周才2课时。而越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初中毕业才进校开始专业学习,从年龄来说已经错过了练功的最佳时间。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安排好课堂组织,学生须以更高的身体训练强度和精神专注力集中于课堂,以稳中求快的方式夯实形体基本功,并为随之而来的舞台考核做好前期准备。
二、积累舞台经验。在每次的考核中学生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失误:如队列不整齐、舞台方位站错、道具失手掉落、上下场赶不及等等问题。这些情况对于教学考核而言都属正常,学生只有经历过一次失误,才会得到一次宝贵的经验,并为今后正式舞台演出的尽善尽美铺垫好道路。而这个考核的平台也确实使得学生的艺术成长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以浙昆班为例,昆剧班自入校以来即已经历三次重要的形体汇报演出。分别是2014年学院的毕业演出季,2015年初昆班入校一年半教学汇报以及浙江昆剧团庆祝建团60周年演出。三次形体汇报都是较为重要的公开演出机会,莅临的观众除去学校的师生、还有院团和省文化厅的领导以及知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三次演出都取得了成功,而且学生在排练、合成、演出一系列的实践流程中,表现得一次比一次熟练、专业和游刃有余。看过演出的师生、领导以及专家都对学生们扎实的基本功、稳练的台风给予鼓励和肯定。
三、形体编导能力的培养。在编排形体这一环节,我们也要求学生打开创作思路对形体内容进行整编。学生需要对传统戏曲身段、把子以及舞台队列等表演程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对这种传统舞台表演程式的择取,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身段技巧的借鉴运用,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戏曲舞蹈形式的表达特征及意义。另一方面,片段的编排也需要根据越剧的剧种特色进行改编。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形体设计〉课程标准2013》中提到:“越剧的形体表现手段,来源于其它较之古老的剧种,又根据本剧种在艺术表现上的需要不断取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同时,剧中男角色由女子扮演仍是当今越剧的主要表演形式,因此都不能照搬其它剧种的传统程式和表演风格。结合学生自身的基础条件的不同,教学内容的安排亦较注重继承传统,力求学以致用,能力为要,开拓思维,努力创新。”这就进一步要求学生在传统基础上根据越剧剧种特色、个人天赋条件以及基于现代艺术审美的原则进行编创。所以,除去传统古典戏曲表演形式外,编排所吸收借鉴的内容也包括其他在表演形式上有创新性的新编戏曲、舞台剧以及古典舞等形式。这些与传统戏曲有渊源而又不完全等同戏曲的肢体表达会在表现风格、节奏气息、身体韵律等方面予以学生新的艺术感悟和启发,并和传统戏曲形体表演一同丰富学生的艺术眼界、学习经验以及编创能力。
四、促进整体专业教学研讨。在新的考核模式中,戏曲专业的唱腔和剧目老师也会参与其中,以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而制定更为合宜的教学计划。戏曲表演专业的课程主要分为形体、唱腔、剧目三大部分,其教学任务则分别由形体教研室、唱腔教研室、剧目教研室三个教研室承担。三个教研室的教学多在自己的课程范围内进行,但对于学生唱、念、做、打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则不能尽然掌握。而新的考试模式则可以给予各教研室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参与形体考评的唱腔和剧目老师,会更加了解每一位同学腿、毯、身、把四门课程的学习水平。如此,老师在为学生进行行当的分配以及剧目的遴选时,就会更加有目的性——根据学生唱、念、做、打的综合水平判断适宜的行当和剧目,从而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总之,把考核形式和考核目的单一的考试变为另外一种舞台表演实践,以这样的方式来反向促进日常的教和学,对于学生的艺术成长以及整个形体课程的授课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的,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日后在进入院团工作时也能够更快融入其中,以尽快完成由学生向演员的身份转换。
小 结
综上所述,新的考核模式的优势效果不仅仅体现在最终的考核结果,它也带动了平时上课质量的提升,教与学的进步,是整体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目标的提升。在这一要求和目标下,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艺术创造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由“课堂到舞台”—戏曲表演形体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从一个普通的期末考核出发,进而引发与此相关的各教学环节的改变,并取得良好的教、学、研结果,其意义已然超出腿功、毯功、身段、把子单一形体专业课考核的意义。
通过这一教学改革,我们也逐渐体会到,现代戏曲教学一定要立足传统根基,同时更要打开自身视野,结合教学实际,把业界的发展趋势同教学有机结合,并以此作为教学实践研究的方向,为今后戏曲形体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宝贵经验和建设性的参考,更为浙江戏曲的人才培养和储备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