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对外贸易建设外贸强省
2018-02-07兰健
□兰健
改革开放40年,前20年浙江外贸实现了从无到有,后20年浙江外贸实现了从小到大。新时期,外贸强省建设需要坚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全力发展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在5月9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大会上,省委车俊书记要求坚持“一带一路”统领,全面推进开放强省。对外贸易是对外开放的最主要、最直接、最基本内容,建设外贸强省是开放强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浙江外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改革开放40年,浙江一直在探索实践对外贸易发展,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前20年实现了从无到有,后20年实现了从小到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浙江着手改革传统外贸体制和开展对外贸易口岸省建设。1980年,首次开展远洋自营出口业务。上世纪80年代,浙江大力发展以出口创汇为主要任务的外向型经济。从1988年到1990年,根据“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原则,外贸行业实行了第一轮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浙江着力推行“大经贸”战略,在全国经贸系统率先进行外贸企业股份制试点工作。1996年,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县县有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的省份。同年,浙江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上市,成为全国外经贸系统第一个上市公司。1995年浙江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1997年出口额突破100亿美元,外贸实现了从无到有。
1998年,浙江积极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提出外贸“四个多元化”战略。在我国加入WTO后,明确了“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工作期间作出了“八八战略”重大部署。在“八八战略”指引下,2004年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大会,要求把区位优势、体制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对外开放优势、国际竞争优势和出口竞争优势。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拓市场、稳增长成为外贸工作的主基调,提出“能展尽展,全力促展”,大力拓展国外市场。2011年,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获批,贸易便利化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培育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在义乌先行先试。2014年11月,首趟“义新欧”班列开通。2015-2016年,中国(杭州)及中国(宁波)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先后获批成立。截至2017年底,拥有外贸经营权企业累计达到17万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7.1万家。2017年,浙江进出口总额达到3779亿美元,稳居全国第四位,其中出口额达到2868.9亿美元,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比重达到12.7%,相当于一个印度的出口规模,外贸实现了从小到大。
稳高优精尖特是发展更高水平外贸的方向
研究借鉴世界经济和贸易历史,贸易强国和地区大都具备“稳高优精尖特”六个标准。
“稳”是增长稳:“稳”字当先,贸易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仍然是基础。在形势良好时出口增速保持前列,在形势严峻时能够保持市场份额,能以稳增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回旋和腾挪的空间。“高”是高质量:外贸发展从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进出口结构合理,贸易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对外贸易对经济贡献保持强势影响。“优”是优进优出、优质优价: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强,出口贸易有效发挥比较优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与利益分配上占据重要地位,在某些环节具有主导地位。进口贸易有效填补国内中高端消费品、紧缺技术、重要设备和重要资源的需求。“精”是精准施策、精细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处于国际中上水平,具有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贸易政策富有竞争力,能为企业提供精细、高效的贸易政务服务。“尖”是尖端化:贸易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发展,拥有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出口主体,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出口商品,在新兴领域规则制定方面有较高话语权。“特”是特色化:出口产品和服务能够发挥地方资源禀赋优势和体现地方特色,尤其是经典文化特色。
浙江已是外贸大省,但从上述标准来看,还是“大而不强”:
从发展速度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浙江外贸发展速度波动幅度加大,平均增速大幅下滑。2011-2017年,浙江进出口额(按美元计算,下同)年均增长3.5%,其中出口额年均增长4.9%,进口额年均接近零增长。2016年出口额出现了1.8%的负增长,进口额在2012-2016年期间连续5年负增长。
从发展结构看,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规模偏小,仅占贸易总额的12.5%,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如美国为25%左右。与出口规模相比,进口规模偏小,仅约为出口规模的1/3。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偏弱,占贸易总额的1/1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美日欧占比接近一半。
