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改革

2018-02-07邱香

教师·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问题分析

邱香

摘 要:全人教育宗旨是培养完整的人,是针对机械化教育、功利化教育而提出的。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对增强运动员综合素养、进一步发掘运动员人才、推动体育又好又快发展有积极作用。文章运用比较分析、文献梳理等方法,基于全人教育理念,对当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痼疾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性建议。当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存在管理体制与监督机制不完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法不明确、基础教育与后续教育中间缺少承接、文化教育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应从培养“全人”价值向度,推动“体教融合”监管体制运行,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有效性,不断完善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

关键词:全人教育理念;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价值向度;问题分析;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19

作者简介:邱 香(1971—),女,江苏宿迁人,南京体育学院体操系办公室主任,高级政工师,本科,研究方向: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

增强运动员综合素养、进一步发掘运动员人才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为了重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宗旨。21世纪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并推行了大量措施,以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出于响应国家号召的要求,各级政府开始着力完善和优化运动员培养模式,不断加强综合教育的体制、机制建立,极大地保障了其文化教育。但与此同时,相关教育体制机制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现行政策不够齐整、比较凌乱,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冗杂、不科学,训练和竞赛矛盾突出等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实际政策的落实,有些地方甚至存在梗阻现象。这类情况的屡屡发生,不仅制约着运动员训练的创造性、能动性,大大影响了经济水平的跳跃性发展,也不利于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因此,以什么理念、何种教育体系、怎样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运动员,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

一、全人教育理念及其内涵

20世纪70年代,受人本教育学说感染,美国学者隆·米勒提出“全人教育”理念。作为浪漫主义且反主流文化的代表,他从人本主义、整体论出发,基于超个人心理学、生态理论学和多元智能理论学,提出应将人的综合教育视作教育的终点,赋予培育人开阔视野、进入世界、寻求理解、探索知识的机会,这更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应该与学生构成一种较为平等、开放的关系,重视人生经验、道德素养、价值观等的传授,而不是完全地教授“基本技能”。此外,还应对主流文化进行批判、创新,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复制,否则,只能抹杀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能力。正因如此,隆·米勒的“全人教育”理念一经推出就引起学界轰动。而Joseph Chiltion Pearce等人认为,教育的目标应是发展人的自尊,引导培育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使其拥有健康的身体,能够基于生命尊重,并能以饱满的热情、创造力和生命力投身于社会中。20世纪90年代,针对全人教育理念,全球教育改革联盟提出十项原则,包括国家经济发展不能优先于个人、必须重视对个人潜能的发掘、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个体、要全面重视教育全过程、强调体验式学习而非过度的经验指导、教育目的应在于培养世界性公民等,体现出学术界对全人教育的憧憬和期盼。虽然它有效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且彰显了社会对教育的现实需求以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很强的先进性,但是该理论与西方主流文化相背离,因此遭受了主流文化的排挤和大众的不屑。全人教育理念注定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人教育理念贯彻提供了制度自信,而长久以来的以人为本思想、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更是与全人教育中的综合素质教育、教育优先于经济发展等观念不谋而合。因此,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开始逐步推行全人教育,学界对全人教育的研究也大大增强。学者刘宝存认为,全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即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发展的人,高校应树立宽以待人的态度,给学生以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知识灌输,不断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与技能,同步发展其智力、道德、审美素养等,实现躯体与心理、知识与能力教育的平衡。

二、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运行现状

尽管我国已经开始逐步运行素质教育体系,但是我国运动员教育体系依然不够健全,明显的“三级”培养体系影响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从宏观角度看,基于三级体系的现行训练体系和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在增强运动员综合能力、提高经济水平、建设体育强国上意义重大。但放到全人教育理念下看,就会发现诸多细节上的疏漏,甚至出现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些都影响着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养成,不利于其文化素养的提升,今天运动员普遍文化素养不高的标签依然没有被消除就是一个最好的印证。

