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

2018-02-07卢绪信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治疗

卢绪信

【摘要】 肝癌发病率较高,对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如何有效治疗肝癌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治疗较为困难且患者往往预后不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肝癌在手术切除、血管栓塞化疗、射频消融、药物治疗、生物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各种治疗方式上均有了很大进展,形成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模式。本文综述近年来肝癌的各个主要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治疗; 研究进展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2-0177-03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引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据世界范围恶性肿瘤的第5位和第3位,我国则是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对我国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因此如何有效治疗PHC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PHC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经皮无水乙醇注射、射频消融、药物治疗、生物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PHC的治疗形成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种方法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2]。本文就近年来有关PHC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肝切除手术治疗

肝切除手术是不合并肝硬化的局限性肝癌患者应用最广泛的根治性治疗措施,通过切除肿瘤病灶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文献[3]研究认为,肝癌切除手术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50%~70%。手术切除治疗PHC受到肿瘤直径大小、肝功能、患者身体及肝癌发展程度等因素影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肝功能Child-Pugh A或B级、无脉管侵犯及远处转移、单个肿瘤直径<5 cm或肿瘤数目为2~3个且最大直径≤5 cm时,可首先考虑肝切除术,因此术前需要对肝功能分级、肝功能储备情况、是否合并肝硬化及肿瘤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目的是保证手术安全性、提高肿瘤切除率[4]。与中晚期肝癌或多发、巨大病灶肝癌患者相比,早期肝癌患者获得手术切除的概率更大、预后更佳,且生存时间也较长。

精准肝切除是一种在彻底切除肿瘤病灶、有效控制出血量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残余肝功能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减少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术后康复。研究表明与传统肝切除(Pringle法)相比较,施行精准肝切除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肝功能恢复更好、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复发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以往国内进行解剖型肝切除手术时,通过阻断相应肝叶或半肝血管后肝脏表面缺血分界线来确定精准切除区域,而近年来则逐渐通过阻断近端血管并向远端血管注入亚甲蓝后,通过肝段表面染色来精准确定某一个肝段范围的方法来明确精准切除区域,李祯等[6]采用术前肝血管成像3D重建及术中阻断区域血流并持续注入亚甲蓝染色的方法来辅助实施精准肝切除,结果与行常规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相比较,术中出血量较少,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对患者术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也更小,对于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及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肝切除术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开展及推广,目前美国多数肝切除手术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腹腔镜肝切除术比传统开腹手术更为复杂,对术者的专业要求更高,但腹腔镜肝切除术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方面更具明显优势,而两组围术期死亡率、术后6个月和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目前认为在严格掌握切除指证的基础上施行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可行的,且微创外科手术是肝癌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

2 肝移植

肝移植是切除病灶、解决肝病问题最好的外科治疗手段,准确评估适应证是施行肝移植手术的关键,目前常用参考标准有米兰标准、匹斯堡标准、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等,其中米兰标准是唯一全球公认的标准,该标准为影像学检查提示单个肿瘤直径≤5 cm、最多3个独立肿瘤直径均<3 cm,无血管侵犯证据、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8]。在实施米兰标准之前,肝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18%,实施后5年生存率达到70%~80%。我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提出了杭州标准,并将术前AFP水平、肿瘤病理分级纳入肝移植筛选标准,研究表明杭州标准纳入的病例数比米兰标准更多,而两种标准患者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肝源供需的突出矛盾限制了肝移植的发展,也导致部分患者在长期等待肝源时由于肿瘤生长超出标准而失去根治机会,目前诸多研究中心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一些降期治療如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射频消融(RFA)等来缓解病灶进展和转移,增加肝移植机会,但降期治疗的长期获益性仍未明确,需要随机对照试验或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来加以评估和证实[10]。

3 局部治疗

3.1 TACE

TACE被认为是非手术治疗PHC的首选手段,通过阻断肝动脉血供、持续以化疗药物来促进肿瘤病灶缩小、缺血或坏死,延缓肿瘤进展。TACE是临床上无法切除的PHC患者主要治疗方法,也是PHC切除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措施,临床上可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文献[11]研究显示,利用TACE治疗PHC患者,近期部分缓解率、稳定率及2、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单纯行肝动脉栓塞治疗,而进展率明显较低,认为TACE治疗PHC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冯超等[12]对于PHC患者行切除术后1~3个月给予预防性介入治疗,结果显示经TACE治疗的患者1年复发率与化疗灌注术(T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ACE平均无瘤生存期明显高于TAI,提示TACE有望提高PHC患者切除术后无瘤生存率。临床上常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肝癌功血情况来合理选择栓塞材料,文献[13]研究表明,使用生物微球联合碘油TACE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PHC患者,与使用碘油栓塞化疗组相比,微球联合组术后3个月时肿瘤缓解率明显较高,术后6个月时AFP及术后12个月时肿瘤直径均明显较低,24个月时微球联合组生存率明显较高,提示生物微球联合碘油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PHC效果优于单纯栓塞化疗。endprint

