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工资系统优化与流程探讨

2018-02-07方明

时代金融 2018年3期

【摘要】高校的收入构成、人员结构相对于企业比较复杂一些,本文拟通过分析高校现有的工资发放流程,梳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管理界限,重塑工资发放流程,在财务后期数据处理中提供多种查询排列组合,实现个性化查询。

【关键词】工资管理平台 标准数据库 数据校验

一、高校目前的工资核算体系

高校在经过绩效工资改革后,主要包括基本工资、基础性绩效、奖励性绩效;其中基本工资主要包括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基础性绩效主要包括岗位津贴、生活补贴、工龄补贴;奖励性绩效主要包括月发津贴和年终奖励。该体系受职务变动、工龄变动、学历信息变动、专业技术职称变动等因素的影响。

高校工资是高校教师关注的焦点之一,统一的认知是“人事部门负责生产数据,财务负责发卡”。这样的认知导致了高校工资管理的以下现状:

(一)人事、财务、学院各自为阵,部门间沟通性较差

高校中考评部门包括校级的人事部门与二级学院,人事部门一般负责全校教师的工资、基础性绩效考核、行政管理部门的奖励性绩效考核;二级学院一般负责本学院的奖励性绩效考核;财务部门负责将人事、二级学院的数据进行机械整合后发送银行打卡。

(二)各部门职责不清,工作重复程度较高

考核部门(人事部门、二级学院)的数据一般比较独立,导致考核数据无法汇总,考核的标准无法校对是否一致,考核部门的基础数据在转移到财务部门时需要进行机械的二次录入,存在数据录入错误的可能,工作重复程度极高。

(三)工资统一管理平台缺失,数据传输方式落后

工资管理平台应该包括人员基础数据管理、考核标准、考核数据生成、数据校验、工资打卡、工资汇总统计、工资报表查询等功能。目前由于考核部门和财务部门管理系统的独立性导致很多需要构筑在平台上的功能无法实现,平台的缺失导致了工资数据、基础数据的传输需要依靠纸质媒介进行。

(四)工资标准检验过程缺失,信息披露程度较低

由于目前高校工资管理平台的缺失导致工资校验工作需要人工进行,由于人工抽检的局限性导致检验效果的低下,同时财务部门在工资管理方面在核算和录入的环节投入较多的精力,导致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对工资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对外公布与披露。

二、高校工资管理平台优化的理念

本文拟提出的高校管理平台与高校工资管理系统有一定的区别,高校工资管理系统是按照职能部门职责进行划分,部门界限十分明显;而高校工资管理平台是将横向或者纵向的管理部门纳入到工资管理平台中打破职能部门的界限,将职能部门转化为平台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系统权限,通过平台的流程将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整合提升部门的衔接性和协作性,进一步推进工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工资管理操作的标准化水平。

工资管理平台实现的原理:构建工资管理平台,将人员信息采集、管理统一于平台对的人员管理权限中,在工资管理平台构建工资、酬金的发放标准,通过标准化的操作生成工资、酬金数据,非标准化或者一次性的数据进行批量导入操作,最后更新工资、酬金发放标准,通过近两期的数据比较生成工资变动数据,财务接收工资变动表后在上一期的数据基础上进行自动更新,更新完毕后参照最新的工资、酬金发放标准进行校验,如果一致对本月数据进行锁定并打卡(包括锁定发放标准、当月数据等),如果不一致进行修正直至校验通过。打卡完成后,及时进行工资、酬金数据对外发布,接受用户的二次检验。

工资管理平台的理念中,数据的考核、工资数据的生成完全有人事部门实行,二级学院人事部门协助人事部门核对相关数据,财务部门用人事传输的工资标准库、人事工资数据库进行校验准确性,如果准确则更新工资标准的备份库(在次月人事部门生成标准数据前系统会强制将人事的标准数据库与财务备份的标准数据备份库进行比对,比对一致则进行人事核算工作,比对不一致则用备份库更新人事标准数据库并追踪原因调整数据,防止舞弊。),如果有问题则返回人事部门修改相关标准。财务校验正确后,代缴个税,生成财务数据进行打卡处理,并实时进行数据发布。

