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再思考

2018-02-07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转型单位改革

■ 陈 汉

(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兰州 730000)

最近到一些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调研,发现大家对地勘行业特别是地勘单位的改革走向和发展前景普遍存在一些担忧和疑虑:一是对地质找矿工作空间缩小的担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许多设立在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矿业权甚至基础性地质工作都要依法退出,有些重要的成矿区带或有前景的找矿靶区与保护区重叠,导致老的矿业权要退出,新的矿业权无法设立,从而使地质找矿工作的空间明显缩小。二是对地质找矿投入减少的担忧。自2012年以来,地勘投入特别是社会资本的找矿投入有较大幅度下降,目前仍然没有明显回暖的迹象,地勘单位吸引社会资本开展地质找矿的难度明显加大。三是对地勘单位改革走向的担忧。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在逐步加快,而且改革模式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地勘单位改革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对如何改革、改革后的效果如何比较迷茫和担忧。

归结起来,这些担忧和疑虑,既事关地勘体制改革,也关乎地质事业发展,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好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简称“两个转型”)的问题。体制转型是基础和保障,发展转型是目标和路径。要以体制转型带动发展转型,因为体制不顺带来的束缚和制约是全面而具有根本性的。体制转型做不好,发展转型就难以实现。发展转型做不好,地勘单位和地质事业就难以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两个转型势在必然,没有选择,只有做好。

1 关于体制转型

地勘单位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推进了三十多年。但就全国而言,改革尚不到位、不平衡或不彻底,总体上没有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绝大多数地勘单位目前仍然保留事业体制,事企不分,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触及到体制的实质性改革。改革之初,主要进行了地质队伍的专业化改组,调整地质工作部署,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试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当时提的是“三化”,即“逐步实现部分地质工作成果商品化、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或经营管理企业化、部分地质队伍的社会化”(1987年地质矿产部《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总体构想纲要》)。现在回头看,当时提出这样的改革目标很大程度上是为解决地勘经费不足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革地勘队伍体制。进入90年代,随着国家投资体制的改革,财政对地质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地勘单位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地勘单位走上了艰辛创业之路,面向社会,开拓市场。随后又提出公益性队伍与经营性队伍分离、“中央野战军”与“地方部队”分离的改革要求和体制模式。按照中央的要求,从1999年开始,重新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和矿产勘查任务的“中央野战军”;原地质矿产部和各工业部门所属部分地质勘查队伍,按省域实行属地化管理的改革(国办发〔1999〕37号),并要求地方政府组建精干的承担本行政区域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地勘队伍,其余地勘单位逐步改革为企业;国家经贸委国家局所属地勘单位划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国办发〔2001〕2号)。这些改革主要目的是解决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中央地勘队伍与地方地勘队伍分开管理和政企不分、事企不分、队伍庞大、经费不足等问题,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但从目前全国的改革进展看,中央一级组建了公益性队伍中国地质调查局,地方管理的地勘单位改革进展不平衡、没有完全到位,特别是还没有全面实现事企分开的改革目标。有些省(区、市)新组建了独立建制的厅级地勘事业单位,按一类事业单位管理,不再经营或管理地勘企业,主要承担财政投资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不再面向市场承担商业性地质工作任务,并在原地勘单位和所办企业基础上组建了地勘企业集团,由国资委统一管理,基本实现了事企分开运行;有些省(区、市)则基本保留原地勘队伍建制,内部分一类、二类两种事业单位管理,但所办企业还没有脱钩,“事企混合”运行,既承担财政投资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项目,又承担社会投资的商业性地质工作任务。

地勘单位的改革走到今天,最大而真正的转变是:地质工作实现了从高度的指令性计划安排向计划与市场并行的转变,管理体制实现了从国有地勘单位全部由中央的条条管理到中央与地方分别管理转变,经费来源实现了从完全财政供养向差额拨款、市场增收并行转变。这期间,由于自身不适应、市场不发育等原因导致了20世纪后期生存发展的举步维艰。发展到现在,逐步走出了一条“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的模式,地勘单位经济实力有所壮大、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职工队伍保持稳定。但随着2011年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下发,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对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地勘单位的改革势在必行、没有退路,必须加快。如何继续推进改革,笔者认为重点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1 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