3.2 RFA

该法是利用高频射频波产生的能量来激发组织细胞等离子震荡,使得离子撞击产生热量来杀灭癌细胞,并促进周围血管组织凝固达到阻断癌灶供血和抑制癌细胞转移的目的。国外认为RFA对于直径<3 cm的PHC治疗效果可达到接近肝癌手术切除的远期效果,在比较了直径<3 cm或<3个小结节的小肝癌施行肝切除术和RFA治疗,结果两种方法对于单个癌灶的治疗效果相当[14-15]。国内文献[15]研究比较了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PHC患者远近期效果,结果显示射频组手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腹腔出血、感染发生率明显优于手术组,而两组术后生存率、平均生存时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射频消融治疗PHC的术后生存率和复发率与手术切除相似,但射频消融创伤更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影响RFA治疗PH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较多,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认为肿瘤BCLC分期、肝功能分级、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及是否存在血管癌栓形成为独立影响因素,提示在治疗前需对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更好选择治疗适应证[16]。

4 放疗和系统化疗

放疗适用于巨大肝癌或晚期肝癌的姑息性治疗,以往由于干细胞对放疗耐受量低于肝癌细胞,因此进行常规放疗时对正常肝细胞损伤大、肿瘤控制率较低,近年来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的应用使得放疗过程中正常肝细胞耐受量减少而得到有效保护,且肿瘤局部控制率有所提高。有研究对3DCRT治疗巨大型PHC患者数据显示,6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8.3%、29.3%和19.5%,认为3DCRT对巨大型PHC有一定姑息治疗作用,能适当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分析显示患者生产与是否远处转移、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大小等有关[17]。常用于PHC系统化疗的药物有顺铂、丝裂霉素、氟尿嘧啶、阿霉素等,由于单药化疗效果欠佳且不良反应大,因此目前临床上常采用联合化疗的方法来治疗PHC,从而降低化疗药物剂量、减少毒副反应及耐药性,提高化疗效果。近年来关于含奥沙利铂(OXA)系统化疗方案治疗晚期PHC的研究逐渐增多,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总生存期及1年无进展生存率、1年生存率分别为4.7个月、9.5个月、19.0%和35.6%,认为利用含OXA系统化疗方案治疗晚期PHC有效、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可耐受[18]。

5 生物治疗

5.1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该法以肝癌细胞过度表达的标志性分子作为靶点,利用分子靶向药物来高效并选择性干扰或阻断癌细胞生长信号传导通路,达到抑制肝癌细胞生长、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毒副作用的目的。索拉菲尼(Sorafenib)作为一种多激酶抑制剂能选择性抑制Hep G2和PLC/PRF/5肝癌细胞株的Raf激酶活性,来阻断MEK/ERK信号传导通路来降低两种肝癌细胞株的cyclin D1水平达到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目的。王程等[19]利用索拉菲尼治疗18例晚期PHC患者,结果效果获得肯定,能有效延长疾病进展时间,该研究认为配合TACE治疗者也能提高临床效果且延长疾病进展时间,患者肝癌分期愈早获益越好。索拉菲尼的不良反应有充血性心衰、出血、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肠穿孔、脓毒血症或猝死等,但发生率很低。

5.2 免疫治疗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HC的发生发展及远处转移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针对免疫治疗在PHC方面效果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包括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非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及过继免疫治疗等。CIK细胞是由细胞因子诱导的具有免疫活性的杀伤细胞,其抗瘤谱广泛、对多重耐药性肿瘤细胞敏感性高、毒副作用少,研究表明PHC患者接受CIK细胞续灌输入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8+/CD4+及DC1/DC2比值均降低,外周血CD8+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复发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认为CIK细胞能提高PHC患者免疫功能,对降低肝癌复发率具有一定效果[20]。利用白介素、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进行非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也逐渐获得重视,文献[21]研究采用白介素-2(IL-2)联合RFA+TACE治疗直径≥5 cm的原发性肝癌,与单纯RFA+TACE治疗相比较,联合治疗组疾病进展时间明显延长,认为低剂量的IL-2有可能进一步提高RFA+TACE直径≥5 cm的PHC患者临床疗效。

