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018-02-07董思萱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抗压心理压力心理咨询

董思萱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1 引言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待教育更加重视,考取研究生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正是由于群体的相对庞大,社会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无形中给研究生带来不小的压力,这种压力的产生除了客观环境还存在主观因素,如果抗压能力不够很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不仅对自己的学业产生影响,还会给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应该被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所重视,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及其影响因素,及时调整不良的心态,提升抗压能力是重中之重。

2 什么是心理压力

心理学上所研究的压力,多数是指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若此种感受经常因某些生活事件而持续存在,就会演变成个人的生活压力。对此,很多研究者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林春梅(2001)认为:“心理压力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作用下,因客观要求与主体应对能力的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状态”。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姜松梅认为:“心理压力指的是由内在的或外部的刺激引起的,对个体身体和心理产生一定影响的心理感受”[1]。

姜松梅(2007)认为:“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按照其大小依次排名为就业前途、学业、经济、家庭、其他压力、婚恋爱情、人际关系”。张学浪发现:“研究生心理压力的主要类型有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以及成就压力五个方面”。程利娜、吴筱玫(2006)研究发现,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总体压力感最大,大部分的压力来自于学业,研究生二年级和三年级压力感比一年级小,大部分压力来自于就业;不同性别的研究生经济压力也不同,男性研究生比女性研究生有更大的经济压力。从以往对研究生心理压力的研究来看,对于研究生而言,压力大部分源自就业、学业、经济、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在不同年级压力的比重也不一样,但总体呈现高压趋势。

3 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研究生在做科研的同时也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这不仅是对研究生学术知识的考验,也是对个人心理素质的考验,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有可能造成心理崩盘,产生心理问题[2],我们要了解哪些因素会对研究生心理产生负担,才能更好地掌握策略和方法去应对,现总结如下:

3.1 社会变革因素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新中国的到来,我国也经历过政治的变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让国外很多文化、思想乃至价值观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发生激烈的碰撞,虽然研究生基本已经稳固思维观念,但是对于其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会产生不小的冲击,在面对很多抉择时产生干扰,造成心理失衡。同时,正是由于各种文化的冲突的出现,会产生很多矛盾,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价值观混乱、行为失常、应对困难等消极反应。同时,这些消极反应还可能导致他们心理承压能力明显下降,给研究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

3.2 就业压力因素

研究生属于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人才,社会给了研究生更多的关注,认为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都很高,在无形中给了研究生一种“舍我其谁”的错觉,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也在无形中给了自己过多的心理压力。不仅如此,从我国整个教育体制来看,对于研究生就业指导仍然存在空白。很多高校鼓励研究生多做课题,多发论文,但是对于就业却并不关注,对研究生就业指导认识上不足,这是目前各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当前研究生就业市场不够健全,很多求职网站本身就不可靠,发布的信息有些都是虚假信息,研究生要分辨这些信息是否真实,要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单位,进行长时间的观望与等待,致使他们产生严重的焦虑心理。研究生比本科生多花了三年工夫,社会对这个群体的期望值较高,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与期望也过高,求职中又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在这种充斥着喧嚣的战场上,很容易产生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会让研究生倍感失望,轻则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冲击,产生焦虑情绪,导致抗压能力的下降,对事情抱有消极的态度,重则还可能引发因心理压力而产生的行为问题,甚至是精神问题。

3.3 学业压力因素

相比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安排更多,专业性更强,对于科研成果更加看重,除了关注专业能力外,更看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于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这也就要求他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学业上,在科研上。不仅如此,研究生想要毕业,要求也是非常高的,除了要求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还要求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修满能够毕业的学分,甚至有些学校还要求研究生获得一定的科研奖励,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等条件才能让研究生参加答辩,很多研究生因为科研成果不达标或者发表的论文达不到学校的要求而延迟毕业,这让研究生感觉备受压力,从而有形的学业压力转变为无形的心理压力,影响着研究生的心理健康。

3.4 人际关系因素

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际交往,在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前程去全力以赴的同时,都必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压力就是人际交往冲突。人际交往冲突是现在研究生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研究生由于课程压力大,自我要求高,所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缺少人际沟通,不愿意花费时间处理人际关系,比如有些研究生与室友相处困难,遇到一点小分歧都能争得面红耳赤,很难做到相互包容,有些则很少参加集体活动,遇到人际交往的问题,采取回避或者漠视的态度,久而久之产生更多的矛盾,而这种矛盾越积越多,又无法得到解决的话,就会使得研究生感觉自己被人排斥与孤立,心理失衡而产生压力,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关心与帮助,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3.5 应对方式因素

