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环保意识现状及解决对策研究
2018-02-07李瑞梅红朱珺
李瑞 梅红 朱珺
【摘要】近年来,我国仍存在着推进城镇化进程与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之间的矛盾。人们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更加关注居住地生态环境的优劣。秦巴山区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该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是以汉源镇作为研究对象,它位于秦巴山区的贫困地带,地处“南水北调工程”起点汉江的源头。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因素,在生态补偿政策推进的背景下,研究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与意愿情况对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秦巴山区 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 汉江
一、汉源镇生态环境状况
(一)汉源镇基本情况
陕西省宁强县汉源镇,因地处汉江源头而得名,位于东经105°20′10″-106°35′18″、北纬32°37′06″-33°12′42″。汉源镇地处陕西的西南部,北邻秦岭、南邻四川、西邻甘肃、南靠巴山,是陕甘川三省的交界处,成为联系三省的交通要道。
汉源镇全镇管辖20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户数14043户,总人口42770余人,其中城镇户口7177户,17134人;农村户口6858户,24693人。
(二)资源情况
汉源镇地处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源头,属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降水量大,使得汉江拥有较大的水流量,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理论水能蕴藏量为45.44萬千瓦,可开发量为22.95万千瓦。在水能开发上,当地先后建成东方红、关峡等51座水电站。汉源镇不仅水资源丰富,而且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有300余种珍稀植物,200余种珍奇动物被列入国家保护范围。
汉源镇全镇总面积226平方千米,森林面积1283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耕地面积18934亩,其中水田面积8518亩,旱地面积111821亩。农业户6549户,农民人均耕地面积1823亩,园地1017.17公顷,林地256330.25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253.90公顷,水域面积3892.95公顷。宁强县境内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产有8类31种,共200多个矿点,26处矿产地总蕴藏量高达3.09亿吨,盛产锰、铝、铅等矿。
汉源镇所属的宁强县是陕西最早的飞播造林县之一,飞播成林加快和促进了全县荒山造林绿化步伐,有效地扩大了森林面积,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有效地提升。目前已经较为完善的飞播林区工作站是“宁强县五丁关飞播林区工作站”和“红石梁林场飞播林区工作站”。另外,宁强县还拥有陕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区的动植物、栖息地、以及自然景观等进行了全面保护。
(三)经济及交通情况
汉源镇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发展以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生猪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种植业为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稻谷等农作物;中药材有天麻、西洋参、杜仲等稀有药材;茶产业有“宁强雀舌”、“金牛早”、“绿笋针茗”等历史名茶;食用菌主要以木耳和香菇为主。随着工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汉源镇及周边城镇共建立了40个不同等级的农业园区对核桃、食用菌、药材等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同时大力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园区,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以促进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该镇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招商引资,先后成立一系列与矿产、生物加工、水能开发相关的产业,使当地产业向更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以最终实现“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汉源镇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G108国道改造”、“阳安铁路扩能”、“宁青公路改建”等项目的实施,使汉源镇境内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另外,即将开通的西成高铁在宁强县境内建成宁强南站,汉源镇的交通状况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汉源镇居民生态意识状况及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一)居民生态意识状况
本次实地调研,我们从森林资源、动物资源和河流等角度出发,了解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据统计,受访居民的年龄范围为18~64岁,居住年限均值为30年。通过调查了解到,居住时间较长使得居民归属感较强,即使有一半以上的居民非常不满意居住地的生态环境,但大多数人仍然不愿意离开该地区。通过对居民总体按年龄分段和文化程度分层统计得到以下结论:22~35岁居民对政府环境保护政策的了解较多;同时,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对政策的熟知度以及实施细则更为熟悉。因此,文化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着居民对政府环保政策的理解及落实。
文化教育程度因素除了影响到居民对于实施环保政策的接受程度以外,还影响到居民对“环境保护责任意识”的理解。据调查可知,绝大部分居民对这一问题有着较为正确的理解,并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将其视为己任。因此,适当的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有利于环保政策的实施和落实。
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也是影响当地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实地调研,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地居民愿意参与生态保护意愿的比例高达86%,而在无生态补偿的条件下仍旧愿意参与生态保护的居民比例则为60%,下降了16个百分点。因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愿,号召更多的人加入环境保护的队伍当中来。
(二)环境与经济间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相互矛盾的,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关系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影响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居民能够明确地看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问题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当地居民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问题上有着正确的认识,这为环保政策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对环境保护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着有力的支持。
三、汉源镇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分析
(一)汉源镇生态环境问题
汉源镇属于“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区上游,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图2所示。endprint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高达41%的居民认为水污染问题最为突出,21%的居民认为水土流失问题显著,18%的居民认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森林与湿地资源破坏严重,而16%的居民认为洪水等自然灾害最为严重。
(二)生态环境问题来源
造成汉源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彼此之间也有着内在联系的。由于汉源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县城环山,农业生产开垦坡地较多,坡度大,在季风性气候的影响下,当地降水量大且集中,坡耕地受雨水的冲刷强烈,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最后,工农业生产对森林、湿地的破坏加深,洪水等自然灾害进一步破坏了汉源镇的生态环境。因此,在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问题上需要多下功夫。另外,生活垃圾污染、农业污染、工业企业排污污染、生态系统脆弱等原因也不容忽视。