当前对地勘单位改革的认识并不统一,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地勘单位能不能走企业化路子上。站位不高、等待观望、担忧惧怕、求稳怕乱,希望维持现状者有之;认清形势、主张改革、瞅准目标、强力推进,希望加快改革者也不少。对此必须要有清醒正确的认识。首先,中央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是明确的。2011年3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总要求。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作出了《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后的事业单位要突出公益性,并将事业单位划分为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面向政府提供支持保障两大类,即社会服务和政府服务。学习领会中央对事业单位改革的一系列要求,发现有一条重要原则是中央始终坚持的,这就是“政事分开、事企分开”。中央的要求为地勘单位改革指明了方向、定下了总基调,必须贯彻落实好,这是大局问题。第二,改革是地勘单位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地勘单位自身发展看,随着市场参与度提高、经济总量扩大,再延续“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在选人用人、收入分配、内部运行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就会越发突出,内部活力难以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自然难以提升,势必影响地勘单位的长远发展。第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中央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制转型的过程,地勘单位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必须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体制机制。地勘单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体制现实显然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违背、不合拍。总之,改革是中央的要求、体制的必然、发展的需要,早改比晚改好,必须抱有决心和信心,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

1.2 切实制定好改革方案

改革事关地勘单位长远发展、关乎地质职工切身利益,自然也关系到地质事业兴衰。只有领会中央精神、紧密结合实际、把握正确方向,制定出一个既符合中央要求和省情实际,又有利于地勘事业发展和职工队伍稳定的改革方案,改革才能协调稳步推进、全面实现改革目标。从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战略储备和经济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等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出发,制定改革方案应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第一,必须坚持事企分开的原则。所办企业要与地勘单位完全脱钩,由企业独立自主开展市场经营活动。地勘单位完全按事业单位管理,主要从事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不再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经营活动。第二,要建强公益性地勘队伍。中国地质调查局要在现有基础上,根据自然资源管理改革需要和队伍实际,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完善机制。调整结构是指要根据自然资源调查工作的新需求,组建一些新的地质调查队伍或对现有队伍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布局是指要根据我国地域辽阔的特点,在西北、西南等区域面积比较大的地区,适当增加地调队伍数量、扩大队伍规模;完善机制是指要科学界定与省级公益性地勘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避免地质工作的重复开展。各省(区、市)要结合地勘队伍实际,组建起一支事业性质、规模适度、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由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归口管理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组建方式可以根据各地实际作出不同选择。目前有多个地勘局的省区,可以在现有地勘单位体制框架的基础上整合重组,把几个地勘局合并重组为一个局;目前只有一个地勘局的省区,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组建优化。组建公益性队伍时所办企业要与地勘单位脱钩,人员编制可以根据地质工作需要适度压缩、重新核定,以此作为公益性、基础性地勘事业单位。第三,要组建好地矿企业集团。可以将地勘单位分离出来的企业整合重组,组建地矿企业集团,其下可以设立从事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地质工程、多种经营等市场业务的子公司,自主开展市场经营活动。从目前的改革情况看,各地组建公益性队伍和企业集团的方式有所不同,有些省区是把原有地勘单位以局为单元整体改制为企业集团,并在原有地勘单位之外重新组建一支公益性地勘队伍;有些省区则是在事业单位分类中继续将原有地勘单位定位为事业性质,重新核定事业编制,所办企业将逐步脱钩。从有利于地质工作的连续性、继承性和地勘队伍稳定性的角度,笔者比较赞成采取第二种方式。

1.3 落实好配套支持政策

地勘单位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等保障措施,这是改革能否稳步推进、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过程中要切实维护好地质职工的切身利益,解决好地质职工的合理诉求和后顾之忧。要借鉴成功经验,让地质职工在改革中当前利益不受损、长远利益有期待。一要给予职工进入事业单位或企业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不能搞强行分配和一刀切。二要制定提前退休政策,让年龄偏大的职工可以选择退休,这样既能满足职工诉求,也能解决压缩事业编制的难题。三是对进入企业的职工,可以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的原则,超过一定年龄的职工可以保留事业身份直至退休,完全变为企业身份的要解决好养老保险等缴费年限延续认定问题,解除职工后顾之忧。第二,确保公益性地勘单位事业经费足额到位。各级财政要保证地勘事业单位运行的基本经费和工作经费,使其能专心致志地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第三,给予地勘企业政策支持。由于历史原因和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地勘企业在脱离地勘单位后仍然会存在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需要“扶上马送一程”,要制定支持政策,使其发展得更快更稳,如增加资本金注入、配置优质经营性资产及找矿前景较好的矿业权等。第四,合理划分改革后地勘事业单位和地勘企业承担的其它职能。如地勘单位基地管理、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和学校幼儿园等事业、企业办社会方面的职能。第五,设定改革过渡期。为了使改革平稳有序推进,可以设定一定期限的改革过渡期,帮助地勘企业解决一些特殊困难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2 关于发展转型