应对方式指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时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很多研究生在面对压力时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解决。肖永春,曹高举,刘明波(2007)曾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出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56.1%的研究生会考虑接受心理咨询。37.50%的研究生表示别人去参加心理咨询可以,但是自己不会去,28%的研究生表示不会参加心理咨询,认为心理咨询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在面对心理困扰时,78.70%的研究生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心理问题,64.28%的研究生选择从亲人和朋友那里获得帮助。而只有13.16%的研究生认为心理咨询很有必要,出现心理问题应该及时去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可以看出心理咨询并不是研究生排遣苦恼的首要选择。大多数研究生遇到心理困扰更愿意用自我调节的方式。良好的应对方式可以使问题处理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和从容不迫。应对方式的选择和应用不止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智商,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情商,研究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是否具有良好的应对方式对研究生解决心理压力至关重要。

4 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克服

在中国,研究生群体已经越来越庞大,在很多高校调查中发现,研究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神分裂,自杀等现象越来越多,也出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生在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的同时,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抗压机制与应对方式,用良好的心态和合理的情绪面对压力,那么该如何克服心理压力,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4.1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实验证实,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不仅可以让人心情愉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增强个体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还可以满足人的归属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当研究生面对人际关系问题时,应该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人际交往冲突是很正常的事,有低落的情绪这个是必然的,但是如何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有效的去化解危机,每个人的处理方法又有很大的不同。学会积极地面对困难,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是采取推脱的方法和漠视的态度,这个是很重要的,如果感觉自己压力过大,没人可以倾诉,也可以向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在那里会得到更专业的指导。当然,研究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先要学会一定的交往方法与技巧,不能太过于高傲或者冷漠,要谦虚礼貌,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愿,还要学会很好的倾听。其次,在与别人产生矛盾时,要多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用宽容的心胸包容对方,尽量和谐的解决问题。

4.2 磨砺坚强的意志

研究生心理压力过大,产生负面情绪,大多是因为抗压能力不够,所以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力[3]。坚强的意志,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没有人出生就拥有这种品质,它需要通过后天不断磨砺才能获得,强大的意志力可以帮助研究生抵抗外在的压力,是个体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哪,这就需要在做每件事之前制定一个目标,并把这个目标放到自己的计划的首要位置,把计划转变为行动,并持之以恒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而且每次成功都会产生成就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让自己在以后的计划中都能有足够的信心去实施。其次,培养坚强的意志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自控力,特别是能合理的控制情绪,在遇到严重的挫折时可以保持冷静,沉下心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是最广阔的学校,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研究生重视科研成果,往往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很多研究生认为应该多在实验室做做实验,乐此不疲的忙于科研,其实并没有让自身的抗压能力得到应有的锻炼,也让压力来临时自己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很多研究生也产生这样的误区,认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大学生,很多学校也是鼓励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对于研究生则没有要求。其实不然,研究表明,社会实践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在获得社会经验的同时有舒缓个体心理压力的效果,有益的社会实践还能培养个体的求知欲[4]。所以,对于研究生来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既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实践收获友谊,在实践中分享经验,又能开阔自己的眼界,让自己多一份成就感与自信心。

综上所述,研究生在努力做科研的同时也要面临各种压力的困扰,有客观环境给予的压力也有主观因素造成的压力,这些有形的压力很容易转变成无形的压力导致研究生出现负面情绪,产生心理问题。当然,外部环境给予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很难去改变客观因素,所以就要求研究生要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其实压力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让人感觉负担,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另一方面,克服压力又能带来成功时的喜悦,当我们积极地面对压力,并转化为动力去解决问题时,我们是充满着正能量,也能深刻体会到自我的成长的,人的一生就是由大大小小的事件、曲曲折折的经历、沉沉浮浮的境遇连接成的一段旅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顺利还是艰辛,都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没有人可以代替,其中的辛酸苦甜都要亲自去品味,与其备受心理压力的折磨,不如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乐观面对困难与挫折,终将会发现一片不一样的天地。

猜你喜欢

抗压心理压力心理咨询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与研究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废旧轮胎橡胶颗粒——黏土的单轴抗压特性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排便训练前 先训练你的抗压神经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通过图片看内心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预制方桩抗压抗拔性状对比分析
缓解心理压力的两种方法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