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2018-02-07陈国忠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27期
关键词:中医内科偏头痛效果

陈国忠

【摘要】偏头痛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发病时主要表现为一侧头疼痛,同时伴随恶心、呕吐的症状,当受到光刺激时症状会加重,西医临床有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但是药物副作用反应较多,并且不能完全治愈,增加了本病的治疗难度。为了减少在治疗中的副作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逐渐应用到治疗当中,不仅提升了治疗有效率还降低了治疗中的副作用,为此本文就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偏头痛的最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7..01

临床上发现,偏头痛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和任何阶段,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在西医的治疗中经常会采用萘普生、布洛芬等药物治疗,但是部分患者的头痛程度比较重,需要使用特异性药物进行治疗,例如阿片类药物,虽然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部分藥物具有成瘾性,例如哌替啶,还有一些药物存在使用禁忌症,例如麦角类制剂,合并心脏病以及周围血管病变的则不能使用,并且药物副作用较大,所以采用中医方法治疗,减少治疗中药物的副作用避免成瘾性,提升治疗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现本文就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针对中医分析偏头痛的方法给予对症治疗。

1 中医偏头痛分型和症状

偏头痛的中医分型主要分为4种,第一:瘀阻脑络型,其主要症状为,发作时出现锥刺感疼痛,并且疼痛部位比较固定,一般情况下夜间加重,白天较轻,病程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容易反复[1],患者经常出现健忘、心悸等情况,女性会出现月经不调、面色暗淡、脉搏弦而涩、舌苔呈暗紫色。第二:肝郁气滞型,此类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头部出现强烈的眩晕感,且伴有胀痛感,患者容易出现心情烦闷、失眠、情绪容易激动的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两肋骨串痛的情况,所以此类型偏头痛容易在情绪激动时出现,面诊时发现舌质淡红,舌苔白[2],患者主诉口干、口苦甚至五心烦热的症状。第三:风阳上扰型:主要症状表现为抽掣痛或者胀痛,发病时会伴有耳鸣、面潮等症状,并且烦躁易怒,面诊时发现脉弦细且数,舌质红,苔白少;第四:④肝肾阳虚型:此类患者头痛症状为头疼程度忽轻忽重,同时出现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3],患者主诉为失眠、盗汗、舌燥以及心烦意乱,面诊患者脉弦而滑,舌质红,苔白少。

2 中医治疗方法

2.1 肝郁气滞型

采用柴胡疏肝散,珍珠母30 g、蝎末5 g、丹参15 g、白蒺藜10 g、川穹15 g、柴胡10 g、牛白芍12 g和醋元胡10 g,本方剂的使用原则是疏肝解郁、活血止痛,其中的柴胡是本方剂中的君药,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川芎、丹参、牛白芍等药物具有养血行滞的作用,诸药配合后活血止痛的功效大大增加,进而起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2.2 瘀阻脑络型

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红花5 g、生牡蛎30 g、川穹

10 g、葛根30 g、佛手10 g、生龙骨30 g、桃仁10 g、川牛膝10 g和赤芍10 g。此种类型的偏头痛患者的主要治疗原则为通窍化瘀,进而起到抑制疼痛的效果,所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主要针对气滞血瘀、瘀血内阻的原因所导致的头痛,方剂中的桃仁为 君药,能够破血行滞,红花能能够活血止痛,川芎能够活血化瘀,生地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柴胡结郁,枳壳行气,以上几味中药相互作用后达到了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头痛随之减轻。

2.3 肝肾阳虚型

采用滋补肝肾汤治疗,茯苓25 g、山茱萸10 g、山药15 g、丹皮10 g、菊花10 g、枸杞子10 g、天麻10 g和白蒺藜10 g。此种类型的偏头痛采用的是滋补肝肾汤治疗方法,其主要治疗原则是通窍、补阳、止痛,药方中的茯苓味甘性平,其和胃健脾、安神宁心的作用比较明显,山药归脾经和肾经,能够起到固肾、益精的作用。山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对于偏头痛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2.4 风阳上扰型

采用天麻钩藤汤治疗,石决明30 g、蝎末5 g、麦芽30 g、炒栀子8 g、珍珠母30 g、生牡蛎30 g、川牛膝10 g、佛手片

10 g、僵蚕10 g和天麻10 g。该类型的偏头痛主要治疗原则为解郁通窍,使用药方为天麻钩藤汤,君药为钩藤和天麻,天麻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性味甘平,钩藤性味甘凉,具有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等作用,对于由于肝火上扬造成的偏头痛患者效果非常良好,在以丹参、白芍、丹参以及珍珠母等辅佐,进一步提升了降肝火、疏气机的作用,使偏头痛得到良好的缓解。

3 讨 论

本次调查中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先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在对症下药,这是与西药治疗的最大区别,治疗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组方进行调配[5],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后临床效果良好,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治疗中药物副作用较小,患者认可度较高。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中采用的血府逐瘀汤具有益气活血、疏通脉络的功效,柴胡疏肝散能够疏肝解郁、止痛,有效的缓解头痛的症状,天麻钩藤汤能够通络潜阳、通络平肝。中医治疗的主要特点就是辨证施治,引发偏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对症治疗才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减少疾病的复发。在西医的治疗中,药物会引发一些列副作用,例如肠胃反应以及肝肾损伤等,中药治疗中副作用极小,基本可以忽略。综上所述,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明显,副作用较少,可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雄文.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0):15-16.

[2] 袁 蕾.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6):32-33.

本文编辑:刘帅帅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医内科偏头痛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研究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