总体上看,地质事业发展虽有起伏,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地质工作的服务保障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地勘行业也发生了许多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为今后地质工作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勘行业自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质工作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地质工作正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转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等重大形势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新的更高要求。地勘单位乃至整个地勘行业的发展转型势在必然。发展转型如何起步,如何探究地质工作未来的布局态势,从而科学确定转型的目标定位,是摆在地勘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但有一点是无需置疑的,那就是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即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来谋划发展转型。按照中央的判断和部署,我国发展已经进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新阶段。在此大背景下,一是矿产资源数量需求仍然是巨大而刚性的,地质工作需要继续为寻找接替资源做出新的努力;二是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矿产资源需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地质工作需要在寻找新兴产业所需矿产资源和清洁能源方面有新作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工作需要全面加强;三是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将不仅限于服务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而是要面向自然资源管理的全领域、全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的地质工作需要在深入研究地质科学理论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全面聚焦“保障矿产资源安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地勘单位的发展转型自然离不开新时代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由此笔者认为,今后地勘单位的发展转型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2.1 转变思想观念

实现发展转型,首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坚定发展信心,否则转型就会缺乏动力、寸步难行。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要使思想认识随着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而变化,打破传统思维、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大解放,进而走向了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地勘单位实现发展转型的目标并不容易,首先需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转型、以全新的思维去谋划转型,从而树立起改革转型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一要牢固树立需求导向的观念。政策导向、国家需要、市场需求是地质工作的风向标,要克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思想,从“我会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向“国家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转变。二要主动实现从传统地质工作思想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内容的大地质理念转变。地质学不仅仅是服务找矿、找水的科学,而且也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是非常宽泛的。因此,地质工作要从狭义、单纯地服务于资源利用向服务资源、国土、环境、生态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开发保护转变。许多领域可能是我们过去从未涉足或不熟悉的,现在就需要主动进入、有所作为。三要坚定发展转型的信心。地勘单位发展转型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当然信心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能凭空而论,而必须源于对形势和环境的正确判断,源于对自身能力的客观分析。这个信心,首先来自于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高度重视。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建国初期,毛主席有一句名言叫“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这个定位决定了国家对地质工作的支持是必然的、长期的。近些年,中央领导对地质工作十分重视,给予了关心,提出了要求。虽然全国地质勘查总投入明显减少,但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地质工作的投入仍然保持基本稳定和较高水平。这个信心也来自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巨大需求。党的十九大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工业化、城镇化在深入推进,农村脱贫在“攻坚拔寨”,地质工作在保障资源供给、支撑工程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民生改善方面的任务异常艰巨,需求依然巨大。这个信心还来自于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地勘行业具有克服困难的实践经历和优良传统,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经济实力、体制机制,还是专业结构、人才队伍,都有了巨大进步,为发展转型积蓄了力量、丰富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2.2 加快结构调整

我国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勘单位必须根据新的市场需求,不失时机地进行地质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为自身发展拓展空间。如何确定结构调整的目标定位,是结构调整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一是要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找准目标定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地质工作要积极参与生态环境调查与生态修复,积极探索和全面实施绿色勘查;要向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煤层气、浅层地温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勘查领域拓展,科学规划、加快调整勘查工作布局。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地质工作要加强国家紧缺和急需矿种勘查,全面推进锂、铌、钽、石墨等战略新兴产业所需矿产资源勘查。服务防震减灾,地质工作要发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综合防治方面的专业优势,继续加强地质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服务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精准对接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不断拓展工作空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技术信息支撑。服务国土综合整治,需要发挥规划编制、工程测绘、地籍调查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土壤污染防治、土地确权调查、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农田建设、土壤剥离、土地整治、土地复垦等工作。服务环境污染防治,需要我们在土壤质量调查、地下水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等方面有所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地质工作在打井找水、发展乡村地质旅游、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二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找准目标定位。结构调整不是要完全放弃老本行,而是在原有专业门类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地勘单位实际,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切不可舍本逐末、以短击长。三要顺应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新形势找准目标定位。地勘单位要面向自然资源的各个领域。譬如,过去的土地规划、城乡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似乎与地质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今后自然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需要编制国土空间利用规划,就离不开地质工作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总而言之,地质工作的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地勘单位必须顺应大势、找准定位、做出选择。结构调整是没有止境的,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经济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地质工作的结构调整还将继续下去。