三、工资管理平台实施的要点与难点

工资管理平台与工资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设计理念的不同,工资管理平台的核心要素在于工资标准库的要素构建与保证工资标准库的准确性。工资标准库是指将各个工资细目量化为可以计算的各个指标,并通过人员基础库的信息计算个人的档期工资细目进而形成当期的人事工资数据库。工资管理平台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将横向或者纵向的职能部门转化为平台系统中某一个或某幾个管理流程或权限。

工资管理平台的实施要点主要在于工资标准的构建、人员基础库与标准库的无缝对接、各职能部门的细化分工等。预想效果包括:标准化的数据库自动传输、标准数据库的完整性检测、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数据可追溯性的路径存储、个性化查询服务、数据发放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工资管理平台实施的难点在于基础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校验与发送的过程,基础数据采集流程图如图1-6所示:

为了降低数据在传递过程中的差错率,数据传输过程由信息化平台完成。数据的传递主要是在保证传递数据准确的基础上保证安全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在传递的过程中会设计三种数据:一是标准文件(源文件)。二是改变的数据(变动文件)。三是改变后的数据(目标文件)。以人事部门向财务部门传输当月工资数据为例,各个部门向人事部门传递变动的信息后,人事部门生成标准文件,变动文件和目标文件,并将数据集传递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将标准文件和标准数据库的备份进行完全匹配,如匹配,则导入变动数据自动生成目标文件,并将该文件与人事部门发送的变动后文件进行匹配。如果二次匹配后没有问题,则将数据发送银行;如在源文件匹配中出现问题,则需要用数据生成模块从标准数据库的备份中读取原始数据重新生成数据库并进行覆盖,如仍有问题则将变动数据返回相关部门进行复查,如确认无误则重新进行数据变更,最后完成数据的发送。数据传输的过程如图1-7所示:endprint

四、工资管理平台的可行性研究

工资管理平台将平面式的工资发放流程转换为立体式的网络衔接模式。在明确界定各职能部门职责的同时,提高了效率,减少学校内部的内耗行为。工资管理平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资管理平台模式是一种机制性的变革

工资管理平台引入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工作重心从基础数据录入等基础环节转移到工资结构设置、工资数据校验、工资标准库维护等工资管理模块上,能给工资管理人员提供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提高管理水平。

(二)提高了工资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

与传统模式不同,工资管理平台中,工资项目的具体数额不再是手工录入固定数值,而是通过实时的人员基本信息对应标准数据库实时生成,极大的提高了工资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也在一定程度了降低了舞弊的可能性。

(三)提高了工资数据的可追踪性并将校验环节嵌入到流程

工资管理平台模式是信息化全自动的流程,各环节的数据将会由系统存储,数据的可追踪性得到提高;标准化数据的无缝对接,使得数据检验变得简单易行。

(四)信息化的数据使个性化查询成为可能

多层次的数据存储方式使数据重新组合成为可能,个性化的要求实质上是对数据的排列组合与显示模式的需求。工资管理平台的基础数据可以实时生成用户所需的相关数据,工资数据查询的排列组合将会十分丰富。

(五)职能部门的服务水平会显著提高

工资管理平台将各部门的工作重心从繁琐的基础数据整理、核对转移到服务与沟通上。有利于师生用户与职能部门有效沟通并进行多模式的尝试,从对抗式的服务转向融合式的服务模式。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工资管理平台模式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是工资发放的一种趋势,工资管理平台模式值得推广。

五、结论

工资发放的传统模式中手工元素较多,多个录入源的存在增加了数据出错概率。这是由于数据传输方式、职能部门界限不清引起的。工资管理平台将职能部门转换为平台的某一个权限或流程中,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与权限,加强了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切断了数据手工传输的隐患,通过创建工资标准库、人员信息库实时生成当月收入,并在财务部门增加了数据自动校验的功能,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由于工资管理平台在数据共享与数据可追溯性具有更大的优势,能在财务后期数据处理中提供多種排列组合,使个性化查询简单易行。本文提出工资管理平台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优化工资发放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并使该模式能复制使用,为兄弟院校在工资发放模式上提供一点建议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冷辉.高校教师绩效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运筹与管理,2011,5:151-155.

[2]郑桂云.浅谈高校工资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J].都市家教,2013:79.

[3]李新.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以S高校人事工资管理系统构建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4,8:77-80.

作者简介:方明(1982-),男,浙江人,硕士学位,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会计学、财务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