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屯美丽乡村建设中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
2018-02-07贺太卫
贺太卫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1 引言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鲁屯镇在省州市的支持下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积极部署。2014年以来,鲁屯美丽乡建设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得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2 美丽乡村建设为鲁屯红色文化资源提供新契机
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人、物、事是我们保留红色记忆最宝贵的历史资料。每一位革命烈士、每一个革命事件都有助于我们了解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走访了解到鲁屯的红色资源有:
①抗日将领李毓华故居。李毓华(1886年-1942年)第八战区长官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号蕴奇,鲁屯人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毓华随朱绍良到上海参加淞沪战役,历时两月。1938年,李毓华至成县、康县编练保安部队。1940年,李毓华先后任少将副官处长、交通处长、陇右师管区司令等职。同年,到兵役部任少将督察专员,巡视各地,征集抗战兵员。1942年病故兰州。
②鲁屯区的建立。据采访,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十七军四十九师一四七团二营五连、步兵第四十九师一四七团一营机炮连长征时经过鲁屯乡,随后约30人进入鲁屯乡与当时在鲁屯的土匪抗战三天三夜,并解放了该地区,成立了鲁屯区(今鲁屯古镇),张德昌老人回忆。
③烈士墓。为抗战时期在鲁屯牺牲的烈士而建的烈士陵园。其中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四十九师一四七团一营机炮连烈士杨排副荣安、烈士王树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十七军四十九师一四七团二营五连烈士张啓文、烈士陈树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十七军四十九师一四七团无名烈士。他们于1950年在兴义鲁屯乡(现鲁屯镇)战斗中光荣阵亡。革命烈士刘渊,系贵州兴义县顶效区鲁屯镇人,1928生,1949春参加罗盘区游击队,1950年6月被冯匪所俘,同年七月杀害于坡岗洞内。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尤其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红色文化,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文化表达更为重要。随着鲁屯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文化资源的发展,尤其对红色资源更加重视。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民族英雄等纪念日,政府和学校都会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政府利用座谈开展党员和老红军交流会、组织干部学习党史和组织代表进烈士陵园祭奠革命英烈等主题缅怀先烈,弘扬传统,砥砺前行。学校利用班会课、黑板报及组织学生代表缅怀先烈等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了解多少革命烈士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开拓广阔的天空。此外,在乡村建设中鲁屯逐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其保护、宣传和利用,通过旅游运用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为打造魅力古镇提供更多文化内涵。
3 红色文化资源在鲁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功能
鲁屯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独具特色的浓郁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建设美丽乡村有着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在鲁屯美丽乡村建设中对其进行合理挖掘和利用,彰显红色文化元素,注重红色文化对推动乡村建设发展、促进乡村和谐是必不可缺的。
3.1 保证功能
3.1.1 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1]。弘扬红色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获取前进力量的源泉,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思想保证[2]。“党的领导是红色文化之本、革命精神之魂。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传承红色文化是推进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3]。美丽乡村建设中红色文化既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性质,也是面向广大人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同时更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因此,合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对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性质和方向的保证。
3.1.2 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农民群众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力量和直接受益者,他们有着高度的热情,向往着富裕、健康、文明的生活。红色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具有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共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民的参与。红色文化所形成的精神激励能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建设鲁屯美丽乡村的根本力量源泉,极大地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共建的热情,以更好地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使人们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而奋斗,开拓创新。
3.2 导向功能
“一个美好的计划必定有一个美好的目标[4],美丽乡村建设要规划先行,就要注重建设中的目标。有计划地推动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当一个目标达到时,马上提出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且进入新的目标的过程是实现质与量的转变。优秀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它就像以一个无形的指挥棒,让我们的干部和人民群众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去做,并提供方向和方法,让干部领导和群众自发地去遵从,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个人意愿和鲁屯镇的发展远景统一起来。而美丽乡村又需要符合国家政策,适合地方发展的建设。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政策,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相关指导意见,进行美丽乡村改造、发展乡村旅游。鲁屯镇就以美丽乡村为总导向,通过国家、政府政策的引导,全面提升鲁屯特色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认真把握政策导向。并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目标要求,紧跟国家、省政府的政策,州政府的指导意见,同时充分利用自身文化资源来提升鲁屯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以明确的目标代表着发展的方向,以目标为导向逐项抓好落实,实现规划先行,是有序推进建设的保证。
3.3 凝聚功能
3.3.1 凝聚共同理想信仰
理想信仰是人们向往、追求和奋斗的根本目标,更是人们进行各种行为的支撑和动力。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是崇高的理想信念[5],一种蕴涵着崇高理想信念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鲜明写照,能鼓舞人民群众克服困难,坚定理想、坚定信念。建设美丽乡村中除了政府人员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群众的信心和努力。在建设中感召和凝聚鲁屯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使群众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建设鲁屯美丽乡村联系起来,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巨大的整体效应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3.3.2 凝聚爱国主义热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在建设美丽乡村中通过寻访前辈的足迹、缅怀他们的战斗历程,有利于培育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实现鲁屯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如今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展开的形势下,优秀的红色文化依然是鼓舞、激励人们继续奋斗的强大推动力,其最能凝聚本地区人民特别是农村党员和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3.4 激励功能
3.4.1 树立典型的榜样效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量的英雄事迹和当代先进模范人物能够产生巨大的榜样效应,感染无数群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革命前辈为榜样、祭奠英雄烈士和对当代楷模人物的学习,能在群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有效地培养进取向上、团结一心的精神,让革命传统焕发时代光彩。同时,这种榜样形成的凝聚力不仅能使领导干部、农村党员和先进者成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先锋和排头兵,还能将这种力量转化为工作力,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最大限度凝聚共建合力,推动乡村建设。