5.3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医学技术在治疗PHC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前景,能在治疗PHC的同时不损伤正常组织。研究认为基因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肝癌的发生,而繁杂的基因及表观遗传改变使得在发现与肿瘤相关的候选基因时面临很大困难,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与肝癌相关的基因如p53、p16、转甲状腺基因、N-ra8、C-my、CSF-1及IGF-ⅡR等得到发现和研究,其他的一些表达IL-24、IL-21、Rae-1、TRAIL的基因及AChE基因等也逐渐受到重视,基因靶向治疗成为近年来PHC治疗研究的新方向,且具有巨大发展前景[22]。

6 中医药治疗

祖国传统医学将肝癌归为“肝积”“癥积”“黄疸”等范畴,是由于七情内伤、饮食劳倦或邪毒内侵导致脏腑气血亏虚,使气滞、湿热、痰毒、血淤等互结于肝脏所引起[23]。中医药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等作用特点,使其在PHC的治疗上获得很多研究,并取得一些效果[24]。有研究将晚期PHC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中医辨证联合TACE治疗和单纯TACE治疗,结果联合治疗有效率为30.0%,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的12.5%,且不良反應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经治疗后免疫功能、EORTCQLQ-C30评分及KPS评分均明显较优,认为中医辨证联合治疗能提高PHC近期疗效及免疫功能[25]。丘奕文等[26]探讨了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医药对中晚期PHC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发现中西医结合对垒远期疗效最好,能提高中晚期PHC患者中位生存期及远期生存率,Ⅱb、Ⅲa或Ⅲb期的患者均能从中获益,表明中医药治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endprint

综上所述,PHC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关于其治疗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使得其在治疗上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外科手术仍是目前PHC治疗的主要方法,结合局部治疗、放化疗、生物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综合疗法能提高PHC的总体治疗效果,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获得一些成果。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更有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手段将得到临床应用,也将使PHC患者更能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等.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6,25(1):1-8.

[2]叶胜龙.关注原发性肝癌多学科治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4,6(5):1-3.

[3] Nishida S,Levi D M,Tzakis A G.Liver natural killer cell inoculum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urr Opin Organ Transplant,2013,18(6):690-694.

[4]陈存珍,樊晨.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6,19(2):155-157.

[5]钟铁林,林健泉,何谦,等.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5,23(4):253-255.

[6]李祯,刘昭明,许丙辉,等.术前肝血管3D重建联合术中区域血流阻断及持续性亚甲蓝染色辅助行精准肝切除术的临床效果[J].广西医学,2016,38(12):1691-1695.

[7]徐畅,罗祥基,吴孟超,等.腹腔镜肝切除与开腹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性及疗效的Meta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16,37(5):439-448.

[8]陈达伟,樊军卫,刘双海.联合米兰标准及微血管侵犯预测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2):1-3.

[9]孙超,罗清波,卢修贤,等.符合米兰标准和杭州标准的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回顾性分析[J/OL].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5,9(2):58-62.

[10]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ASL-EORT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Eur J Cancer,2012,48(5):599-641.

[11]胥栋,袁伟东.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18(2):195-196.

[12]冯超,赵剑波,陈勇,等.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化疗灌注术比较[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8):679-682.

[13]颜綦先,肖潇,崔红莉,等.生物微球联合碘油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18(3):245-248.

[14] Nanashima A,Tobinaga S,Masuda J,et al.Selecting treatment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hepatic resection and local ablation therapy[J].J Surg Oncol,2010,101(6):481-485.

[15]付林,李林.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及远期预后回顾性分析[J].河北医学,2016,22(1):119-122.

[16]李蕊利,万娟.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20):2970-2972.

[17]芦东徽,钱立庭,费振乐,等.41例巨大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临床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6(3):345-347.

[18]刘琳,郑英慧,韩力,等.含奥沙利铂系统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荟萃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5,20(9):769-779.

[19]王程,王宁菊.索拉菲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5,37(12):1139-1140.

[20]宋娟,钱程.CIN细胞免疫治疗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及对免疫活性细胞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37(23):2386-2390.

[21]丁晓燕,陈京龙,孙巍,等.低剂量白介素-2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序贯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在≥5 cm的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4,12(3):23-29.

[22]倪洪波.肝癌治疗的新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21(9):1148-1150.

[23]刘嘉辉,韦志辉,吕东勇,等.基于数据挖掘的名老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用药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1(1):58-61.

[24]曹小靖,孙长岗,李有杰,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J].中華中医药学刊,2016,34(1):69-72.

[25]爨国庆.中医辩证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6,31(6):777-779.

[26]丘奕文,林丽珠,黄学武,等.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医药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生存期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5):699-705.

(收稿日期:2017-05-22)endprint

猜你喜欢

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治疗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三维适形半野轮照放疗技术治疗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消癌平片联合TACE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生命质量的临床观察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贝伐单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36例晚期原发性肝癌生存预后的影响分析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