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推进垃圾分类处置

2018-02-08张荷

浙江经济 2018年16期
关键词:垃圾处理资源化设施

□ 张荷

随着城市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垃圾分类处置已成为城市环境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新资源观。温岭垃圾分类处置应尝试多元化投资组合,利用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作方法,全社会参与、全环节提升、全市域布局,推动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提升城市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初步探索

近年来,为推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温岭市通过加大宣传引导,培养居民形成垃圾分类习惯,加快垃圾处置终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创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经营模式,推动绿色发展。

根据垃圾处理方式和主要成分,其他垃圾采用焚烧处理,现已建有城南垃圾焚烧和东部垃圾焚烧发电2个项目,设计日处理能力达1900吨(含污泥处理200吨),2017年处理垃圾58.4万吨、污泥2.8万吨,年发电销售收入1.27亿元,实现日产日清;餐厨垃圾部分采用废弃油脂提炼再利用,年处理约800吨,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左右;城区建筑垃圾年产生量约200万方,利用造地项目进行填埋和再生骨料运往市场销售;一般工业垃圾以鞋革业占比最大,年产生量约10万吨,目前处置能力不足,部分委托第三方运至外地处理;医疗垃圾年产生量4556吨,由翔进医疗废物处置公司专门处置;废纸的回收和再利用,有森林包装、鑫昌纸业、新华造纸、鑫佳纸业等4家企业,年利用废纸48万吨生产牛皮纸、瓦楞纸、包装纸等,年销售收入18.41亿元;华阳公司年回收废旧、报废的旧机动车1150辆,拆解再利用年销售收入995万元。

为完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方式,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在翡翠花园、海普佳苑、开元二期等小区引入第三方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回收处理易腐垃圾,打造示范样板;探索物业参与垃圾分类的管理新模式,对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等前中端环节进行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减轻垃圾分类市场化管理运营成本。

困难和问题

尽管温岭的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垃圾处置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认真研究解决。

体制机制建设不够顺畅。规划相对滞后,对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顶层设计、战略布局缺乏深入研究,系统性方案和长期性措施的谋划尚处于起步阶段。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仍以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为主,垃圾处理链条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缺乏协作配合的指导和协调机制。如年产10万余吨鞋业废料,除部分运往2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外,其余由镇(街道)自行联系运到周边发电厂焚烧,由于鞋业废料产生的量大加上没有一个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各镇(街道)无力自行消化,市外发电厂借此压低价格,有时发电厂拒绝接收,造成市内鞋业废料大量堆积。

分类投放收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处于起步阶段,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标志和收集容器还未全面覆盖,居民分类投放意识不强、垃圾投放收集器具分类不明晰等问题普遍存在。除试点单位之外,中间运输环节没有全面采用专用运输车辆,家庭产生的餐厨垃圾基本上与其他垃圾混合运输,密闭性不好,在视觉上、气味上影响城市环境。建筑垃圾运输途中抛、洒污染道路,擅自倾倒建筑垃圾等污染环境现象屡屡发生,制约了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部分转运站服务半径过大,未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点、建筑装潢垃圾消纳场进行分类处理,造成垃圾分拣不到位、垃圾回收利用率低。

资源化回收利用渠道尚不完善。市内垃圾处置设施配备不足、处置能力偏弱,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用地协调困难,一些末端处置设施由于规划选址和建设周期等原因,建设进度难以与工作要求匹配。原有回收站点、场所存在“低小散、脏乱差”等问题,在三改一拆、环境整治中已予拆除和清理,垃圾处置缺乏分解场地和资源化利用渠道,如华阳再生资源公司是全市唯一回收废旧汽车的国有企业,却因环保设施配置不足被责令停产。危废处置目前依靠台州市德力西环保公司,但由于其处置能力有限,部分企业只能将危废暂存再委托台州市外企业进行处置,环境安全隐患也不容小觑。

对策举措

为提高温岭垃圾分类处置产业发展,要通盘谋划布局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开展系统研究和整体设计,突出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适当布局前端的垃圾分拣中心和终端处理设施项目,形成“核心功能+协同产业”发展格局。

全社会参与,构建部门协同的管理体系。科学编制垃圾处理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工业固废处置主管部门,建立跨部门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机制。搭建各类垃圾收集、中转、运输、处置及资源化产品流向的信息平台,打造集物流管理、废物流监控、生产现场监控、污染排放在线监测于一体的综合监管系统。加快构建垃圾分类环境信用体系,逐步将垃圾强制分类主体纳入环境信用体系。健全垃圾分类处理收费标准和制度,探索建立垃圾焚烧设施区域生态补偿政策,切实做好跨行政区域废弃物处理的协调工作,改善垃圾处置设施周边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外部环境,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进行长期大量的宣传,借助教育机构进行宣导,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将垃圾分类的习惯,带动家庭、社区参与到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活动中,大力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

全环节提升,着力健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按照“源头减量、分类收集、规范收运”的原则,采取政府、企业联合管理与经营模式,按可回收垃圾、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布局回收网点,推进垃圾就地分类,创建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点,建设垃圾资源化利用“兑换超市”、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等方式推行智能回收,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给予可兑换积分奖励。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鼓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进入垃圾分类前端开展回收业务,参与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一体化运营,壮大垃圾收运处队伍。探索“互联网+”回收模式及路径,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线上平台与线下物流实体相结合,加强垃圾运输车辆管理,鼓励采用“车载桶装”等方式清运,对清运车采取GPS定位,垃圾清运实现全程监控,着力提高废弃物分类回收效率和水平。依托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组建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科学选定技术工艺,合理配置处理设备,以高标准、高规格的技术建设水准引领行业发展。

全市域布局,推进垃圾终端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垃圾处理采取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分拣清运、综合利用,以及引进第三方运维管理模式,在各镇建设垃圾“三化”终端处理设施站点,引进国外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快速成肥机器,建设堆肥发酵处理房、沤肥处理阳光房等基础设施。在住宅小区等居民居住区域,引进专业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环保公益机构,参与可回收资源的统一收集利用,设置国家标准规定的标识和颜色分类收集容器,建设可回收物回收站点、垃圾中转站、建筑装潢垃圾分拣点和资源利用中心,提高资源回收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垃圾处理基本原则,依托已建成的东部垃圾发电厂的垃圾及污泥焚烧发电项目,引进国内知名的大型集团公司实施整体开发建设的模式,加快推进东部垃圾焚烧二期、污泥处理设施和东部灰渣填埋场二期工程建设,解决垃圾处理设施、技术工艺及规模不足的问题;引进、培育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结合本地企业产生危险废物的种类,建设危废处置中心,运用科学、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工业固废进行分类回收、集中处置,提高工业固废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引导企业投资建设建筑垃圾处置中心,采用回收设备以及建筑垃圾利用技术,对建筑垃圾进行筛选、分离,做成各种合乎标准的生态建材,引导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化发展。同步配套建设前端的“垃圾破碎+干化+机械分选设施”,末端的烟气处理设施、飞灰处理设施、污水及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实现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

猜你喜欢

垃圾处理资源化设施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
民生设施非“摆设”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NO TIME TO WASTE
垃圾处理要多少钱?
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基于PLC的潮湿垃圾处理控制系统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