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党报记者的新闻采访技巧
2018-02-08□
□
(通辽日报社,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作为一名党报新闻记者,如何能使自己采写的报道有深度,有影响,并能引起良好的社会作用?笔者认为这与采访中记者采用的采访技巧和采访后的写作紧密相关,一篇好的新闻离不开采访前的准备、采访时灵活的方法、采访后角度的选取和主题的提炼等几个重要环节。
2009年1月,笔者了解到,2008年,内蒙古通辽市对外贸易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异军突起,进出口量增速迅猛,外贸结构明显改善。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7675万美元,同比增长2.2倍,增速位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同年2月3日《通辽日报》一版刊登了笔者采写的《通辽市外贸进出口增速全区第一 出口突破亿美元大关》一稿。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采访时要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党报新闻记者,采写任何报道,都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服务,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地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之前必须对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涉及到某个专题报道时,更应熟悉并掌握与之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只有这样,在以后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过程中才能把握好尺度,掌握好分寸,在新闻报道中才能有正确的导向。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的是,在了解这些大政方针的同时,必须妥善处理好党的政策和领导意图之间的关系,一些记者在日常报道中,往往习惯于根据某位领导的讲话或意图去采访报道,诚然,领导掌握的情况多,能力强,水平高,政策理解得透,但我们在采访中就必须注意到,领导的讲话或意图有时是针对某一问题而谈的,对那个问题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可对其他问题也许并无什么指导意义。因此,一次采访的成功少不了提前对资料的掌握与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一举成功。
一次成功的采访,离不开灵活多变的采访技巧,因为采访中可能遇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或者是突如其来的问题,如果记者不能从容应付,仍然按固有的想法采访的话,那么整个过程必将是生硬、缺乏活力的,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讲究采访技巧。2002年7月19日,我国著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来到通辽,当天上午通辽市委宣传部举行座谈会欢迎玛拉沁夫的到来。笔者当时对玛拉沁夫并不了解,心里只是想,如果采访这个人一定要先了解这个人。因此,就向周围的前辈进行了解。笔者了解到,玛拉沁夫是我国“草原小说”流派创始人之一,作品《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获195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艺评奖文学一等奖,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02年7月23日,《通辽日报》刊登了笔者采写的稿件《著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来通辽(主题)》 再会“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副题)》。根据多年的采访经验,笔者认识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一般离不开这几个要素:
一是重要性。事实的内容重要不重要,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等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即事实的思想性、政治性、社会性都要有,这样的事实才是新闻。
二是新鲜性。既是新闻,“新”必不可缺,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以及其他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实,也就是说,时间新,内容新。
三是接近性,即事实与受众在利害关系上、地理上、心理上越接近,价值就越大,当然更可能引起关注。
四是显著性。还体现在地名、人文环境等方面。
五是趣味性。新闻最广大的受众是老百姓,老百姓在忙碌一天后,会对一些奇特的、妙趣横生的、冲突性的事件感兴趣,这就是新闻,但必须值得注意的是,新奇并不等于新闻,特别并不是特点,我们在采写新闻的同时也不能陷入猎奇误区。
正所谓“妙笔生花”,无论多么令人感动、发人深思的作品,都是记者从一堆采集回来的材料中提炼选取,进行加工而成的。但在众多的材料之中,记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往往是如何提炼主题,选取角度,完成深度报道。主题是一篇稿件的“灵魂”,一篇稿件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我们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手头有许多素材,就是理不出一个头绪,不知从哪里写起。即使写了,也是面面俱到,没有鲜明的观点,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主题如何确定、如何提炼的问题。笔者曾经采写过一篇稿件,标题是“308万人民不会忘记”。这篇稿件写在发生“非典”时期,要是按一般的写作过程,就是简单的介绍通辽铁路交通对“非典”期间通辽市抗击“非典”所作的贡献做一个介绍。经过深入采访,笔者发现通辽人积极配合通辽铁路部门的工作,全通辽市人民和通铁人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构筑了一个坚固防击“非典”的屏障。确定这个主题之后,笔者将主题作进一步分析,挖掘事物的本质,使原来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进一步突破,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完美,进而达到深化主题。后来,这篇稿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五一新闻奖”二等奖。从这里可以看出,提炼主题,首先要站得高,看得远,跳出一人一事或一个地区的小圈子,全方位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以小见大,将事物的善与恶、美与丑、先进与落后等作一番比较和鉴别,层层推进,反复思考,不断锤炼,才能提炼出新的观点、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