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夷山闽越王城景区旅游开发与经营的思考

2018-02-07林敬志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武夷山古村落遗址

林敬志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管理服务中心,福建武夷山354300)

1 景区旅游资源状况

1999年,武夷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闽越王城景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闽越王城景区主要由城村、古汉城遗址和博物馆组成。

1.1 城村旅游资源状况

城村位于福建武夷山市,距武夷山风景名胜区24公里,紧邻闽越王城遗址,城村因王城而名。城村自然景观、村庄格局和文化遗存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古村镇的风貌。村庄坐北朝南,总面积48.8万平方米,三面绕水,四面围山,形成山水相融、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由36条街、72条巷、4门、4亭、2楼、9庙及庵堂构成,形成文化古迹众多的明清建筑风格。[1]

1.2 古汉城遗址资源现状

古汉城遗址坐落在丘陵山地上,城址呈长方形,总面积48万平方米。城的三面崇阳溪环绕,依山傍水。城墙沿山势夯土而建,现残高4-8米,东西城垣共保留3处豁口通道,为当年的城门,城外有护城壕。经发掘,城内分布着殿宇、楼阙、营房住宅、冶铁、制陶和墓葬等遗址。从出土的4万余件具有强烈汉代风格的文物来看,说明两千多年前福建就已具有较高的冶炼铸造和制陶等工艺水平。[2]

2 保护管理和开发经营机构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规面积为79平方公里,就包含闽越王城景区4.5平方公里。汉城遗址是第4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政府专门成立闽越王城博物馆,负责汉城遗址的考古、研究、保护、管理与宣传展示等工作。武夷山市政府为了保护这处文化旅游资源,将城村地区划归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统一管理,2000年7月31日设立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城村景区管理处”,负责对该景区旅游规划、开发、建设、保护和管理,同时负责沟通协调闽越王城博物馆和当地村镇工作。同时武夷山景区管委会成立“武夷山闽越王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负责该景区的经营管理。

3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为了做大做强闽越王城景区,景区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加大对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3.1 完善旅游交通线路

发展旅游,交通便利是最基本的要求,为提高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加快公路建设就成了发展旅游的首要任务。从马埠头进入城村原先是一条长约5公里的沙石路,路面狭窄又不平坦,两车交汇困难,这对发展旅游是极其不利的。为此武夷山景区管委会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将该路建成宽4.5米,全长约5公里的水泥路,提升了闽越王城景区旅游交通条件。

3.2 建设游客广场

由于遗址区可视性较差,为了增强游客的视觉效果,也为了提升景区的整体形象,闽越王城管理处对博物馆旁的房屋及土地进行征地拆迁,建设景区游客广场、汉代双檐阙楼、办公场所和停车场。

3.3 修缮和提升城村古村落

为了更好地展示该古村落,通过资源调查,规划了游览古村落的旅游线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旅游线路的立面进行改造和完善,路面恢复成古时的样式。城村的给排水系统已不完整,缺少水源。景区先疏浚和修复各主街原有沟渠,采取引崇阳溪溪水入村,恢复了村子的动态水系。

3.4 策划闽越王城戏台演出

为了留住游客,增强与旅客的互动性,也为了展示闽北地方文化特色,景区选择在城村入口处,征地建设闽越王城戏台,编排一场约1小时的演出节目,游客在此可以观赏到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同时免费赠送现做的豆腐脑,供游客品尝。

3.5 配套遗址区游览项目

遗址区面积有48万平方米,而遗址区只有局部一小部分考古发掘过。遗址区除了一些毛草,几乎没有什么树木,空旷荒凉,缺少景观。而文物、遗址都深埋地下,仅有几处可视窗供观赏,这对发展旅游是不利的。经闽越王城博物馆沟通协商后,由景区出钱,对需要建设的地点进行了考古挖掘后,陆续在遗址区制高点处建起瞭望台,在汉井旁盖起凉亭休息处,在王殿垅处租赁水田种植成片莲花,增强观赏性。

4 经营旅游景区

闽越王城景区经过规划建设,通过旅游策划、宣传推介和发展旅游,形成了完整的一日游旅游线路。首先游客从阙楼游客广场下车,就有解讲员在此介绍景区基本概况,随后进入闽越王城博物馆参观,参观完博物馆乘车前往遗址区参观,从遗址区返回后再乘车进入城村,观赏戏台演出和游古村落,利用三大祠堂发展农家特色餐饮,带动村民参与发展旅游事业。同时开发当地民俗纪念品、当地土特产,增加当地村民创收。闽越王城景区旅游打响了开头第一枪,带来文化民俗旅游热,景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气象。

5 景区发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好景不长,景区旅游就面临着各种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直接影响到整个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并导致景区经营管理失败。

5.1 景区规划滞后

由于闽越王城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没有得到及时批复,致使城村建设新生活区规划没有依据,无法进行选址、考古和征地工作。现实中有的村民旧房本就属危房;有的村民因子女长大,要成家要盖新房。现实的建房需求得不到解决,村民对只强调保护古村落的抵触情绪较大。在保护、发展和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之间产生矛盾,却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引起了部分村民特别是旅游线路沿街村民将旧房拆除,盖起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古村落原始风貌不复存在。逐渐失去古朴感和原生态的城村,也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失去古村落旅游项目,整个闽越王城景区旅游价值也大受影响,红红火火的闽越王城景区旅游也开始走下坡路。

5.2 法律法规滞后

缺少相应保护古村落的法律法规,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针对性不强,实际操作执行有难度。直到2008年7月1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才开始实施,该行政法规出台严重滞后,管理机构在这之前无法可依,不能依法及时有效地行使保护职权。仅有的村规民约缺乏强制力,约束力较弱,难以约束当地村民违建行为。

5.3 保护修缮经费问题

在古村落出现破败情况下,需要及时修缮,景区修缮资金又没有到位,仅依靠村民自身力量进行修缮是不现实的。景区却还在一味要求修旧如旧,这是不切实际的。修缮资金基本上是由武夷山景区管委会投入,但修缮资金需求量是巨大的,仅以景区之力难以满足,还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在使用修缮资金上,对于旅游基础设施和属于公共部分,由景区支付这部分修缮资金。对于村民私有的古建筑,可以通过补助的方式引导村民自行修缮或通过赎买、租赁等方式。

5.4 村民保护意识和参与度问题

村民们对自己身边的乡村文化熟视无睹,村民们更加向往和更愿接受城市文化,而忽视了自身村庄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传统文化习俗,村民们保护古村落意识不强,常出现为改善生活而拆旧建新现象。在旅游开发经营中,景区没有积极主动引导当地村民参与旅游活动中来,只有很少部分村民参与经营餐饮服务,大部分村民并没有尝到发展旅游带来的好处,只是看热闹,作个旁观者,村民参与度不高。

5.5 旅游项目开发问题

公司经营后期开发的一些项目眼光短浅,引进一些只追求眼前短期利益,却侵害游客利益的项目,如打着开发兴福寺宗教文化的幌子,引导游客烧高香、算卦、解签等,并巧立名目劝说游客捐助高额香油香火等钱财,侵害游客的利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猜你喜欢

武夷山古村落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辽上京遗址
培中古村落文化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