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新厦门人子女”幸福指数的调查与分析

2018-02-07张伟斌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幸福感子女生活

张伟斌

(厦门市海沧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一、引言

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以家庭化的形式流入城市,农民工子女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在改革前沿的厦门,这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新厦门人子女”。这些农民工子女从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在享受到城市优良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活和社会环境改变的挑战,作为衡量他们适应标准的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研究对象

选取厦门市海沧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共22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811份,回收率为85%。其中男生448人,女生363人,初一年级381人,初二年级430人。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和张兴贵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学生幸福指数量表》《青少年学生幸福指数量表》,包含自我满意和环境满意两个层次,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和环境满意等6个维度,采用likert7点量表计分,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研究我国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工具。

四、研究发现

1.“新厦门人子女”幸福指数总体状况

为了解被试对象的总体幸福指数,将各维度均分相加,并根据评分标准分为三个等级。如果总分少于21.80,则对现在的生活基本不满意,如果总分21.80至30.50之间,则对现在生活基本满意,如果总分在30.50以上则为相当满意,计算每一等级频率结果如表1。

表1 “新厦门人子女”幸福指数总体状况

从表1可知,对自己当前生活基本满意、相当满意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8.3%和38%,总数占86.4%,只有13.6%的学生对自己当前的生活不满意,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当前的生活感到满意。

2.“新厦门人子女”幸福指数具体维度数据分析

为了解被试对象具体维度的满意度水平,计算每一维度的均分后所得结果如表2。

表2 幸福指数具体维度均值及标准差

将表2中6个维度的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家庭满意(4.98±1.29)、学校满意(4.92±1.21)、环境满意(4.87±1.24)、友谊满意(4.78±1.20)、自由满意(4.57±1.27)、学业满意(3.97±1.25),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庭,其次为学校、环境、友谊、自由,且均分在4.5以上,学业满意度得分最低,不足4分,说明被试对象对当前生活最满意的是家庭,最不满意的是学业。

3.“新厦门人子女”幸福指数的性别差异

为了解“新厦门人子女”幸福指数的性别差异,以性别进行分组,对幸福指数总均分和各维度均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结果如表3。

表3 男女生幸福指数比较

从表3可知,男女生在幸福指数得分p>0.001,说明男生和女生的幸福指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并不能说男生比女生或者女生比男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更满意。

4.“新厦门人子女”幸福指数的年级差异

为了解不同年级“新厦门人子女”幸福指数的差异,对不同年级幸福指数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结果如表4。

表4 不同年级幸福指数比较

从表4可知,“新厦门人子女”的幸福指数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二年级的幸福指数明显高于初一年级。具体满意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为友谊、家庭、学校、自由等四个方面,并且均为初二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年级,说明初二年级的学生对友谊、家庭、学校比初一更满意,内心感受到的自由高于初一年级。

5.“新厦门人子女”幸福指数的影响因素

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心理与文化因素、其他因素等,本研究试图将这些因素对“新厦门人子女”的幸福指数的影响进行检验。首先进行共线性诊断,并未发现哪两个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之后将所选取的自变量带入模型,与因变量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5。

表5 影响“新厦门人子女”幸福指数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

从表5看出,模型调整后的R2系数为0.48,说明自变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48%)解释因变量的变化。此外,对“新厦门人子女”幸福指数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有“同学关系”“在学校学习是否开心”“学习成绩”“价值感”“居住环境”“课余生活”“对教师教学满意度”“成就感”“校园环境”等9个因素。由此可知,影响“新厦门人子女”幸福指数的因素主要有:

(1)教育因素:“对教师教学满意度”“学习成绩”“在校学习是否开心”等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因素对其幸福指数影响效果显著,回归系数分别为:-0.13、0.21和-0.13,p均<0.001,均达到显著水平;“对教师教学满意度”和“在校学习是否开心”采取反向计分,“学习成绩”为正向计分,说明对教师教学越满意,学习越开心并且自己的学习成绩越好,越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2)课余生活:“课余生活”对其幸福指数影响的回归系数为-0.11,p<0.001,达到显著水平;“课余生活”积分为反向计分,说明课余生活越丰富,过得越充实快乐,则对自己的生活越感到满意。

(3)同学关系:“同学关系”对其幸福指数影响的回归系数为-0.22,p<0.001,达到显著水平,且为反向计分,说明和同学关系越好,则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越满意。

(4)环境因素:“居住环境”和“校园环境”对幸福指数影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6(p<0.001)和-0.09(p<0.01),达到显著水平,采取反向计分,说明居住环境和校园环境越好,则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越满意。

