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ESI学科服务营销策略
2018-02-08
2015年10月,国务院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中,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其中,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础,一流学科建设将带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1]。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改革发展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强调以学科为基础,充分利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由美国科技信息所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学科研究绩效、跟踪学科发展趋势的分析评价工具。它从引文分析角度,针对22个专业领域,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及期刊质量进行衡量,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学术机构和学科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并得到广泛应用。2012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率先将我国大学的“ESI全球前1%的学位论文总被引频次”纳入中国大学的评价指标[2]。教育部开展的高校第三、四轮学科评估活动中,都将“ESI高被引论文”作为学术论文指标的考量内容[3]。一个学科是否进入ESI前1%,已成为衡量该学科是否为世界一流及该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4]。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提升ESI学科排名、入围ESI世界前1%的学科数量作为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双一流”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作为医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学术性机构,应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开展ESI学科服务,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1 ESI学科研究现状
ESI学科研究涉及图书情报领域、文献计量学、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新兴交叉研究领域。国外对ESI学科研究主要分为3类:一是运用ESI对本国科研机构或高校进行科研绩效评价,如俄罗斯、伊朗等国[5];二是在全球视野下,运用ESI对国家/地区或者科研学术机构的科研绩效进行计量分析与对比[6];三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研究领域进行比较与评估[7]。国内对于ESI学科的相关研究集中在学科发展与评价、指标体系、机构科研实力评价、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4方面。如陈长华等以近10年Web of science、Incites、ESI数据库中物理学科论文为分析对象,从多维度对该学科的发展态势和潜力进行了剖析[8];魏晓等采用Incites和ESI提供的指标,对东北地区高校的科研力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9];李兴国等对我国38所高校的ESI学科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了对策[10];刘勇总结了图书馆服务ESI学科建设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服务策略[11]。
综上所述,ESI学科研究以“学科评价”为主题的文献较多,以图书馆的视角探讨ESI学科服务的理论研究偏少,难以满足目前医学院校图书馆ESI学科服务实践的需要。笔者对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图书馆的ESI学科服务现状进行调研时发现,学科服务呈现两极化现象,而且大多医学院校图书馆仍停留在走访院系和嵌入式过程,与所支持的教学科研联结不紧密。造成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服务理念的缺失,而是服务的精准推广即服务营销欠缺。为此,笔者从营销角度探索医学院校图书馆ESI学科服务策略,力求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ESI学科服务提供新的视角。
2 医学院校图书馆ESI学科服务营销策略
ESI学科服务过程本质是营销过程,需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方案开展,包括以下4方面。
2.1 重视营销对象需求
根据“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设任务,医学院校图书馆ESI学科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医学生,以及学校管理层和决策层。学科馆员具有数据采集、信息组织和数据挖掘等专业优势,可为管理层和决策层制定本校科研管理制度及人才激励制度等提供数据依据。“双一流”建设要求融入世界高等教育体系,注重国际交流合作,因此医学院校不仅要培养和引进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教师队伍和医务工作者,还要全面提升医学生的国际视野。ESI学科服务应围绕生物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升本校学科的国际竞争力、科研人员的国际合作能力、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能力。学科馆员还应在促进产学研互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院校智库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2 升级创意营销产品
产品作为市场营销的核心,只有适应市场需求,坚持更新换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必须突破传统的学科服务,才能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双一流”建设是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图书馆服务升级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12]。在初级阶段,医学院校图书馆应坚持在传统学科知识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不仅要帮助营销对象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还要挖掘特定群体行为特征实现个性化服务。
2.2.1 建立科学的ESI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一流的文献信息资源是科研人员了解国外学术动态、助力学校ESI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医学院校图书馆应紧紧围绕学校ESI学科建设需求,通过合理引进资源库、构建知识文献库、建立区域医学图书馆联盟等途径建立科学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一是合理引进资源库。利用定量分析等方法,从该校入围ESI世界前1%优势学科所涉及的期刊着手,全面调查和评估其馆藏建设是否符合学校的学科分布。根据无馆藏期刊的不同指标(收录论文数、被引频次、学科归一化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等)在总期刊中的排名进行多层次分析[13],增加优势期刊的订购,适当删减已订购的非ESI 期刊,从而提高馆藏的权威性、学术性、针对性、完备性和重点学科的直接文献保障率。
二是构建知识文献库。医学院校图书馆首选本校学科带头人的科研成果,如期刊论文、图书、研究报告等文献集中存储、归纳并优化管理,方便师生及临床医务人员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完善并丰富馆藏资源。
三是建立区域医学图书馆联盟。医学院校图书馆应联合兄弟院校图书馆与附属医院图书馆建立本地区的医学图书馆联盟,加强资源建设的分工协作与资源共享,提升院校ESI学科的资源保障能力。
