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针灸辨治心悸
2018-02-07李晓辉李晓欢杨红梅
李晓辉+李晓欢+杨红梅
【摘要】心悸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在快节奏的现代化高压生活中,心悸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针灸在心悸的治疗上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并为人们所接受。
【关键词】心悸;辨证施治;针灸疗法;针药结合
【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7..02
心悸是指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病症,发作时常伴不寐、胸闷、气短,甚则眩晕、喘促、心痛、晕厥。包括惊悸和怔忡。西医治疗心悸虽然效果显著,但是具有一定副作用,患者依懒性大,一旦停止用药,易反复发作,而针灸治疗具有绿色、疗效稳定的优势,且可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因病施治,现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对针灸治疗心悸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
1 中医病名历史渊源
《内经》虽然没有提出心悸病名,但是《内经》中已经存在关于“悸”的记载。《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中有“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首次提出惊悸。惊悸多与情志因素相关,多为实证。汉代以后,诸医家从心悸、惊悸、怔忡等不同方面都有所论述,如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中有“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后人将捕之也。”首先提出怔忡病名,怔忡多因先天机体虚弱,心气不足,日久导致心脉气血运行不足而致。常和惊悸合称为心悸。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1.1 感受外邪
正气内虚,感受湿热邪毒,首先犯肺系之咽喉,邪毒内扰心神,耗伤气血阴阳,发为心悸;或机体亏虚,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心脉,痹症日久内舍于心,心脉运行不畅,发为心悸。
2.1.2 情志受伤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血暗耗,化源不足,心失所养,发为心悸,大怒伤肝,肝失调达,肝气郁结,久之导致心脉受阻,发为心悸。
2.1.3 饮食不节
饮食无节制,偏食肥腻油炸之物,日久胃中浊气郁蒸,脾失健运,蕴热生痰,心脉运行不畅发为心悸。
2.1.4 体质虚弱
先天心体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1.5 药物所伤
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质,引起心悸。
2.2 病机
根据以上论述,心悸的病因有多重因素,而病机则限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毒,痰饮,瘀血阻滞心脉,心脉不畅,心神不宁。
3 古籍记载针灸治疗
《针灸甲乙经·卷之九》:“心憺憺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讲述了内关可治疗心脏疾病,可宁心、安神。《针灸资生经·第四》:“神门,主数噫恐悸不足;巨阙,主惊悸少气。神门为心之原穴,可宁心定悸。巨阙为心之募穴,可调心气以定悸。”《针灸大成·卷五》:“心内怔忡,心俞、内关、神门。”同样阐述了心俞,内关,神门三穴对治疗心悸的功效。
4 现代针灸治疗
4.1 常规针刺
余方等[1]对患者48例进行宁心安神法针刺治疗,选取内关,心俞,神门,内关穴直刺30~40 mm,神门穴直刺8~10 mm,心俞向脊柱方向斜刺30 mm,神门和心俞穴行补法。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休息7日行第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95.8%。朱桦等[2]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时,对临床患者35例选取内关,足三里进行针刺,针尖与皮肤呈70°向心斜刺入内关穴0.5~0.8寸,得气后行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1 min,力求针感向上臂及前胸扩散;足三里穴直刺得气后行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1 min,留针30 min,期间每10 min行针一次,1次/d,5次为1疗程,休息两日后进行下1疗程。经过1~2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4.29%。姜宇宙[3]在远离医院的条件下针刺内关、通里、神门穴治愈了两例心悸突发患者,事实证明,针刺对于急救心悸突发患者依然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叶丽芬[4]对住院心悸患者50例采取针刺内关穴治疗,行捻转补法,留针5~10 min,期间行针1~2次即可,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达98%。
4.2 温针灸
杨娜娜等[3]将心阳不振型心悸患者40例进行温针灸治疗,主穴为神门、内关、膻中、关元。配穴为足三里、气海。膻中平刺,余直刺。用毫针针刺得气,于内关、关元、足三里处针身下安置长度约2.5 cm的方纸片,纸片质地不易太薄。于此三穴针柄上安置艾条,每段艾条可切成约1.5 cm点燃,待燃尽后,祛除灰烬,再安置同样长度艾条于针柄上,点燃,如此反復3次,共留针30 min左右,10日为一疗程,间隔2日,再继续下一疗程。治疗三个疗程后,温针灸治疗有效率达95.00%。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4.3 针药结合
付文旭[4]针灸配合炙甘草汤治疗25例心悸患者,选取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巨阙。神门和内关需快速提插捻转1 min,其余穴位得气即止,平补平泻,留针30 min。针灸治疗每日进行1次。方用炙甘草汤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治疗30 d后有效率达92.0%。黄生维等[5]针药结合治疗心悸患者68例,中药采用逍遥散加减,药物组成为柴胡15 g、当归10 g、白芍15 g、白术10 g、茯苓10 g、薄荷6 g(后下)、炙甘草10 g、生姜3片。水煎服,1剂/d,早中晚各一次,1周为一疗程,并针刺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平补平泻,1次/d,1周为一疗程。治疗1~4个疗程后治愈率达92.65%。针药结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疗效尚佳。endprint
由此可见,临床针灸治疗心悸的方法多种多样,已日趋完善并在临床中起到一定的疗效,为患者所肯定。素体亏虚,过劳疲倦,情志所伤,外邪侵袭机体等因素往往会诱发心悸,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人们工作生活压力陡然增大,导致精神过度紧张,容易引起心慌、胸闷、健忘、失眠、焦虑等一系列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的症状。由于平时工作繁重,缺乏适时的锻炼,以致稍有活动身体即感不适产生过度的心血管反应而致本病。针刺对于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通过对病人的整体辨证论治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针刺,改变针刺的角度、深度以及刺激量到达病所使疗效更佳,《医学入门》“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先灸之。”说明了艾灸对于治疗疾病的重大作用,对于心悸患者温针灸的运用既弥补了单纯针刺的温散作用之薄弱,又增加了单纯艾灸的功效。而通过辩证些许心悸患者针药结合则疗效更佳。总体而言,临床中只要认真辩证,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针灸方法即可达到最佳疗效,治疗的过程中,应叮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合理规划日常生活。
目前針灸治疗心悸虽已建立自己的优势,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心悸患者信任西医者居多,导致样本量的不足,对于进一步观察疗效有一定的阻碍,而针灸对于心悸的治疗也没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只能依靠医师的临床辩证来进行治疗,这些不足都要靠日后不断的临床经验来总结弥补。
参考文献
[1] 余 芳,张唐法.宁心安神法针刺治疗心悸48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0,26(3):34.
[2] 朱 桦,朱月芹,何晓华.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35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4,(25):43.
[3] 姜宇宙.针刺治疗心悸2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3):50.
[4] 叶丽芬.内关治疗心悸50例[J].中国针灸,2002,22(9):611.
[5] 杨娜娜,周胜红.温针灸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40例[J].江西中医药,2013,44(355):47-48.
[6] 付文旭.针灸配合炙甘草汤治疗心悸25例[J].河南中医,2014,34(3):392-393.
[7] 黄生维,彭勋超.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心悸6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7):552.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