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建筑设计的地域特色探讨
2018-02-07曹振
曹 振
中铁六院集团隧道设计分公司第五设计分院,山东青岛 266034
1965年,我国建成第一条地铁;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计划时代,我国地铁建设速度较慢,截止1978年,我国只有2座城市开通了地铁[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速,也推动了地铁建设。1990~2017年,我国已有40个城市开通地铁,北京地铁年乘客量已经超过45亿人次,上海地铁年乘客量超过166亿人次,武汉地铁累计客运量也突破了40亿人次。
但我国地铁建设缺乏经验,往往全盘照搬国外设计方案,又由于投资巨大,经费紧张,在地铁建筑设计上常常忽略审美因素。于是同一座城市的各个地铁建筑,乃至全国各个城市的地铁建筑,都呈现出“似曾相识”的同质化面貌。在这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我们的地铁建筑设计却还在遵循标准化模式,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
1 地铁建筑的特有属性
地铁是在地下运行的城市公共轨道交通系统,运量大,速度快,准点率高。而地铁建筑相较于地面建筑,也具有自己的特有属性。
1.1 交换属性
地铁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空间成本,以及巨额的资金与管理,同时,地铁运行又可以为市民生活、消费、出行等方面提供便利。所以,地铁建筑在设计时必须既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与重要性,又要凸显地铁交通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2]。
1.2 中介属性
地铁作为交通工具,通常会被行色匆匆的人们视作两个地点之间的中介与过渡,没有人会把地铁站当作自己的归宿与目的地,没有人愿意长时间地呆在地铁建筑里。这就使许多设计师在进行地铁建筑设计时不得不突出简约性,而忽视地铁建筑的美学效果。
1.3 流动属性
地铁的平均时速为40km/h(上海地铁时速可达80km/h),高速度必然带来流动性,走进地铁的人们难有充分的时间交流互动。观察家们早已注意到:地铁旅行日渐程式化、模式化。而设计师为千百万乘客的生命安全考虑(一旦地铁建筑内出现大量人员拥挤,轻则窒息,重则踩踏),在设计地铁建筑时却不得不进一步强化流动属性,如增加自动扶手电梯的数量,更加强化人与人的分离。
1.4 封闭属性
地铁建筑拥有自己独立的地下空间,虽然它属于城市公交系统,但与地面交通分离;且地下空间缺乏阳光,更不可能存在丰富多彩的景观。这就使地铁建筑具有明显的封闭属性[2]。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地铁建筑时,总是想方设法地降低地铁建筑的封闭属性(地铁候车大厅异常开阔,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与地铁隧道的压抑形成极大的反差)。但设计师们知道,取消地铁建筑的封闭属性是不可能的。
1.5 汇聚属性
又可称为吸引属性。地铁的速度是任何地面交通工具都无法比拟的,而且没有堵车之虞,因此,地铁对于广大市民具有极高的吸引力。无论哪座城市开通地铁,都可以在几天内吸引数百万市民乘车,深受市民欢迎。所以,设计师在设计地铁建筑时,不得不突出地铁建筑的一般属性,以尽可能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乘客提供公共服务,这就使地铁建筑面貌更加同质化。
1.6 地标属性
地铁本身是现代城市工业化的产物,地铁建筑也反映了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工业发达、科技进步[3]。所以,设计师在设计地铁建筑时,总是想把地铁打造成一座城市的名片,一座城市的地标,不仅让地铁建筑给外地游客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而且要让地铁建筑提振本地市民的自豪感。
2 地域文化是地铁建筑设计的核心
地域文化是以某个城市为中心的一个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的文化传统,是该区域的生态、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地域文化又在时代的演进中不断发展、变化,但在具体的各个历史阶段,地域文化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可以认为地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
随着现代化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各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也会先后融入地铁元素,从而实现地域文化的现代转型。地域文化融入地铁元素,非但不会消灭地域文化,相反,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开放性与生命力,反映出地域文化正在融入全球化大潮。在现代工业化背景下,离开地铁的地域文化只能是封闭式文化、落后的文化、抱残守缺的文化、愚昧的文化;而离开地域文化的地铁建筑,也只能是冰冷、抽象、单调的交通工具。所以我们提出:地域文化应当是地铁建筑设计的核心。
而现代世界地铁的发展史也佐证了我们的观点。
