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交礼仪”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定位研究
2018-02-08刘桂萍
刘桂萍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1 问题的提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遵照这个指示精神,高校掀起了“课程思政”的研究,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在专业课融入德育成为首选,在探索全课程育人的过程中,社交礼仪课程更能进行课程思政,其在价值引导和立德树人方面更具有直接性和可能性。而课堂思政就是要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因此,社交礼仪以课程思政教学,要先明确这个定位。
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道德规范。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人口众多,礼仪素质存在差异,而且由于历史原因,曾一度出现断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要求我们提高全民素质,礼仪教育势在必行。现在,世界是个地球村,国际上礼仪盛行,大到国家领导出访,小到个人社交、商务活动,都需要讲究礼仪,都以礼仪文化打头。社会在进步,文化在发展,高等教育一定要把礼仪文化传承下去,这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有直接作用。
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更要注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职业素养首先是礼仪素养,高职院校的礼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社交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相互尊重,即交往的艺术。在高职社交礼仪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有礼貌,让学生掌握交往的技巧,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把社交礼仪教学的理念定位为课程思政,以价值为引领,把千百年的礼仪文化传承下去,赋予礼仪文化新的内涵,才是现代礼仪教学的任务,也是高职社交礼仪教学的根本方向。所以,在社交礼仪教学中,不能舍本逐末,必须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探索社交礼仪教学政治思想教育的真正使命,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真正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统一,社交礼仪课程必须与课程思政彼此交融,完成以德树人的任务。
2 高职院校“社交礼仪”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一些礼仪方面的选修课,无论是社交礼仪、职场礼仪还是商务礼仪,学生选学的人数也较多,大多数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学习各种礼仪的规范。这种功利性的学习只选取必要的章节进行教学,不成系统,对礼仪文化的传播、主流文化的弘扬都作用甚微。
2.1 教学忽视素质目标,没有融入思政教育
一个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只强调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轻忽了素质目标即德育目标的达成,则可能会使教育出现偏颇。在社交礼仪教育中忽视思政教育,则会致使学生无法掌握礼仪的本质,只知其皮毛。
2.2 教学内容不系统,思政教育渗透力度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的社交礼仪教学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没有遵守整体性的原则,以单一的方式进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没有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这样势必影响礼仪文化的传承。简单地进行地礼仪教学,没有将育人功能贯穿教学始终,也没有渗透思政教育,学生也只有肤浅的认识,不能领会其政治思想内涵。
2.3 教师专业知识不丰富,学生对思政教育接受不到位
部分高职院校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师并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贮备,课堂授课中对礼仪知识的讲解肤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不能融入思政元素。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无法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理解礼仪文化的内涵,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礼仪,不能从传统礼仪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
3 高职院校社交礼仪教学与课程思政的交融作用
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提出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特别是社交礼仪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可行的。作为非法律规范的社交礼仪,融入相关的思政元素,对学生教育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交礼仪规范,其中蕴含着传统文化、行为习惯和个人的品格和职业素质,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3.1 必须传承礼仪文化——发挥道德规范作用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重礼。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也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虽然古今“礼”的内涵不同,但是其指向有相同之处,那就是礼仪的社会作用。礼仪即尊重。社交礼仪就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按着马斯洛夫的层次需求理论,尊重是每个人的高级精神需要,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礼仪的规范就是尊重人,按照社交礼仪的规范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相互尊重,注重人际沟通,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有所体现,社交礼仪在够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2 必须知行合一、以礼导行——发挥行为规范作用
社交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规范是人们操作的准则。礼仪不同于法律规范,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自律,显然它的约束力在于自觉,是道德规范。礼交礼仪教学不仅教给学生社交礼仪知识,关键是要教育学生知行合一,要按着礼仪规范去做,以礼导行,才能够把礼仪教育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交礼仪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做到“知行统一”,把知识化成行为,把养成当做习惯。社交礼仪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不是在课堂上学了就结束了,而是在实际工作与日常行为中,自觉遵守,以其为行为的典范。
3.3 必须丰富学生的精神涵养——发挥以德树人作用
明德修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的道德准则,也是礼仪规范。礼仪包括了真、善、美,它真诚待人,对人友善,把美的东西呈现出来。礼仪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塑造人的品格,丰富人的内涵,也是提升人的完美人格的课程,能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高职院校培养是培养职业人才的熔炉,学生不仅应当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具有良好的品质修养、道德修养和礼仪修养。所以,高职学生的形态礼仪、尊重他人、以礼相让、以德为先,是内在修养的表现,它对塑造完美人格是有极大帮助的。
3.4 必须塑造学生形象气质——发挥职业形象作用
