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孔子仁学思想

2018-02-08刘小强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13期
关键词:仁学孝悌层层

刘小强

(中共茂名市电白区委党校,广东茂名525400)

1 引言

在孔子学说中,仁学思想一直都贯穿始终。了解孔子提倡的仁学思想,首先就需要针对仁学的含义进行深入了解,才能真正对孔子的仁学思想产生共鸣,继而将其发扬。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过于追求物质层面的满足,而对于思想层面的追求则愈发匮乏,从而导致社会中各类与道德规范相矛盾的事件频发,基于此,针对孔子仁学思想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升国民精神层面的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孝亲悌弟,为仁之本

在《论语·学而》中,曾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该语句虽然是由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出,但是,也能够充分代表作为其人生导师的孔子所传播的思想的内涵[1]。有子会在言论中提到将人人与人之间的“孝顺”作为“仁学思想”思想发扬的本源,是具有一定依据的。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孝”是作为一种最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标准存在的,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十分重视“孝”的地位,并且将不孝作为犯罪的一种衡量标准。由此可见,孝是仁学思想的传播之本。

在仁爱思想的研究过程中,能够发现,仁爱思想开展的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做到“爱亲”,就是“孝悌”,此种状态下的仁爱,是一种源自于血缘和亲情的一种最本能、最为基础的爱护亲人的感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经提到:“仁,亲也。”可知,“仁”的本质,就是需要去爱护亲人,保护亲人。《中庸》中,也曾经记载道:“仁者人也,亲亲为”[2]。而《孝经》中也记载了孔子言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其中所阐述的核心内容就是说进行爱亲的过程中,最主要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做到对父母双亲的尊敬、孝敬和对于平辈兄长姊妹之间的爱。另一方面,在前文中的《论语·学而》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在这句话中,“为仁之本”内的“为”这一字,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指代为“行”,即亲自行动进行实践的意思,这代表着“孝悌”是一种行使“仁”的一种实践方法,“仁”的核心主要需要通过“孝悌”这一行为的完成才能够进一步凸显出来。另一种解释是指“是”,这代表着“孝悌”是“仁学思想”开展的基础,即“仁”需要站在“仁”这块石头上才有发挥的空间,从本质上进行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孝悌”是“仁”思想传播的重要外在表现。综合两种解释来看“孝悌”的存在不仅是人类在情感方面的喜爱,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换言之,即“孝悌”是行“仁”之法。

3 爱有等差,层层外推

在《论语·学而》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的论述,主要强调的就是爱有等差的意义,而核心的内容就在于做到克己爱人。在孔子看来,“仁学思想”中的“仁”就是一种“爱”。但是,此种爱与墨家的兼爱、西方《圣经》中的博爱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而是一种等差之爱,推己及人,层层外推。在孔子所述的儒家思想中,所极力强调的“爱人”,是在普遍爱护众生的基础之上,体现出远近有别的爱人。此种爱与泛爱、兼爱以及博爱之间具有较多的不同之处,而是将爱人的重点集中在了亲疏分明的方向上,之所以如此定义,是因为诸如博爱、兼爱亦或泛爱,都是属于人的思想中的理想状态,真正实现的几率十分渺茫[3]。在此基础上,孔子在自身宣传的“仁学思想”中强调的等差之爱,比较贴合于人性的特征,比较平民化,继而使得接受等差之爱思想的人不会在学习之后与他人产生一种莫名的疏离之感。相反,当人们接受了孔子提倡的等差之爱后,会使得自身的思想体系更加接近于平民烟火之中,继而更加快速有效的融入社会,满足人类自天性产生随之而来的情感需求。

综合而言,孔子所提倡的在“仁学思想”中提倡的等差之爱,是一种层层推出的爱,站在亲情的角度上来看,对于人伦关系的构造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核心是为“孝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的数量正在逐年增长,如果人人都依照孔子所提倡“仁学思想”中的爱有等差理念去对待父母,将父母设为等差的顶级,然后在层层外推自身所能够付出的爱,那么,现代社会中的空巢老人现象必然得以解决。

4 仁民爱物,两不偏废

在《论语·乡党》的通行本中,论述了这样一句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但是,在笔者看来,应该将其断句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否字之省写)。问马。”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凸显出孔子在“仁学思想”中仁民爱物、两不偏废思想。在整部《论语》中,共有502章,单独论述“仁”的章节就有50多章,而单独的“仁”自出现就多达100余次,由此可见,孔子的仁民爱物之心。在孔子接人待物的过程中,经常秉承着以“仁”为主的理念,孔子在曾经提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论语·乡党》[4]。孔子拥有能够治国安邦的思想,同时其也具备圣者仁心的广阔胸怀。在“仁民爱物”思想的传播中,孔子强调,人在世间活过一次,物应该同人一样,同样拥有享受爱的权利,两者之间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

以《左传·庄公十一年》为例:“禹汤罪己,其兴也淳焉,莱封罪人,其亡也忽焉。”该种事件的发生,在当时的古代社会中十分普遍,致使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一种比较畸形的思想状态,因为夏禹在传位时传子不传贤,形成了奴隶制统治阶级,诸多历史学家对其持有贬低态度[5]。但是,夏禹在统治期间做到了脱手抵足平治理水患,依旧是以为古代贤明仁君,孔子对其评价为:“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甩神,恶衣服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通过孔子对夏禹的评价能够得知,孔子在自身的“仁学思想”中十分注重仁民爱物,两不偏废。

5 结论

综上所述,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主要强调的是对于世间万物的仁爱,在爱人的过程中,要做到孝亲悌弟,为仁之本。与此同时,在爱人的选择上,应该做到爱有等差,层层外推,实现爱人的生活化,平民化。除此之外,其在传播“仁爱思想”的过程中还强调一定要做到仁民爱物,两不偏废,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猜你喜欢

仁学孝悌层层
兄弟草原
层层批示≠层层落实
层层请示≠层层重视
病榻侍母
女人味,层层绽放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浅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