2.3 坚持地质为本

地勘单位的结构调整不是要弱化、冲淡地质工作,而是要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使地质工作得到新的加强。地勘单位是地质工作的主体,地质工作是地勘单位的立局(院、队)之本、优势所在、发展之基,离开了地质工作,地勘单位就失去了优势、放弃了地位,真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在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对绝大多数地勘单位而言,还是要坚持地质为本不动摇。前车之鉴,后车之师。20世纪90年代,地质工作出现了财政投入不足、地质市场不发育、总体需求不足的矛盾,随之而来的是地质工作严重萎缩、地勘单位举步维艰。为了应对困难局面,中央和原地质矿产部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要求,地勘单位也按照改革要求进行了努力探索,有些地勘单位在改革中坚持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有些地勘单位则放弃地质主业,力图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但改革的实践证明,凡是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地勘单位就容易渡过难关、稳步前行;凡是放弃主业、另谋生路的地勘单位大多则困难重重、难以为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地勘单位在深化改革、推进转型的新形势下,只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继续坚持地质为本,才能克服新的矛盾和困难,从而实现发展的新跨越。发展转型不应成为彻底转行,而是在已有技术、人才优势基础上的新拓展,要让地质工作的旗帜在发展转型的征程上继续高高飘扬。实际上,坚持地质为本与结构调整并不矛盾,地质为本是扬长避短、主次分明、有所侧重,使得结构调整更加稳步健康推进。

2.4 不断改革创新

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地质工作和地勘单位必须顺应改革大势。唯有顺势而为、迎难而上、主动改革、积极创新,发展才有出路;唯有改革创新,才能有效解决矛盾、克服困难;唯有改革创新,才能使工作的推进健康持续、充满活力。改革创新是动力之源、活力之源,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不改革创新,就会僵化固化、停滞不前。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推动地勘单位的转型发展。地勘单位改革改什么?创新创什么?正确的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首先得找准存在的问题及症结所在,这样改革创新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重点是要在工作结构调整、地质科技进步、内部运行机制、绩效评价考核、地质成果奖励、收入分配制度、廉政风险防控等方面积极推进改革创新。要坚持改革的精神,加快建立和落实推进地质工作结构调整的制度体系和保障措施;要充分发挥地质科技的支撑作用,重视先进找矿理论、找矿技术的运用,注意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勘查设备;要适应市场要求,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适应新的形势,特别是要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的新要求,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完善地勘单位绩效评价和考核奖励体系,进一步调动地勘单位推动发展的积极性;要坚持成果质量、经济效益、技术创新相结合,改革完善地质成果奖励办法,使做出突出贡献的地质科技人员得到应有的奖励;要坚持效率与公平原则,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法有据、公平合理、科学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立足从制度上堵塞腐败漏洞。

2.5 培育提升能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单位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市场竞争能力。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关键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能力从广义上讲,包括人才队伍、经济实力、制度机制、资质等级、仪器装备、管理水平等,但最重要的要数人才队伍、管理水平,这两个方面是提升能力的基础,基础厚实,就可以带动其他能力的提升。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公平竞争等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条件;要紧密结合新时代地质工作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努力打造复合型人才团队;既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也要重视普通员工素质的提升。市场竞争也是管理水平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水平体现的是领导能力和单位的整体运行水平,特别是统筹协调能力、推动工作落实的能力和各类组织要素运行的效率。只有人才、资金、资质、制度、装备等组织要素,但没有好的组织协调,没有有效的落实,就会造成其他资源的浪费,到头来只会是事倍功半、前功尽弃。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随着资质管理改革的推进,地勘单位过去持有的许多资质会被逐步取消,如果说过去地勘单位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资质优势的话,今后则需要更多地依靠品牌优势。而品牌优势的打造是硬打硬的,来不得半点虚假,能力则是打造品牌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地勘单位必须把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从长计议,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大比拼中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转型单位改革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填单位 要推敲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改革之路
看错单位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协办单位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