1900年,巴黎地铁开通。地铁建筑充分彰显了法国人的浪漫气质,又凸显了各个地区的地域特色。如克吕尼-拉索邦站的拱顶,用六万块上釉熔岩石组成一只红色的鸟与一只蓝色的鸟,两只美丽的鸟象征法兰西红蓝精神,并向从中世纪开始便被称为“文学和科学的摇篮”的大巴黎拉丁区致敬。人们只要抬头一看,历史感和文化沉淀感便油然而生。而巴士底站则给有5幅描绘法国大革命历史场景的壁画,包括著名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以兹纪念人民攻克巴士底狱。
雅典地铁站则向世人尽情展示古希腊历史文化,设计师把地铁站变成了古希腊博物馆,人们在乘坐地铁时可以观赏古希腊的双耳瓶、陶瓶、黄金首饰;还有大理石柱头及石碑(它们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穿行于地铁隧道之间,仿佛进行了一次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
莫斯科地铁则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富丽堂皇、最漂亮的地铁。200个地铁站,竟然找不到2个完全相同的!每个车站都各具艺术风格与建筑格局,用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镶嵌出各种浮雕、雕刻和壁画,是名副其实的地下的艺术殿堂。共青团站运用了金黄色元素和富丽堂皇的吊灯,把克里姆林宫搬到了地下,既展示了俄罗斯的历史,又让工农大众对未来充满光明的向往;基辅站则布置了精美的大理石柱面、典雅的吊灯、马赛克镶嵌画、展现乌克兰的风光、彪悍的哥萨克、静静的顿河、美丽的乌克兰姑娘、克里米亚和黑海的旖旎风光。
由此可见,世界地铁发展史,就是世界各国地域文化的变迁史、演进史。
3 在地铁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特色的方法
3.1 凸显当地的历史特色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延续五千年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每块土地,都沉淀着讲不完的故事。而设计师在进行地铁建筑设计中,就必须善于讲故事,要让每一个走进地铁的人都知道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要尽力凸显历史的厚重感,更要让过去的故事通过地铁延续下去,走进未来。如,福州在历史上就曾涌现出曾巩、朱熹、辛弃疾、陆游、李纲、文天祥、林则徐、严复、林常民、萨镇冰、冰心、邓拓等历史名人,在明代,福州是郑和舰队下西洋的集结地;在近代史上还发生过惨烈悲壮的中法马尾海战。因此,福州地铁完全可以设计成地下展览馆,让行色匆匆的人们看到朱熹讲学、文天祥写下《正气歌》,严复翻译《天演论》、马尾海战、郑和下西洋、林觉民洒血书写《与妻书》、邓拓创作《三家村札记》的画面。让福州人为身为这座城市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让外地游客对福州倍增亲切感。
3.2 展现当地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并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人文环境反映了一个城市全体居民的态度、观念、爱憎、风俗习惯,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3大构成元素之一。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地铁建筑时,必须抓住当地人文环境最具有生命力的鲜明特征,把他们逼真地展现出来。
例如,武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市民大方、热情、好客。有世界上最大的城中湖东湖,有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城(武汉大学生数量高居世界第一)、著名的黄鹤楼(崔颢题诗令李白自叹不如)、中国光谷、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还有美丽的日本樱花;在古代,有屈原;在近代,湖广总督张之洞大兴工业化,为中国兵工业奠立了基础;而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先生更堪称民族资产阶级精英;在当代,涌现出了中国铁娘子吴仪副总理、跳水皇后伏明霞;自毛泽东主席横渡长江后,武汉人便年年渡江,已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渡江节;武汉马拉松举办以来,没有收到任何差评。设计师在设计武汉地铁时,可以让人们看到武汉的武汉的市民是如何大方好客,武汉的风光是何等美丽,武汉的游泳健儿是如何搏击长江,让每一个地铁乘客都感受到武汉特有的魅力,爱上武汉,让每一个武汉人都为这座城市感到光荣。
4 结语
我国地铁在文化建设上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摒弃重颜值轻内涵、重功用轻历史、重商用轻人文的现象。地域文化是城市的魂,是人民的根,也是地铁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在地铁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特色,才能凸显中国地铁独一无二的风格,走好我们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