社交礼仪教学能让学生懂得形象的重要: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不仅代表个人的思想修养,而且还代表所在企业的形象文化,若出国在外,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代表着一国形象。因此,规范礼仪的形象,能够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人际交往中,仪表礼仪、仪态礼仪和语言礼仪,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礼仪修养和精神面貌,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也是职业形象的外现,由表及里地显示出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3.5 必须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发挥职业素养作用
在高职各专业教学中,真正涉及到德育教学的内容较少,礼仪当中有很多传统道德规范,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社交礼仪教育中,能在培养学生养成职业素养同时,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高职院校的社交礼仪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让学生能够遵守公共礼仪规范,在出行和公共交往活动中,在职场礼仪中,展示自己的礼仪风范,学会与人交往与合作,更重要的是提升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的社交礼仪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4 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探讨
在高职社交礼仪教育中融入思政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课程思政也是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高职院校社交礼仪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有必要对社交礼仪教学思政课堂进行定位研究,寻找社交礼仪教学与思政融合的有效方法。
4.1 教学内容上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礼仪是人的内在修养的一种体现,属于个人道德修养范畴,礼仪是道德的外化,道德是礼仪的内容。传统的礼仪内容以德为教化,贯穿了育人的思想。从《论语》、《周礼》《礼记》中,都可以取其精华。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礼仪教育,把传统的礼仪教育与现代的思政教育相融合,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4.2 教学目标上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将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融入礼仪课程中,要发挥教师的育人职责,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时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因为礼仪的养成,首先是从“知”开始的,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最终行成自主、自觉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作用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在教学中将思政元素贯穿课堂始终,并跟踪检验学生的礼仪学习实效,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也是实现人性的和谐。
4.3 教学方法上做到融入法、渗透法、指导法相交叉
社交礼仪教学应分析高职学生各专业的特点,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社交礼仪教学既要重视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又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在教学实践中要大胆地尝试和创新,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达到德育教学目标,既教书又育人。因此,把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到社交礼仪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综合运用,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融入法:把政治教育融入到社交礼仪教学内容中,提高学生的传统美德和认知能力。社交礼仪教学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服务,把课程思政当作教学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高职教师提高政治思想理论,在高职礼仪教学中及时融入德育,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同时,领会其中的做人道理,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及对社会认知能力。
渗透法:把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交礼仪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对企业认知能力。高职院校社交礼仪教学不能脱离日常教学环节而独立存在,教学方式上可以自主学习与课堂操作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企业要求高职学生具有专业技能,也要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如爱岗敬业、会与人沟通与合作等。在这些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都渗透了政治素养的内容。提高高职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强化其与人交往及合作的能力。高职学生要掌握人际沟通的规范,学习有效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交际能力及生存能力。
指导法:把政治教育融入到社交礼仪教学情景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力和自我认知意识。社交礼仪强调知识性和系统性,同时也强调实际可操作性。因此,可采用情景教学,通过教师的启发指导,培养学生的情感养成,塑造其在形象,增强学生自信力。学生在举止得当,遵循交往礼仪规范的同时,学习到具体的礼仪技能的同时,得到相应的心理体验,得到社会的认同,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即一切知识都具有“善性”,问题在于是否有发现的慧眼。在教育史上,价值作为一个目标,很早就被纳入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价值性客观存在,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让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是我们当下要做的努力[4]。
总之,社交礼仪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和谐的人际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和遵守礼仪是形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5]。社交礼仪教学的课程思政定位,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也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学中,教师要实现育人职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1.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17,(1):31-34.
[3]赵金轶.传统文化与-校礼仪课程相结合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6-67.
[4]沈赤.找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密钥[N]. 人民日报,2018-3-29:16.
[5]蒋璟萍.传统礼仪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N].人民日报,2010-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