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手空空”岂不更好?
2018-02-07彭元正
清明节回老家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镇上东头一家张姓的老父亲,病魔缠身10多年,终于在去年底也就是这位老人79岁的岁尾去世了。我为什么用一个“终于”这个不敬之辞呢—因为这位老人10多年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轮番侍候,其晚辈们的辛苦程度不说,还因吃药打针按摩之类的治疗费几乎花光了孩子们靠汗珠甩八瓣所换来的所有积蓄。
伤感的故事来了:老人安葬了,可家底空了,孩子们为了还借人家的钱,没办法把自家竹园的竹子全砍了运到市场换钱。就在其女儿见一根砍过的竹子边上有一颗刚露头的竹笋就顺手用铁锹去挖时,结果挖出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忙打开一看竟是50多个银元和9万多元人民币,盒子里还有老人写的当年积攒下来的几笔发黄了的账!
手捧着这一大堆钱,儿女们既是喜出望外,更是嚎啕大哭!他们万万想不到这位“可恨”的老人临死都不说有这一笔积蓄埋在自家的竹园里!是老人忘了吗?不是,“老头临终前的几天头脑还特别清醒,就连房梁上藏着的两幅字画都记得让我们拿下来去搞鉴定”。最后还是亲戚们分析出了“真谛”:老人家一辈子太会勤俭过日子了,不到最关键的时候,他是一毛不拔的。这回虽然能记得那两幅字画,那是因为他还没到要命的时候,但真到了要命的最最关键时刻,可叹老人又没有气力说出这笔财富的藏身地了!
这个“故事”由此带来笔者好几天的伤感,伤感出了这么一个话题:一个人是腰缠万贯好?还是两手空空好?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基本的生物学设定,那就是吃穿保证、生存繁衍,这也是写在基因上的本能。为此,就有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的人生真谛。而这个“存焉”的真谛也无非就是为了这几个好:吃饱比饿肚子好,生存比死亡好,健康比疾病好,长寿比短命好,美貌比丑陋好,聪明比愚昧好,生产比寄生好,奋斗比掠夺好,勤劳比懒惰好,节俭比挥霍好,富裕比贫穷好……尤其是金钱和财富,是人哪一个不希望自己富有、再富有?!
无疑在这个地球上,也不乏“视金钱如粪土”的人。有的人的人生很浪漫,觉得死亡像樱花凋零一样唯美;也有的人情愿舍弃万贯家财与富贵荣华,认为追求个人的解脱比什么都好。这样的“零星个体”,追求的是与这些底层价值观相反的价值观。但从人的自然选择的角度,这些个体都是进化树上的个别枝叶。而从代际传承的角度看,能够伴随基因传递而稳定传递下去的价值观,依然是摆脱贫穷的奋斗和追求富裕的满足。难怪孔子也感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总之,这种正反道理的“狡辩”,丝毫也遮不住“两手空空”比“腰缠万贯”要光辉熠熠的多!
别看这是一个发黄了的故事,但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有启迪。
张文瓘是唐朝名相,他在任并州参军时,深受长史李勣的器重。一次,李勣将要入朝,张文瓘和两位同僚前去饯行。酒后,李勣非常高兴,在临别时对跟随张文瓘而来的两位同僚说:“我要送你们两位每人一件礼物。”李勣命人拿出一把昂贵的佩刀送给其中一位同僚,接着又把一条珍贵的玉带送给另外一位同僚。两个人千恩万谢,高高兴兴走了。
张文瓘以为自己也会被赠送礼物,等了很久,发现李勣根本没打算送他礼物的意思。于是他尴尬的低声问李勣:“大人,为什么你送他们礼物而单单不送我礼物?难道我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李勣一愣,接着一脸正经地对张文瓘说:“你没有我要赠送的东西,两手空空岂不更好?”张文瓘更疑惑了:“大人对他们两位真大方,对我还真是小气。”李勣突然哈哈一笑说:“某同僚生性优柔,我赠他佩刀,希望他能变得果断;某同僚言行放诞,我赠他玉带,希望他能自我约束。而你没有什么干不好的,我还用赠你东西吗?”张文瓘这才恍然大悟:“不要了,不要了。能得到大人的‘两手空空’欣赏和认可,这不就是最好的礼物吗?”后来,张文瓘与李勣一同官升宰相。
看来,人生在世,有时似乎两手空空,其实未必一无所有;有时似乎腰缠万贯,其实未必高贵富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