2.2.2 评价和预测学校ESI学科竞争力
ESI学科竞争力是指大学争取ESI学科发展具备的能力,医学院校图书馆可借助WoS、ESI、InCites等数据平台和分析工具,评价学校ESI学科竞争力。邱均平[14]指出,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由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以及科研发展力4个指标构成,包括普适性指标,如发文量、总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等,应用于学科评估的各个层面。医学院校图书馆应借鉴这些指标体系对学校的优势学科和潜力学科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学校ESI学科发展态势;同时与区域范围内同类院校的学科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全面了解自身在本区域同类院校乃至全球中的位置,树立危机意识,谋划学科发展,从而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与此同时,为掌握学科发展规律,发现潜力学科,医学院校图书馆可运用科研绩效分析工具进行ESI学科动态评价与持续性分析。如利用Incites数据库纵向监测和横向对比的功能,结合学科国内外排名变化和学科潜力值预测学科发展趋势,确立临近入围ESI的潜力学科。
2.2.3 提供ESI论文情报服务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ESI论文发文的数量和质量成为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医学院校图书馆可围绕ESI论文开展情报服务,深度揭示ESI学科内在规律和发展特征,挖掘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为科研人员论文投稿、基金立项、寻求国际合作等提供参考。
第一,利用Web of Science、JCR、ESI等评价工具和期刊数据库,分析学校优势学科领域的ESI期刊,从不同角度定期编制期刊的投稿指南,包括期刊简介、投稿须知、出版周期、收录情况、投稿网址等。编制期刊可分为ESI高被引TOP 50期刊、TOP OA期刊、出版频率TOP 50期刊等,满足不同层次科研人员的投稿需求,并针对学科团队方向提供投稿建议,减少投稿的盲目性,提高成功率。
第二,利用数据挖掘功能,深度分析学校的ESI论文,全面了解学校ESI学科发展现状,探寻有潜力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全面分析和评估学校ESI学科论文所涉及的院系、学科、教师的贡献度,为学校资源配置、学科团队组建、高潜力科研人员的发现提供依据。分析学校ESI学科论文的国内外合作情况,了解该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重要合作机构。定期报道学校ESI论文的被引次数,并做“高被引”潜力预测,形成科研人员“比学赶超”的学术氛围。
2.2.4 提供决策支持和政策建议服务
“双一流”背景下,学校决策和管理层需要了解相关国家医药卫生政策的变化、医学学科发展态势及医学人才需求状况等,以便及时对学校发展政策做出调整。医学院校图书馆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同类院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并跟踪和评估本校的科研绩效,全面了解本校学科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态势,撰写学科发展、科研产出、竞争力分析等报告,为学校人才引进、科研合作、学科配置等提供决策支持,为学校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政策建议,推动学校ESI学科建设。如济宁医学院图书馆完成的《济宁医学院科研产出分析报告》,为学校挖掘高潜力研究人员、引进优秀人才提供参考。济宁医学院制定了《ESI源期刊论文津贴计算办法》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设立了ESI源期刊论文专项奖励基金,对高被引以及高质量论文作者给予较高奖励,鼓励科研人员向高影响力期刊投稿,多发表合作论文;同时优先扶持临床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重点学科,凝练学术方向,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科研创新团队。
2.2.5 提供智慧化学习研究空间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工智能设备的普及,为医学院校图书馆智慧化空间服务提供了契机。医学院校图书馆不仅要为科研人员及医学生提供智慧化的物理研究空间,配备多学科资源、设备及学科馆员,还应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提供虚拟的智慧交流平台,让用户在虚拟场景的辅助下更好地实现与图书馆的互动。如创建虚拟现实阅览室,将抽象的知识点用智能设备直观展现出来,使医学用户可以看到手术刀下每个器官和组织,感受真正的智慧化服务。智慧化学习研究空间为科研人员、医学生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有利于学校科研产出以及医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
2.3 加强营销人员队伍建设
学科馆员是开展ESI学科服务的主体,不仅负责分析营销对象需求,还需要设计和推广营销产品,其工作贯穿整个营销过程。但由于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数量与知识能力的缺陷,难以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深层次、专业化的ESI学科服务,成为学科服务的瓶颈。因此,医学院校图书馆应从战略布局上调整学科馆员团队。
2.3.1 合理配置学科馆员,充分挖掘服务潜能
根据学校学科分布以及馆员的学科背景,充分体现优势学科馆员的专业优势,增设多名学科馆员,包括情报分析馆员、信息素养馆员、媒体运营馆员,充分发挥馆员的兴趣特长,改变原来的一个学科馆员对应多个院系的“一对多”模式,基本实现“一对一”的服务模式。
2.3.2 组建高效协作的学科服务团队
ESI学科建设的服务客体主要是跨学科研究团队,只有加强学科馆员的团队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客体的深层次需求。这就需要图书馆在“质”上对学科馆员提出要求,组建一支高效协作的学科服务团队,实现营销效益的最大化。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引进具有医学背景的硕博人才,并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培训,逐步打破学科馆员欠缺的现状。优化馆员知识结构,将学科馆员的学科特长和业务特长相结合,合并、调整传统业务岗位的设置。制度方面,图书馆管理层应在继续教育培训和奖励机制方面给予学科馆员适当的倾斜,保持其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服务意识,同时学科馆员也应树立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想,紧跟时代潮流,提升自身素质和创新服务能力,变成有资质的学科馆员,实现自我赋权。
2.4 拓展营销渠道
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提供了强大的营销平台,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医学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微博、移动终端APP、校园信息平台等途径加强图书馆与用户、用户与用户间的互动交流,挖掘用户的深层次需求,提高ESI学科建设服务的宣传力度。为相同学科专业的用户群体建立互动交流圈,传递图书馆信息服务、解答用户的疑问。为管理层和决策层建立信息交流圈,推送最新的科研数据等深层次服务。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不同主题的学术讲座,如当期直播、讲座回顾、每周温故等。通过微博账号明确服务的主体性和专业性,为学科带头人提供重点知识服务[15]。医学院校图书馆应借助娱乐手段积极开展用户技术和数据素养培训,如“线上答题领奖品”“制作动画视频”等活动吸引大家眼球,帮助更多的用户利用图书馆。
3 结语
“双一流”建设为医学院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医学院校图书馆应与时俱进,不断挖掘营销对象需求,创意优化营销产品,拓展营销渠道,提高学科馆员的知识服务能力,致力于成为学校的“智库”、知识服务中心,更好地服务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同时打造图书馆的高端品牌,推动图书馆转型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