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交通要为大花园建设打造通途
2018-02-07李方远
□李方远
发展难点及成因
从建设浙江“大花园”、经济转型升级与全省同步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服务于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要求看,丽水的交通“短板”也是浙江全省的“短板”。
丽水发展综合交通存在以下难题:一是地广人稀,长期面临项目投资效益与现实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和政府财力与百姓诉求之间的矛盾。目前大多数县(市)一般公共预算年收入不到10亿元,面对成本高企的交通建设投入普遍捉襟见肘。二是总体上交通发展还比较滞后。多数县、市交通基本以公路交通为主,而且公路等级整体偏低,四级及以下公路占比高达85%以上,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通景交通。三是立体交通发展步履维艰。全市三分之二县(市)尚未通铁路,瓯江航道提升尚需时日,全市境内机场仍为空白。面对丽水经济的转型发展,丽水全市“景色美、路难行”问题普遍存在,在进入“高铁时代”之后,通景交通“进得来、散不开”的矛盾将会日趋严重。四是在旅游交通组织方面,各自为政,以县(市、区)行政管辖地域为界设置旅游公共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的局面,缺乏统一规划的引领和衔接,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区位地理条件的先天不足。一方面丽水市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市,地广人稀,人口和经济密度低,加上日常在外经商务工人口多(50多万),常住人口密度更低,导致投入产出效率低、交通项目建设难度大。另一方面是区位劣势,丽水位于浙西南,远离浙江省会城市和国家级、省级产业发展布局核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以浙北为代表的省内经济发达地区,使得经济集聚程度出现明显的“浙东北—浙西南”的典型“核心—边缘”结构,落后的浙西南地区相对较少的基础设施供给量弱化了地区在共同吸引外部资金、人才的合作关系,使得资本等发展要素越来越集中于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浙东北。
发展阶段上的发育不良。相比省内先发地区,丽水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自身造血功能不完善,现在要从工业化中期直接迈进后工业化阶段,交通面临“补课”和“赶趟”的双重任务,压力很大。
分灶吃饭的县级财政管理体制导致交通特别是农村交通受制于行政分割,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显得日趋严重。
从现实情况看,丽水综合交通发展已经步入一个的新“瓶颈”期:首先是不断加大的社会压力,各界对综合交通发展的期望值愈发高涨甚至有些不切实际,远远超过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支付能力;其次是丽水地广人稀,综合交通建设线路长、成本高、效益差等山区特征短时期内不可能改变;三是上级扶持政策、当地财政支付能力改善难以与当地民众的心理期许相对应;四是由于交通项目都属于线性工程,因此在项目分段管理、建设资金分摊、政策处理标准等体制机制方面仍存在许多不利因素;最后是相关要素的限制日趋严峻,农保地、林地转用审批难度加大,民工工资逐步走高且需要无条件保障按时支付等等。
发展的目标定位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分别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丽水综合交通发展的总要求就是要服从于创建浙江(丽水)“大花园”综合改革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当好先行官为到“十三五”期末把旅游业培育成丽水千亿级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保驾护航。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做强对外门户交通,让丽水不再“偏僻”。就是要谋划如何对接国家“一路一带”,谋求在浙闽赣皖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加快入境旅游线路的等级公路建设与提升,建设融入四省旅游大循环旅游精品线路交通体系。其交通工具选择要求具备大容量、快速度的基本特征,主要运输方式为飞机、高铁、高速公路。
二要做稳域内干线交通,让游客少走“回头路”。围绕县与县之间与景区(点)空间交通组织与管理,争取做到域内干网交通主骨架基本成型,并能达到二三十年管用的要求。总体设想是相连邻县之间主干道最低达到一级(或双二级)公路标准。云和—龙泉、青田—景宁可选择水路和陆路往返两种交通方式。
三要做实城乡通景交通,让游客和群众不再发愁“路难行”。农村公交线路与旅游交通的结合:农村客运是农村群众出行的基本交通方式,是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和民生工程。重点推进山水、文化、养生、民宿及培育性强的旅游精品线路的通景交通建设,大力提升农村公路等级。按照4A级景区通二级公路、3A级景区和省级特色小镇通三级公路的标准布局通景交通。