1.管理体制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一方面,在地方“全运战略”和国家“奥运战略”背景下,我国构建了运动员初、中、高三级培养体系,该体系的首要特征是对运动员进行层层淘汰、層层优选,而选择和淘汰的标准,或者说依据,就是竞技能力和成绩,而运动员成绩却不在其中;另一方面,运动员培养始终游离于教育系统之外,体育部门成为实际培养的管理监督者。随着改革开放和体育发展,这种游离在外的模式弊端日益凸显,尽管“体教结合”在不断深化,但文化教育体系始终因为教育、体育部门之间的权责、管理机制未理顺运行得磕磕绊绊。就管理主体说,当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事宜基本交由体育部门负责,此外,也存在体育、教育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据2015年专项督导结果,我国有15个省的56所体校由体育部门直接管辖,相对于庞大标准的综合教育体系,近乎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这极大影响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科学性、标准性。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必须依赖于训练实体单位,体育总局按照国家政策进行宏观管理,制定教育原则、内容、要求,同时对教育现状定期监督;地方则服从体育总局的调配,实施具体落实办法;各级下属教学单位进行教学环节上的落实。而随着体育总局的改革,各个体育项目管理中心相继构建起来,相关文化教育开始基于项目管理中心开展。具体而言,就是在“二元目标”的指导下训练竞技、文化教育,但两个部门权责划分不清的尴尬局面依然存在,相互间又鲜有协调沟通,从而不利于学习、训练的平衡。endprint

2.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不够明确

对各类体校而言,它们是运动员文化教育落实的主战场,但受到整体环境和内部问题制约,这些体校或多或少存在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不够明确的问题,更有甚者,单纯地将文化教育视作竞技体育的附属品,设计的专业单一且课程较少,极大地影响了文化教育的效果。例如,一些技术院校为应对高校扩招造成的生源流失、规模萎缩,试图以师资班弥补损失,却极大地弱化了学训一体的运动员文化教育。这些所谓的师资班不能摆脱运动队思维,办学死板教条,缺乏灵活性,存在既无文化底蕴又无治学思维的痼疾。很多体校深受传统普通高等教育影响,其教学目标、宗旨、理念缺乏创新与个性,相对于综合类高校差异很大,而一些体校承担着输送运动员以及比赛上的任务,往往尤其注重运动员的竞技层面,在筛选队员时只看体育指标,在培养运动员时只有训练,从而阻碍了文化教育的落实。

3.基础教育与后续教育中间缺少承接

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不仅在于体制机制需要改善,还和基础教育与后续教育中间缺少承接有巨大的关系。很难想象,薄弱的基础教育如何承担起一个运动员综合能力的提高。现行运动员文化教育中的小学层级、中学层级、高等教育层级中,存在明显的鸿沟,直接影响了教育的衔接。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了各种优秀运动员教育的政策,包括面试进入高等教育、单独招生考试、设立体育硕士专业等,但运动员普遍性的文化素养偏低与基础教育关系很大,学历、学位的提升并不能弥补其在综合素养上巨大的不平衡。如在基础教育阶段,运动员在六七岁的年龄就脱离义务教育,进行所谓的封闭式训练,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的综合素养低下。很多运动员小学没学好、中学跟不上、大学学不会,“孤岛式”的训练将其与学习隔绝过久,且造成很多人有厌学心理,这在体操、跳水、足球等项目中尤为严重。在一些教育不完善的运动队,运动员文化教育往往在就近学校跟班学习,这又造成了学习和训练、比赛的冲突,要么九年义务教育无法有效完成,要么体育训练水平难以保证。

4.文化教育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运动员综合素养提升与科学文化教育体系的保障不无关联,高效规范的文化教育体系需要依存于完善的制度体系。在制度层面,我国不断推进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文化水平测试试点工作不断推出,与文化教育相关的法律依据也随之跟上。就2015 年底教育部专项督导结果而言,很多地方只是一味遵从、复制国家下发的文件,不做自己的消化,更没有针对本地区实际切实落实,导致教育、财政等部门权责分离,无法协同推进政策的落实与展开,因此,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难以得到保障。就技术保障而言,教育经费、师资力量、教学基础设施等环节还存在多种问题,如很多地方体校运动训练经费需要地方体育行政部分拨付,所得到的教育经费明显不足,学生自然无法享受到配套政策、优越训练环境和更高水平的教育。一些体校甚至会收取课本费、教育附加费、伙食补助等,对学生进行附加收费,这些都导致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难以形成保障。

