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策略与互动设计※
2018-02-08刘鸣昊
刘鸣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医学类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临床课程,是连接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是执业医师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核心课程,在整个中医学教育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等一系列专业的核心课程,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1]。作为一门传统课程,许多学生反映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会照本宣科,缺乏使用先进的教学策略,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沟通,造成教学质量不佳,学生缺乏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兴趣[2]。对此,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将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与互动设计总结如下。
1 教学策略
1.1 教学策略的形式应丰富 多媒体课件可以自由制作,结合各类现代媒体如网络、期刊等资源,突破教材的限制,可以将最新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以多种形式如视频、图片等直观地带给学生,是对有一定滞后性的教材的最佳补充,大大加速了知识的更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和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形象、生动、具体的教学形式中,深刻理解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学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讲授以PPT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充分发挥PPT内容丰富,图片生动,直观性强的优点,临床病案形象生动,引发学生兴趣,加强学生直观感受的优点,以及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前后联系的优点,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问题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提出问题或举出案例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使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更为积极主动。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过程注重逻辑性、条理性和实用性,吸收中医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突出理论课与临床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切实掌握疾病临床诊疗方法。为有效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成绩。
1.2 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注重因材施教 授课过程中要重视“因材施教”。中医内科学在多个专业中均有开设,比如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针灸推拿学等专业,比较而言中医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对于零碎的知识点善于归纳总结,对于曾经学过的基础知识能灵活运用,课程进展较为顺利,代课教师讲解完课程的重点难点之后,还可以再给学生补充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最新的研究动向和前沿,以满足学生求知的迫切需求。而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推拿等专业的学生,化零为整的能力以及中医传统经典基础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悬殊很大,课程进展较慢,代课教师把课程的重点难点讲解完后,还要留有部分时间让他们消化吸收,给学生们答疑解惑。另外,中西医结合专业对于中西医理论与临床的结合展现出较强兴趣,学生对本专业的前景和中医内科学的重要地位把握不足,需要特别强调。
2 互动设计
2.1 互动的形式 在引入每一章节之前,对上次课的重点进行复习回顾,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计入最终考核的形成性成绩。多种形式的大班课堂讨论。启发式提问引起课堂讨论:学生根据目前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根据胃痛不同证型的特点,讨论各证型胃痛的不同于教材上的治疗方药,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认识,阐述讨论的过程与结果,让学生清晰地监控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使其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更加明确,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将中医学对于疾病的病因与生活小常识联系起来,比如在讲授胃痛一病病因时举例:为什么哪怕天再热,也需要拿东西把肚子盖上?与“寒邪直中太阴”之间的关系?既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又无形中引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
收集临床病例,让学生进行理法方药分析,并以分组讨论和对抗的形式,评价对方的方药,寻找不足和值得借鉴之处,既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促使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综合运用。通过所学习的内容,讨论病例的临床特点、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要点、诊疗方案,老师起引导作用,主要锻炼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讲授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与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相联系。善用对比法和归纳总结法,把各学科间知识进行对比,比如《方剂学》吴茱萸汤方歌“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也能保”中“阳明寒呕”就需要在《中医内科学》呕吐一篇中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不同之处并进行归纳总结,更好地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能力。课堂教学应与病案教学相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鼓励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布置合适的课外作业,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增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科前沿进展,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素质。在互动的过程中要及时评价,及时反馈,通过作业及讨论过程和结果,以此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并及时反馈到教学活动中,对教学进一步提高。
2.2 互动的价值
2.2.1 互动引发学生思考 加深记忆 联系知识点 比如讲授积聚的历代沿革中,《医宗必读》提出积聚分初、中、末期治疗,提示学生如今现代医学对于肿瘤的治疗也是分为初、中、末三期论治,由此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积聚所对应的疾病,是不是跟恶性肿瘤有一定联系?现代药理学对《中医内科学》中一些疾病的治疗方药往往有相关的药理机制研究,可以在积聚的教学中引入,比如大量药理研究表明有部分中药被证实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如雷公藤、千金子、生熟薏仁、天门冬等。对于这些中药药理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对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现代机制有一定理解,从多角度掌握中药的作用机制。对于借助现代医学技术方法开展的中医理论、疾病证型本质以及中医诊断指标客观化的研究成果,适度的引入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提高对中医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通过讲授知识点,第一时间用互动提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学以致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2 互动发现学生诉求 找到重点 解决问题 比如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发现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中医药对于某些疾病的疗效不如西药,找不到优势所在。对于这样一个古老的学科来说,这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疑问,强调中医药的科学性、先进性,比如在讲授积聚的预防调护和临证备要时强调“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在肿瘤相关疾病当中的应用,提示学生理解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观点的先进性和现在的临床应用,对激励学生对于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信心和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3 互动的过程是活跃课堂气氛,改善传统中医课程氛围不足的重要方法 相对西医课程,中医类课程更加抽象,缺乏直观的例子,但中医药是源于生活源于临床的一门医学,许多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观察,与生活贴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人的语言、生活习惯。比如肝脾不和这一理论,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情志异常会影响脾胃运化,而我们生活中也有“脾气不好”而非“肝气不好”的说法。这一类的举例,有助于帮助教师改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适度进行提问和讨论,充分利用课间与课下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原本相对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让静止的教室运动起来,又能引发学生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