从主体实力看,外贸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大企业数量不多。2017年有出口实绩的企业中,年出口额300万美元以下的小微企业4.9万家,占比80%,出口额超亿美元的企业仅260家。相比,美国外贸主体中前1.7%的企业货物贸易出口额占比67%、进口额占比69%,大企业集中度较高。
从贸易效益看,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高,存在重产品、重价格,轻品牌、技术和渠道网络的问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额较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主品牌出口额约占25%左右,且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多数以贴牌形式出口,产品品牌附加值偏低。
从贸易环境看,由于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成本快速提升,环境容纳能力日益趋紧,流通成本高,外贸综合成本不断上升。从外部环境来看,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排名第78位,在海关、质检、税务、外管等各部门协同合作水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顶层设计方面与世界前沿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加快推进浙江外贸从大到强
外贸强省建设需要坚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全力发展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
(一)开拓“一带一路”市场
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以“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为重点,加快拓展新兴市场,巩固提升全球份额。做大做强“义新欧”班列,推进“一带一路”捷克站、迪拜站等丝路明珠建设,加快沿线海外分市场、海外物流中心和海外仓建设,发挥浙江国际商贸市场建设运营的优势和经验,形成若干海外浙江中心。深度发挥展会这个拓市场最主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积极举办中东欧博览会,鼓励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参展、办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并购,获取品牌、渠道等要素。
(二)提升出口附加值和效益
以自主品牌培育、自主有效渠道建设、自主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出口“浙货”附加值和效益,推动“浙货”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鼓励出口企业把技术创新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打造本土自主品牌。实施“品质浙货,行销天下”工程,积极推动出口名牌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到境外建立销售渠道,形成浙江本土化的海外供应链服务体系,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参与全球供应链规则制定。加快构建“以我为主”的国际产业链,逐步在全球贸易中高端市场获得更多话语权。
(三)加快进口贸易发展
加快培育进口商品“世界超市”,不断优化进口产品和服务的结构,培育若干具有国内国际辐射能力的龙头型市场平台。依托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世界级的油品交易中心,积极推动油品、铁矿石、液化天然气(LNG)等大宗商品进口。扩大农产品进口和特色优质消费品进口,将“一带一路”沿线的特色消费品引入浙江,促进中高端消费品的境外消费回流。鼓励技术和设备进口,设立海外科技孵化器、海外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和科技研发型经贸合作园。
(四)突出服务贸易发展
发挥服务贸易创新试点的作用,做强“浙江服务”品牌。实现服务与制造的海外同步延伸与布局,推动浙江地方银行、中介咨询机构、商业机构等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为浙江中小企业和浙江产品提供一系列专业化服务,为浙企开拓海外市场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加强服务外包发展,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设计、研发、医疗等领域服务外包。集聚国内外服贸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和人才的国际化。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五)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积极支持市场采购、对外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打造外贸发展新引擎。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流程、货值核算、监管方式标准化。推动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规范化、本土化、品牌化发展。继续推动跨境电商创新发展,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外贸渠道,培育一批具有较好经营实力的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企业。集聚一批数字贸易企业,构建较为成熟的数字贸易产业链。
(六)打造高能级贸易平台
大手笔谋划推进自贸试验区2.0版,抓紧争取新赋权和谋划并争取片区优化。围绕油品全产业链建设,将自贸区建设成为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国际油品储运基地、国际石化基地和国际油品交易中心。加快打造国际强港,积极探索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在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建立集数字贸易、市场采购贸易、一般贸易为一体的新型贸易中心。深入推进中国(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高标准建设电子世界贸易平台,探索建设数字自由贸易区。努力培育和完善文化、教育等线上服务贸易展示和交易平台。
(七)优化外贸营商环境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以各国家级试验区、试点为突破口,打造国际营商环境示范区。在自贸区建设中,总结和复制推广全国自贸区经验,以点带面推进贸易自由化。加快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中国—中东欧贸易便利化国检试验区建设,在“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方面形成示范。探索制定数字贸易规则及与其相对应的数据保护规则,推出数字贸易便利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