(5)学生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对其幸福指数影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1和-0.16,p<0.001,采取反向计分,说明在学校体会到的成就感越多,越能体会到自我价值,越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此外,其他因素对幸福指数的回归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它们对“新厦门人子女”的幸福指数影响不显著。

五、调查结果对提升”新厦门人子女”幸福指数的启示

1.多元评价是提升外口学生幸福指数的主要策略

对外口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在校外,他们可能没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活动,学习是他们主要的任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得到教师、家长和同伴更多的支持和肯定,从而产生幸福感。但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言,校园里的每一分钟却是“最苦”的感受,因为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八种智力,只是表现程度不同。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教师和家长应该做的是,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也许这些孩子更纯朴、更有孝心、更会感恩;也许这些孩子的歌声更纯真、体育特长更突出。应该关注每一个生命,不用统一的“模子”来评判学生。当对学生多元评价时,让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得到显现,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付出得到尊重,让每一个学生的热情和智慧得到释放,就会大大提升学生幸福感。

2.科学的校园文化是提升外口学生幸福感的基石

学校的文化如同空气,看不见但却无处不在。科学的学校文化能产生一种无形而巨大的渗透性影响,学生在这个“文化磁场”的作用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种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久而久之就“自然天成”。幸福文化教育,并不是狭义上的以幸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而是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创造、生成丰富的幸福资源,并通过教育的途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长的快乐,进而引导学生学会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一种学校教育体系。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初二年级的幸福指数明显高于初一年级。说明经过一年幸福教育文化的熏陶感化,学生对这种文化产生了体验和感受,从而提升了幸福感。

3.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提升外口学生幸福感的有力保障

调查中发现,“校园环境”对幸福指数影响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环境对学生的幸福感提升有特殊的作用,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却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所以,学校的设计必须强化环境育人意识,使校园环境充满着文化色彩,“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应使用学校环境营造学校的个性和精神,使花草树木生机勃勃,在明媚的阳光下自由生长。漫步其中,让人每时每刻感受到一种幸福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悄然浸润着师生的心灵,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受,那么,校园的物质环境就会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教师,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力量。

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外口学生幸福感的重要保证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影响师生之间教育信息的相互传递,影响学校教育的整体效果。外口家长也许忙于生计,和孩子缺少必要的沟通,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教师只要懂得如何去与学生沟通,懂得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来满足教师的需要,引导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那么,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接受性。反之,在师生关系中,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无能、自卑,觉得被同学奚落、嗤笑,觉得自己不被信任,不被理解,无论平时多么喜欢的课程,也不会产生学习的热情,更不会对学校产生好感,幸福感更无从提起。

5.生本的课堂是提升外口学生幸福感的主渠道

学生在校园里,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关注学生的幸福,必须关注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幸福的重要历程。幸福课堂应该是自主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感受,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的时空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幸福课堂应该是趣味的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让课堂成为每一个人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样的课堂学生充满感官的愉悦、探究的乐趣、收获的喜悦和人际交往的享受。幸福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生活就是课堂,让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盈课堂,激活学生的灵感,实现教学做合一,使每个学生真正动脑、动手、动口,真正动起来;幸福课堂应该是和谐的课堂,学生自由表达和展示,师生关系是水和水之间的关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彼此沟通,彼此分享,形成师生双边共赢的幸福结局。

6.丰富可选择的课程是提升外口学生幸福感的载体

学校以升学率为首要目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牺牲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造就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围作业转”的学生。这不可能使学生感到幸福。人生是一种体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笔者所在学校以现有校本课程为基石,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幸福教育”课程的开发,已初步形成六类课程:健康生活奠基幸福课程;和谐身心提升幸福课程;文化探源体会幸福课程;开阔视野感悟幸福课程;关爱生命拥有幸福课程;艺体陶情分享幸福课程,让每个学生有自己喜爱的课程,上自己喜欢上的课。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阳光。不仅使学生增长了见识、丰厚了学养、拓宽了眼界,陶冶了性灵、变化了气质,更为重要的是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幸福基因。

[1]苗元江.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103-108.

[2]王丹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1.

[3]周钧毅,叶一舵.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47-51.

[4]尹华站,李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教育评论,2014(7):24-26.

[5]张兴贵,何立国,郑雪.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接受和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5):57-60.

(张伟斌,厦门市海沧中学校长,福建省“十三五”名校长培养人选)

猜你喜欢

幸福感子女生活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