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亲情缺失现状调查

2018-02-07秦涛

考试周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留守学生现状调查农村

摘要: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学生凸显亲情缺失问题。以温泉初级中学为个案,分析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亲情缺失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家庭走访等方法,对这一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原因并提出弥补策略。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亲情缺失;现状调查

一、 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温泉初级中学全校513名留守学生。

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2)个别访谈法;(3)家庭走访法。

二、 研究的初步结果分析

(一) 我校留守学生的监管类型分析

调查显示,我校留守学生的监管有以下三种类型:

1. “单亲监管”型。

孩子由父母双方中一方监管,称为“单亲监管”型,属“半留守学生”。从表1可看到,父母一方外出,一方留下监管孩子的约占49.93%,且父亲外出的比例远高于母亲,我校留守学生由父亲监管的只约占12.06%,“父亲”角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留守学生健全性格的形成。

2. “隔代监管”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由爷爷奶奶监管,称为“隔代监管”型,属“全留守学生”。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的约占留守学生总数的42.25%。

3. “寄养监管”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孩子寄养在亲戚家,称为“寄养监管”型。调查发现,父母将孩子托亲戚照管的约占7.82%。调查还发现,我校个别留守学生因父母离异,长期寄养在外公外婆家。

(二) 我校留守学生亲情缺失现状及影响分析

1. 父母长年在外,亲情缺失。

对留守学生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由于忙于家务,无暇顾及他们情绪的波动。调查显示,大多数留守学生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很少见面。与父母半年见过一次面的约为65%,一年见过一次面的约为35%。大多数大留守学生非常想念在外的父母。

2. 监管人素质普遍偏低,家庭关爱严重缺失。

家庭关爱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调查发现,我校留守学生享有的家庭关爱残缺不全。

(1)监管人监管不力。

①单亲监管精力跟不上。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既当爹又当妈,家里事务一大堆,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顾得上孩子的关爱。

②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年纪大,文化低,对孩子,往往只停留在吃饱穿暖层面上的关怀。隔代监管还存在过度溺爱的弊端,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③親戚监管责任不到位。作为亲戚,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不愿多作批评。通常只是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孩子总觉得与亲戚有着寄人篱下的隔膜感。

(2)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

通过电话访谈、家庭走访了解到,大部分家长考虑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孩子成长提供坚实保障。对孩子情感方面的关怀,父母考虑较少,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容易导致子女的情感缺失。

(三) 我校留守学生的学习、心理、行为分析。

由于亲情缺失,我校留守学生在学习、心理、行为方面就存在着很大问题。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差等生”,也是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生”。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没有称职的监管人,有的孩子变得任性、自私。学校和监管人普遍认为,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不懂得关心人。调查表明,约有55.05%的我校留守学生任性、冷漠。

三、 弥补策略

1. 架设“心灵之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

发挥家庭的监管引导作用。第一,家长要转变养育观念,不能只养不管。第二,要多与子女多交流和沟通。家长应利用夏秋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多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第三,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可选择就近务工,最好能短时间就回家一趟,多陪陪孩子。

2. 创办“亲情之校”,提高师生间的亲和度。

完善学校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做好留守学生摸底工作,将其在校表现记入成长档案,及时向监管人通报其成长情况。二是开设“两线一室”。开通“亲情热线”,“家长热线”,方便家长与孩子联系,设立“心理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老师担任心理咨询老师,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三是加强留守学生寄宿生活管理。由寄宿部老师专职负责,进行集中管理,照顾留守学生的饮食起居。

3. 建立“爱心之家”,加强校内外的联系。

拓展留守学生关爱向校外延伸。一是开展专题家教讲座。向留守学生监管人宣讲科学的监管常识,帮助解决隔代监管和亲戚代管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开展爱心帮扶活动。我校和庆阳市阳光志愿者协会联合开展了主题为“大手拉小手”留守学生关爱活动。三是协调庆阳市关工委、西峰区关工委到我校开展有助于留守学生身心发展的“三个一”活动,即“送一件爱心衣物、赠一件学习用品、送一本爱心读本”,让留守学生感受到来自校外的关爱。

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留守学生的亲情缺失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留守学生在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谭凯鸣.世纪关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2]王玲宁.谁来伴我成长—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影响[M].学林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秦涛,甘肃省庆阳市,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温泉镇温泉初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留守学生现状调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