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办职业院校思政课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2018-02-07翟玉芝
翟玉芝
(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学院,乌鲁木齐 830017)
1 引言
思政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职业院校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思想道德、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激发学生对未来职场的规划和思考,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职业精神的主要内容及思政课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2.1 职业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
①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所提倡的职业理想,主要是针对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员,主张从社会的影响和利益出发,放宽眼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种理想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灵魂,是国家富强的基础。②职业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是每个学生将来从业的前提,它不仅能够揭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客观状态和树立的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职业的主观态度。院校要积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提高他们从业意识的先进性和积极性,以便更好地达到企业的职业标准[1]。③职业作风。这是从业者在工作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受职业习惯的影响,学生应该具备优良的职业品质,在社会主义的引导下,形成廉洁、高效的职业作风。
2.2 思政课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思政课具有明显的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征,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通过思政教育能形成一定的社会群体观念和政治观点,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配下,这既是一项重大的任务,也是一个难题。国内的思政课普遍存在疲软的状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工作难甚至失业的情况。
思政课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包括言、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良好习惯,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的职业精神的基础。②使学生的性格转换为外向,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与工作方式。对于职业学院的学生来说,职业的技能掌握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对技能的应用没有一个充分的理解,也无法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适应下来。加强思政教育,可以让学生从容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生出创新思维。③改变学生的气质与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背景下,学生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通过政治思想教育的影响,可以让学生形成独立的性格和气质,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还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困难有战胜它的勇气和信心。④交际习惯的养成。任何职业都不是独立的,他们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而从事这些职业的专业人才就要互相交流沟通。思想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竞争、合作、宽容、协调等观念的培养[2],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形成思考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3 民办职业院校思政课的开设现状与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民办职业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显得力不从心。
3.1 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状态的培养
和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过多地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思政课程的开设,致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严重的缺陷。
3.2 思政教育资源与设备的投入失衡
由于现在很多高校中都设置了不同级别不同科目的竞赛,再加上教师教育学生技能证书产生的利益,使得学生更加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学校在思政研究项目的投入上远远达不到政府要求。
3.3 思政理论课与实践的脱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课堂中教师常常忽略了将道德素质、职业精神与能力培养渗透到实践教学中,使得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随意性强,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形成一个畸形的尴尬局面。
3.4 评估体系不完善
在人才培养教育的评估体系中,对于学院的整体规划、专业开设、师资队伍的建立和校园文化理念建设的考核标准并不明确,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考评并不清晰。
4 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对策
中国关于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内容制定非常丰富,除了第一部分所讲的三个核心外,还有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和职业信誉。在经济全球化引起的社会体制改革中,高校应立足于对学生思想上的培养,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满足国家人才战略的总目标,体现高职教育的内涵。
4.1 坚持一个核心目标
高校应把与时俱进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教育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创新意识上,高校与教师要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向学生倡导与时俱进的实质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只有开拓创新意识,才能让学生坚定自我,拥有竞争意识,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
4.2 坚持两条主要道路
一是指走职业技能的培训道路。当代民办职业院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应当与国家制定的整体目标相适应。从国际来看,中国正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不管是科技方面,还是社会文明、经济水平方面,都与其他国家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因此国家要求企业从中国进口转向中国创造、中国出口。企业要想切实做到优质产品的产出,就需要创新人才的不断加入。高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专业技术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精、全、准、专的技术水平。二是指走职业精神的培养道路。职业精神是技能水平的最佳体现,政府与高校要立足改变学生低素质、低文化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面对职业产生的迷茫情绪。教师要将现代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建设,让学生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出一代勇于表现、敢于吃苦、在困境下突破局限思维的新型人才,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现自我,实现自己的抱负[3]。
4.3 坚持三个实践内涵
辩证唯物主义提出,高校必须十分重视推进职业精神向职业实践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改造学生的目的。三个实践包括敬业、立业、勤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立业”,为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各行各业都要将其作为根本任务。高扬社会主义现代化旗帜,纵览全局,使教育机制更加完善,让学生更加关心国家的前途并与自身发展联系起来,全面推进学生的实践经验积累。
5 结语
职业院校作为民办教育的组织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充分拓宽课题的研究领域,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思想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