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视域下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

2018-02-07陈玲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西藏思政大学生

陈玲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拉萨 85003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这一重要论述提出了改进中加强思政课的重点和目标,为思政课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西藏高校要提升西藏大学生思政课接受效果,应以破解亲和力和针对性难题为着眼点,从接受的视角,针对西藏大学生思政课接受过程中,因传授主体、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介体和接受环体等要素所导致的接受效果不佳,探索解决制约西藏大学生思政课接受效果的难题。

2 影响西藏大学生思政课接受效果的主要因素

调查发现,接受过程中,因传授主体、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介体和接受环体等方面的制约,导致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上亲和力不足、针对性不强,西藏大学生思政课接受效果整体不佳,甚至部分西藏大学生存在不接收、不理解、不认同、不行为的“四不”现象。从接受的视角来看,目前影响西藏大学生思政课接受效果的主要因素有:

在传授主体方面,课堂教学话语过于理论化、文本化和说教化,艰涩难懂、陈旧呆板、空洞无味,与西藏大学生的民族语言、民族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差异;部分教师尤其汉族教师对西藏大学生思想及思维习惯了解不够,联系学生实际设计教学体系能力不足,理论联系实际予以说理解惑能力不强;部分教师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教学中针对性、批判性、思想性不强,泛泛而谈,没有太多的“营养”,学生的获得感不强。

在接受主体方面,部分西藏大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学习的内驱动力较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整体上西藏大学生学习起点参差不齐、基础理论知识普遍薄弱,汉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不足,影响他们有效地接收、理解教学内容;一些西藏大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认可或赞扬,且遇到挫折后易自暴自弃,进取心不足,有着“差不多”的心态,影响其对思政课的理解接受和认同。

接受介体方面,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仍沿袭我讲你听的满堂灌,不能根据西藏大学生实际,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不注重教学互动,不引导西藏大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包装”不够时尚,教学手段陈旧,一本教材外加一份PPT就“包打天下”,没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调动西藏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受环体方面,宗教氛围较为浓厚,尤其是一些分裂势力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各种思想渗透,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各种社会思潮通过网络大肆传播,使得部分西藏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存在错位,功利意识凸显,视思政课为无用的“副科”。

3 提升西藏大学生思政课接受效果的探索

提升西藏大学生思政课接受效果,应以解决传授主体、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介体和接受环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针对当前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

第一,传授主体方面,要切实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解决师资紧缺问题。西藏高校思政课师资严重不足,致使多数教师疲于教学,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深入西藏大学生了解西藏大学生、把握社会现实问题、掌握新技术新手段、精心设计教学、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等等,导致他们在“工艺”制作、“配方”选择、“包装”设计、“营养”搭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政治意识、育人意识,并根据时代发展和西藏大学生的变化,对他们进行更多有针对性的培训,让他们及时掌握新的理念、知识、方法、手段,解决他们的“本领恐慌”问题。最后是建立集学习、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教师团队。

一是建立教师集体学习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专业理论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增强适应西藏大学生认知水平与成长需要设计教学体系、建构富有思想与逻辑的教学理路、理论联系实际阐释理论与解疑释惑的能力。

二是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围绕教师全面把握教材内容体系、结构布局、逻辑脉络,吃透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围绕教师关注现实问题和最新知识,避免知识结构老化,保证教学做到常讲常新。

三是建立教学研究互助小组。围绕教学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深入研究民族地区“95后”西藏大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接受心理,深入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及各种社会思潮、网络舆论对西藏大学生的影响等。

第二,接受介体方面,建立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体系。

一是顺应教学方法综合化、现代化、多样化、隐性化的发展趋势,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联动的教学方法体系。线下教学以微课教学为主,补齐西藏大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较弱、学习起点参差不齐的短板;线下教学以专题教学和实践相结合,促进西藏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结合西藏的历史人文故事、传统文化习俗、现实生活事例,以针对性趣味性强的史实、故事、事实阐释理论。

二是构建通俗化、生活化、故事化的教学话语体系。围绕“95后”西藏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接受心理和话语特点,将教材话语转化为通俗化、生活化、故事化的教学话语,把不感兴趣的内容变得亲切,把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把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把假大空的教学变得更“接地气”。拉近并增强师生间的感情,让他们愿意从内心深处亲近并接受老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

第三,接受环体方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三者的同向同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首先必须做到的是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转变人们的固有观念,让家庭、社会真正意识到西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需要学校教育,但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同,是不可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

二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网络、手机等手段,从技术层面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信息交流,打破横亘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不联系、不互动、不合作的“墙”,推动三方同心同向同行,进而为西藏大学生接受思政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交流,共同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思想世界、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重视并针对其出现的精神空虚、思想困惑、前途迷茫等问题,给予精神关怀与鼓励支持,引导其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促进其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西藏思政大学生
都是西藏的“错”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神奇瑰丽的西藏
大学生之歌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