三、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改革

1.建立“全人”培养价值向度

近年来,我国运动员群体中出现了“搓澡工”“清洁工”,而一些运动员成绩再难突破,这些都与文化教育缺失有莫大的关系。尽管“体教结合”的口号已经唱响大江南北,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出台多年,但“搓澡工”“清洁工”现象的存在,明显反映出当下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偏离。为了反思以往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全人”培养价值向度,在办学上应将文化教育定位為“为运动员服务”,依照运动员特质进行灵活化、针对化的教育,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调整学科结构,以最优化、最合理的方式为运动员综合素养的提升贡献力量。在培养目标上,以追求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在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应减轻对“金牌”的关注,将更多精力放到人的综合教育上,而不是“唯成绩论”“唯金牌论”。主管单位和教学单位应深度反思自身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把教学从固化的“唯成绩论”中解放出来,并与综合教育、人文教育相结合,使运动员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建构“体教融合”的监管体制

对全人教育而言,它整合了“以人为本”和“服务社会”的两种教育观念,既提倡个人价值,又重视社会价值。就教育模式而言,全人教育重视优势互补、资源共同调配,这就要求建立起与全人教育宗旨相适应的融合监督管理机制,即体育、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这种监管体制不仅是顺应运动员成长规律的需要,也是出于对社会体育资源利用的要求,能够有效化解政府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等问题。在该管理体制下,应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由教育、体育部分来组织,携手运动员组成共同领导管理的体制机制。当前,已经有很多地方进行了尝试,并且在运动员文化教育协调沟通、部门责任落实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如北京市建立的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对成员单位职责有非常明确的划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能对文化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同步指导和改正。

3.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全人教育给予了人人平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所谓的高质量教育就是基于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并对人的生活质量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后续教育与基础教育之所以存在脱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基础教育落实不到位,与全人教育背离。出于提升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目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例如,将义务教育纳入当地运动员教育管理序列,对九年义务制体育运动学校统一管理、规划、考核,从而增强体育、教育资源统筹融合等,进而切实提升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对那些业余体校来说,它们不必承担运动员文化教育任务,但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联合办队、办班等方式帮助运动员解决就近升学、入学的问题,为运动员文化学习提供良好的机会。

4.健全文化教育保障体系

全人教育并不是一纸空谈,而是一个实践课题。为了切实推进全人教育落实,不但应该树立全人教育理念,加强教育整体性,还应当追求更高质量和品质的教育,通过增加师资力量、健全文化教育保障体系、完善教育方法等谋求更高的更长远的突破。因此我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体育总局、高校以该指导意见为参考,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各项保障体系方面做具体规定。而在体校建设上,体育、教育两部门应明确权责界限,深化合作基础,在公办体育运动学校的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经费、文化课教师选派等方面做进一步明确,为全人教育创造优越条件。

参考文献:

[1]谭 敏,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9):48-51.

[2]文辅相.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2(1):27-30.

[3]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17-20.

[4]刘宝存.走出“半人时代”——关于大学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J].学术界,2006(1):55-62.

[5]李 江,蔡明明,苏新荣.构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11.

[6]邹国忠,陈韶武.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与保障体系构建优化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5-99.

[7]刘 青,刘 践,沙 英,等.四川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19-21.

[8]谢安邦,覃玉荣.和谐理念下的高校全人教育课程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08,6(4):28-32.

[9]刘 亚.基于“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4):323-327.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分析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浅谈短波同相水平天线幕的维护调整
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现状与改进分析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数据通信网络维护分析及网络安全问题探讨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