打造丽水交通“升级版”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当前丽水要树立高瞻远瞩的理念和勇气,打破常规和固化思维,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敢于想象、善于谋划,着眼“补短板”,打造丽水交通的“升级版”,尽快使丽水交通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从平面迈向立体化全面发展,构建一个立体式、多元化、无缝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鼓励多管齐下,想方设法筹措建设资金。强化要素保障,首先应该在交通建设资金保障渠道的多样性与项目建设方案的灵活性之间找到比较完美的结合点,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筹资方案,多渠道、多方式解决建设资金的难题。一要多渠道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政策支持,积极对接国有交通企业,扩大对丽水交通的投资。二要充分发挥好国有企业融资平台和投资业主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将通景公路景区建设捆绑做成PPP项目,让国企作为业主承担政府的PPP项目,借此加大景区和通景交通投入;另一方面把景区资源、通景交通甚至空域资源作为高档资源实现资产化,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通景公路建设资金和景区经营权挂钩捆绑出让并通过景区门票征收公路建设基金,在国企将资产做大后还可以通过项目包装上市融资。丽水的旅游发展、城投、交投等国企都有条件承担上述任务并可借此加快企业自身的发展,而这也是把绿水青山要转换成金山银山有效的现实途径,也是国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办法。三要努力探索新型融资模式和渠道,为综合交通建设提供资金要素保障。借鉴和学习温州经验与做法,利用充裕社会资本同时又拓展投资理财渠道,允许或试点向社会个人资本开放交通投资,按照当地政府一般公共预算的一定比例发行可转让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股份凭证,可上市公债),直接吸引企业资本和自然人资本共同参与建设。四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美丽经济交通建设领域。如通过景区经营权有偿转让,将轨道交通、缆车等通景交通建设和景区建设捆绑、采取民建公助等方式减轻筹资压力。
深化项目研究,消除障碍加快建设进程。深化改革,增强交通运输发展动力。一是要准确把握建设重点,有序推进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切实把完善综合交通网、推进交通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作为接轨长三角与海西区的关键,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重点加强铁路、机场、管道、低等级公路改造等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建设,进一步优化网络功能结构与布局。二要加快推动产业融合。注重交通项目综合效益评估,挖掘项目的社会带动效应,倡导交旅融合,推动交通与周边产业整合,提高交通项目资金统筹能力。采取“谁受益、谁投资”方式多方筹措交通建设资金,针对通景交通项目,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激发交通建设直接受益的经营实体的投资热情。三是处理好交通事业发展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丽水身处山区,要特别重视认真研究确保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建设保护并举,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防范建设引发地质灾害。
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协作共同推进项目建设。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事关丽水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而且涉及的部门多,而且较多项目还牵涉到不同的市、县、区,因此必须在各部门和县市区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形成合力。要解决好资源环境保障,提早做好施工用水、电、路、气规划配套,提前介入,为项目服务,确保项目正常推进。要强化宣传引导,依法进行项目建设用地拆迁,规划安置方案,加快安置建设进度,减少征拆矛盾,确保社会稳定;持续开展作风建设整治,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政府各部门诚信建设,优化投资建设环境。
加强环节管控,积极扩大交通有效投资。重大交通项目前置条件多,规划选址、土地预审、政策处理、环评、稳评、林地和农保地审批等等一样也不能少,耗时长、效率低一直是交通项目建设备受诟病的薄弱环节。要主动建议审批部门实行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的改革,提高审批效率;谋划研究已经达到一定深度的项目要积极争取要求上级部门列入相应的规划,如国高网规划、国省道规划等;要积极体现合作精神,如各县、市普遍准备建设的通用机场,由于工作对象、工作要求等基本大同小异,集中打包攻关办理各种手续肯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可以避免航空小镇等项目的重复建设;项目业主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倒排工作时间表,实行全过程专人跟踪负责制和支撑性文件并行工作制。总的说就是要先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要让时间浪费在我们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