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思索※
2018-02-08崔利宏樊尊峰车志英
何 磊 崔利宏 程 凯 卢 旻 樊尊峰 车志英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衔接理论与医学实践的桥梁学科,具有知识点零碎、抽象等特点,需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授课时单凭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文字讲授,既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透彻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的发展,中医诊断学知识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更加广泛、而课时却受到压缩等,这是当前各高校教学面临的共同问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微课技术已成为主要教学方法之一[1],而利用微课视频开展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不足,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在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等技术普及的背景下,探讨和研究基于微课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微课的概念
在我国,微课的概念首先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胡铁生提出[2]。根据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2012,11)的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3]。故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片断,但同时还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因此微课是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的主题突出的新型的教学改革。微课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类型,但又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形成的一种更加便捷实用的新型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了授课方法,增强了教学生动性,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模式改革[4]。
2 微课的特点
2.1 主题突出 微课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包括重点、难点、疑点等)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5]。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精练,主题突出,教学指向明确,微课的所有设计与制作都是必须围绕这个教学主题而展开的。例如微课《诊脉的方法》。此微课的教学主题是切诊一节中“脉诊的操作”这一知识点,课程设计直接突出教学主题,围绕脉诊操作进行设计,分别从诊脉的时间、体位、平息、定三关、布指、指力指法,五十动等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时既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无关内容,而且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用信息,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2.2 短小精炼 教学时间较短是微课重要特征。这区别于传统教学的40~45 min 1节课或当前网上的公开课,微课的教学视频时长一般在10 min左右,最长不超过20 min,这符合视觉驻留规律。较短的时间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有效解决了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6]。如微课《诊脉的方法》总时长在6 min左右,非常适合学生随时学习,即便是琐碎时间,使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
2.3 资源容量较小 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多样,如rm、wmv等,均支持网络在线播放,适合互联网传播,实现在线学习,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亦适合在移动通讯网络间传播,学生可以在手机等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学习,实现移动学习。
2.4 结构简洁,适于扩展 微课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开展的教学过程,其制作简单,制作成本较低,而且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适合于教师及时对课程进行修改、扩展及生成,随着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生长和充实,进行动态更新。
3 微课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
3.1 微课“诊脉的方法” 传统教学中,诊脉的手法依赖于教师的现场展示,但由于我校教学班属于大班上课,每班有人数约120人,教师的展示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而微课教学完全可以弥补这一缺憾。通过视频集中展示脉诊的操作过程,在演示和讲解中完成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
对“诊脉的时间”来说,《内经》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何解?平旦者,阴阳之交也。阳主昼,阴主夜,阳主表,阴主里。凡人身营卫之气,一昼一夜五十周于身,昼则行于阳分,夜则行于阴分,迨至平旦,复皆会于寸口。故诊法当于平旦初寤之时,阴气正平而未动,阳气将盛而未散,饮食未进而谷气未行,故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至扰乱,脉体未及更改,乃可以诊有过之脉。通过微课展示,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何为“平旦”,为何诊脉时选在此时。微课展示后,教师继续对后续知识交叉引导,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这种学习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从而一举数得。
在课后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中,微课教学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并且获得学生的一致认可。诊脉的其他知识点,如体位、平息、定三关、布指、指力指法、时长等,微课教学中亦取得满意的效果。
3.2 微课“中医问诊实训——胃痛”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的质量对于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是锻炼学生四诊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微课引入实训教学能将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微课“中医问诊实训——胃痛”。以“胃痛”为例,首先展示,胃痛问诊的相关内容,如胃痛的部位、性质、诱因、时间、伴随症状、疼痛时的喜恶、做过的检查等内容;其次以视频展示临床问诊经过,加强直观认识;再次,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分一个主题,进行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问诊展示,展示中由1人扮演模拟病人,1人扮演模拟医生。学生在讨论时可以反复观察微课视频,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训考核中,我们认为,微课的直观性使学生有效获取相关知识,远远优于教师的口述讲解,有效地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 反思
(1)微课理论教学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是碎片化的学习资源,虽然主体鲜明、目的明确,但不利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因此微课的发展,需要按章节建立系列微课,各微课之间相互联系,使内容连贯,承前启后。
(2)微课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依据不同教学内容制作适合教学的微课,如测验,讲授等。除理论、实训教学外,还可以制作以拓展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等为目的的微课,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需要。
(3)微课制作虽然简单,但系统的微课教学需要开发团体,以保证微课的质量。如果条件允许,视频后期制作需要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以便合理安排各种教学内容的穿插呈现、视频美化等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微课视频的质量。
(4)微课除了用于课堂展示外,应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和其他通讯平台的资源共享功能,使学习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总之,微课以趣味性、简单性、易记忆的特点,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将持续推动着教学研究发展。伴随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跨时空特色将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