在生活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汉源镇居民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居民生活垃圾日益增多,污染情况严重,加重了环境承载力的负担,生态环境退化较为严重。在生活中,很少有居民能主动阻止他人乱扔垃圾的行为。因此,居民是否具有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对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方面,汉源镇长久以来是以发展家庭生产为主的农业经济为主导。由于农业用地开垦量不断加大,使得森林、湿地资源被破坏,植被覆盖率进一步降低,从而加重了水土流失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使用农药、化肥等,导致该地区生态系统修复能力不断下降,对土地资源及水资源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农业污染问题形势严峻。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乡镇工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部分企业受利益的驱使,排污设施不到位,大量产生三废排放,破坏了水资源和土壤的肥力,同时也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由此可见,生态环境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难题,人类生活中的任何不规范行为都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处理好生態环境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四、汉源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议
生态环境具有非替代性,用之未觉,失之难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为北方调水区输送一江清水,责任重大,时间紧迫。
(一)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建设生态文明
1.政府部门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开创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局面,当地政府部门应分别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快政策体系的建立。
(1)环境监测。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汉源镇生态环境的监测力度,尤其是对垃圾处理、废水排放达标情况的监测。另一方面,应大力建设汉源镇环保设施,如: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场以及其他公共卫生设施。安排专业环保人员参与环保工作,定期对水体和土壤进行检测。同时,建立监督检查制度,除了政府部门、相关单位的相互监督,也应提倡居民监督企业、居民互相监督,以便实时监控环境保护情况。
(2)资源利用及配置。政府应大力倡导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崇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科技进步、创新的管理理念及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由于资源具有有限性的特点,循环利用资源,可降低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因此,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不仅可以避免资源低效使用造成的浪费状况,也能有力地推动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3)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宣传的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政府应重视媒体宣传及舆论监督作用,在宣传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对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公开惩处。在各级学校内积极开展环保活动,如:“环境保护周”、“环境宣传讲座”、“环保小卫士”等。学生环境保护知识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其家庭成员的环保意识,从整体上提升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责任意愿。
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使环保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法制化。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当地的企业、个人更有约束力,从而降低环保政策的实施难度。
2.企业协同配合,保护生态环境。
(1)生产方式。企业应当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发展新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利用清洁能源,投入研发新型技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沼气资源、推广太阳能利用等。
(2)污染物排放。企业应当完善排污机制及设施,对废水、废物等进行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以减轻当地水资源污染,提高水源区水质。
3.居民环保意识及行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是一场全民运动,政府、企业、居民都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尽最大努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1)环保意识。居民应当提升自己的环保意识,自觉学习、了解环保政策,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能够给家人、朋友科普环保知识。
(2)环保行为。居民应将垃圾集中归类堆放于指定位置,而不是随意抛洒,增加生活垃圾处理难度,并导致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严重。在农业生产中,严格控制农业用地的开垦,对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严格管控。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升生态保护的能力
生态保护政策如“退耕还林”和“公益林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汉源镇的植被覆盖率,从而提升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机制也有利于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并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起到促进作用。因此,生态补偿机制的大力推行,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愿和能力,对缓和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生态补偿机制设计具有明确的实施标准,当居民的环保行为达到一定标准后,政府会按时发放补偿金到专用账户。该政策既能督促居民环保行为的落实,又能监督政府是否按时足额发放补偿金,进一步增强了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决心与动力。
五、结论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都是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冲突也日趋激烈,解决环保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汉源镇是汉江的源头,当地生态环境质量不仅与本地居民息息相关,也关系着汉江下游乃至长江水环境的安全问题。通过这次深入调查,我们了解到该地区居民对于生态保护的意愿以及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认识程度,分析了当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对汉源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只有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携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全面治理环境污染,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才能使秦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常保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张文彬,李国平.生态补偿、心理因素与居民生态保护意愿和行为研究——以秦巴生态功能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7,39(05):881-892.
[2]陈绪敖.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精准扶贫互动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6,(06):184-190.
[3]贾学斌.陕南秦巴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12):17+19.
[4]郑兴平.大力实施生态建设 构建秦巴山区生态屏障[J].环境保护,2014,42(12):63-66.
[5]李仙娥,李倩.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特征和生态保护与减贫互动模式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04):408-411.
[6]刘晓清,张霞,王亚萍,成西娟.秦岭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365-7367+7496.
基金项目:西安财经学院2017年基层学术组织人才培养社会调查研究项目17xcdyyb035。
作者简介:李瑞(1982-),男,汉族,湖北十堰人,任职于西安财经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生态经济;梅红(1995-),女,汉族,陕西汉中人,就读于西安财经学院,研究方向:生态与经济发展;朱珺(1996-),女,汉族,陕西汉中人,就读于西安财经学院,研究方向:生态与经济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