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价格周期”不再伤农伤市
2018-02-07
今年的五月,对于生猪市场来说,是灰暗的。
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猪肉行情价格,全国猪肉批发价格同比下跌25%以上,而生猪价格同比下跌更是超过30%,全国猪肉、生猪价格连创近年新低。
“猪周期”“蒜你狠”“姜你军”……似乎成了农产品市场的一个魔咒,每过几年都要来一个轮回,暴涨之后就是暴跌。
社会各界无数次探讨过这个话题。结论是: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周期波动,不可能完全消除。农产品周期性风险一方面受农业生产周期性、季节性等天然属性制约;另一方面,受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等多种因素叠加所致。这些都决定了其不可能完全消除市场特性。
但是,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减少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则完全可能。
上个世纪50—70年代,美国生猪周期跟当前中国生猪周期大体相似,5年左右一个周期,而且波谷和波峰幅度巨大。随着养殖技术水平提升,规模化集中养殖及养殖大数据的应用,美国生猪周期延长到10年左右一个周期,而且下跌的时候一般不会深度亏损,上涨时候下游企业也能承受其涨价幅度。
国外解决农产品价格周期问题的办法,对于我们正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农产品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借鉴。
利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将分散的农业生产者组织起来,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仅可以解决产销量不对称、产销衔接不通畅等问题,还能够顺利地传导价格信息,解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老难题。
而在我国各行各业风生水起的“互联网+”手段,在农业也将大有可为。“互联网+农业”不仅可以解决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送的滞后、区域分割,还可以实现产销对接,根据市场终端需求来量化指导农业生产。
农产品周期性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周期的不稳定性和价格的大起大落。我们应该相信,随着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大数据应用技术等的逐步成熟,周期将只会成为周期,不再伤农伤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