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博士宣讲团

2018-02-07杨天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讲师团宣讲团博士生

杨天

寒假期间,他们将赴浙江义乌、云南永平、福建福鼎等地边调研、边宣讲,在基层一线“看需求、悟变化、讲担当”

最近,复旦大学博士生田博毅更忙了。

作为复旦大学博士生“十九大精神”主题宣讲团的团长,繁重的学业之外,他还要和团员同学们一起琢磨一件事:怎样更好地向基层群众宣讲十九大精神。

成立于2002年的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是全国高校最早成立的学生理论宣讲团体之一。十几年来,这个讲师团组织复旦大学的研究生们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军营等宣讲党的理论,累计宣讲1700余场,听众超过63000人次。

在中宣部主办的2017年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评选中,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获得了“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有讲师,也有导师

2017年11月17日晚,复旦大学逸夫楼的圆桌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复旦大学博士生“十九大精神”主题宣讲团在这里进行集体备课。这已是十九大召开后短短一月时间内的第七次。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谈思嘉和董扣艳各自进行了十五分钟的试讲,他们试讲的主题分别是“贯彻学习新党章 提升党性修养”和“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谈思嘉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历次修改讲起,再讲到此次十九大新党章的诞生过程及主要的修改内容。为了让讲解变得生动,他特意穿插进了朱德入党的一波三折、张静泉父子如何保存党章的故事等,还设置了与听众互动的提问环节。

董扣艳则把试讲的重点放在了十九大精神的解读上。她从十九大的主题讲到主要成果,再延伸出党的十九大的主要精神和历史贡献。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徐志宏是复旦博士生讲师团专家指导组成员之一。听了试讲后,她从时间控制、现场观众调动等细节方面给予了技术指导:“整个试讲有点平,基本上是从文本到文本,这可能会影响听众的接受度。另外,PPT设置得不够流畅,后面还需再修改。”

田博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复旦博士生讲师团十九大精神主题宣讲团从2017年10月初开始组建,来自11个院系的33名讲师自愿报名参与了核心课程的建设。

讲师团围绕十九大精神主题宣讲设计了“举旗定向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兴党强国”“风清气正 担当使命”三大课程板块。整套课程“三步走”,先是全面讲,然后是以专题形式深化,最后是巩固效果。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哲学学院、法学院、新闻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专家教授组成了博士生讲师团专家指导组,参与集体备课并对每位讲师进行一对一的专业辅导。

从2017年11月中旬起,这个博士生组成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开始分阶段、有步骤地组织若干批次讲座课程。截至目前共开展宣讲104场,听众超过4500人次。

接地气的宣讲

2017年 11月17日晚,上海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副主任蒋兰兰特地赶来参加博讲团的备课。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党支部书记,她更了解基层党员和群众的需求。

“我希望博士生们的讲课能更接地气。最好在去基层讲之前作一些调研,了解群众最爱听最想听的是什么,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蒋兰兰说。

实际上,这也是宣讲团的博士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

他们的听众有学生、社区群众、军人、企业职工等。寒假期间,他们将赴浙江义乌、云南永平、福建福鼎等地边调研、边宣讲,在基层一线“看需求、悟变化、讲担当”。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需求,他们还将创新宣讲形式,开发视频课程和微党课,加强线上线下宣传引导。

针对社区居民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复旦大学公共政策和公共卫生等专业的研究生党员深入社区和居民家中调研,并结合问卷分析和医院访谈,开设了“解决‘看病贵问题路在何方——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发展”讲座,并给出“分层次就医”的建议。

博士生讲师团现任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郝红梅发现,针对不同的人,要准备不同的课程材料。高校学生倾向于听学术述评,高中生热衷于听故事集,小学生则需要以问答和奖励的方式来吸引注意力。这就要求讲师在宣讲过程中灵活运用授课方式和方法。

靜安区“乐龄讲坛”负责人在发给讲师团的邮件里写道:“复旦能够派出高学历的博士,与社区市民近距离接触沟通,这是我们的幸运,许多老人都是冲着这个而来。博士生到社区讲课是一种锻炼,我们非常支持,将高深的理论与平民化的语言结合好,是对他们的挑战,也希望这样的合作能使我们的博士生多一次跳出精深书本的机会,更真切地听到大众的声音。”

“自我成长”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团长汤潮告诉本刊记者,复旦大学博讲团目前在团的讲师人数是130名,来自不同的文理医工院系。每年,他们都会融入“新鲜血液”,凡是对理论学习有热情,有心得的博士或硕士生都可以报名参加。

“宣讲为理论学习提供了动力,为了讲清楚,首先要自己学明白、学透彻。宣讲也是一种使理论学习不断深入的有效机制。讲师宣讲过后要根据听众的反馈调整讲座内容,而每次调整就是一次再学习、再思考的过程,正是在学与讲的往复互动中,讲师的理论认识不断加深。”汤潮说。

起初,在面对宣讲现场听众们的尖锐提问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曼曾手足无措。但正是这种“刺激”不断激发了她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也让她明白了只有经得起群众检验的专业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接地气的学问。

董扣艳将自己在讲师团的经历形容为一次“自我成长”。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她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就是教书育人。“讲师团为我提供了在各种场合面对不同人群讲课的机会,让我不断学习与人打交道,也不断积累了教学经验。这是在书本里和课堂上都很难学到的。”

“我自己长期关注社会基层治理,听讲座的叔叔阿姨听得很认真,问得也很到位。他们虽然不能用理论看待社区治理和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但是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于社区生活的问题意识,对于我的研究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博讲团成员王鹏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16年来,复旦大学博讲团累计培养讲师700余名,从中涌现出不少优秀人才,有的成为清华、复旦、同济等高校的学术新秀,有的成为党政管理队伍的佼佼者。

复旦大学的明星教师沈冰清曾是博讲团的一员。在她看来,加入博讲团“对于研究生来说,可能是当时唯一站上讲台的机会,特别是对准备走学术路线的人,等于是提前适应了上讲台。博士生讲师团听众群体多样化,可能第一天是小朋友,第二天就是老爷爷、老奶奶,怎么去协调宣讲内容,都是很宝贵的工作经验。”

猜你喜欢

讲师团宣讲团博士生
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张力及其消解
学生“讲师团”参与高中英语试卷评讲的尝试
迎春佳作
中国博士生的苦与乐
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举行集体备课
教育部:成立防控近视专家宣讲团
坚持“三个严格”原则 建强、用活、管好青年讲师团队伍
为何导师成了压垮杨宝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云岩区向“‘五老’讲师团”宣讲员颁发聘书
普宁市青少年普法教育宣讲团走进山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