3.4.2 传承优秀的革命传统
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在变革社会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积累、传递下来的优良的思想、作风、方法和经验等的总和[6],其主要形成了爱国主义、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优良革命传统。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传承性,是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优良的革命传统又是我们乡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动力之源,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不仅能外化于行,更内化于心。优良的革命传统不断发扬光大、世代相传,是提升鲁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3.4.3 树立本土的文化自信
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即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发展前景坚定执着的信念。鲁屯镇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古镇,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鲁屯古镇多元文化中的一元,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更是帮助人们树立本土文化自信的支撑。坚持红色传承,注重红色文化资源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提升鲁屯人民对自己独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树立对本土优秀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强大自信力。
4 利用红色文化提升鲁屯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随着鲁屯古镇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的不断改善和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鲁屯古镇美丽乡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4.1 加大地方立法保护管理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的管理。地方性的法规和管理条例的制定,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起指导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保护、传承、利用文化资源。但是,目前鲁屯充分利用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效果不乐观,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方的管理未能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特有的宝贵遗产,其硕果累累。鲁屯镇或上一级可以通过发挥地方制度管理优势,为红色文化资源在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健全和完善地方各种文化开发管理制度,强化组织协调,进一步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鲁屯其他优秀文化资源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4.2 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
文化、经济、教育、农业、交通等各种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化城镇、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要结合当地的条件和资源,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一方面,地方政府应投入专项资金完善资源基础设施。首先对镇内和周边乡镇的道路进行升级,即优化线路走向并提升路网等级。其次建设舒适的生活空间,即对以前建设的农宅加以改造,规划建设公共休闲绿地、文体活动等场所,提高居住生活质量。再次完善配套设施,努力改善村容村貌,改善资源发展环境。通过提高服务技能,如培训专业解说员,在注重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和做好资源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对本地的资源优势通过外来旅游者宣扬出去,并组织专业人员对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与管理。最后是整合区域内各种文化资源。鲁屯不仅拥有红色文化资源,还拥有军屯文化资源、历史古迹文化资源、石牌坊文化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风情资源等,多彩缤纷。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整合各项文化资源,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开发力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文化产业,努力打造鲁屯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使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更加的全面和科学。
4.3 增强红色文化宣传力度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为了更好地发挥舆论作用,就必须加强宣传引导工作,根据不同的群体对象利用不同的形式向人们进行传播。
4.3.1 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
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和大众性的文化,对照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工程,宣扬红色文化更离不开广大群众。在建设中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深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顺应农民期盼、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读红色书籍、邀请老红军作报告、唱红歌、红色故事征文、英雄事迹故事大赛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多方面展现英雄人物,向英雄人物学习的主题活动,不断扩大红色文化资源在鲁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影响力。
4.3.2 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需要一定的载体将其展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依托文化资源,建设教育基地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举措。红色教育基地不仅是弘扬民族精神,同时更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对广大村民、党员及其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将为抗战时期在鲁屯牺牲的烈士而建的烈士陵园、李毓华故居等,作为鲁屯本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学校、政府积极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民族英雄等纪念日,组织开展祭扫烈士陵园等教育活动。使鲁屯镇中、小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革命历史知识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
4.4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也是优质的德育资源,能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素材,用正确的观点和舆论引导学生,让当代学生具备更好的素质,从而提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4.4.1 开发红色文化校本教材
永恒的记忆离不开文字的书写,教材是学生了解革命历史,接受教育,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可利用校本教材组织校内外专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积极开展校本教学的研究,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将鲁屯及周边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组织专业队伍以爱国主义、弘扬革命精神为核心编写红色文化校本教材,使之形成一个体系。通过校本教材强化学生对家乡、对地区革命历史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其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开拓创新等精神,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4.2 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建设美丽乡村更是离不开教育,而学校又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战场,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就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战场,让红色教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主题。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同时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建设美丽乡村中政府和学校引导多元文化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红色文化在学生中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如开展红色主题班会、读红色经典书籍、邀请老红军作报告、举行红色诗歌朗诵比赛、清明时节组织学生进陵园等,让红色文化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逐步发扬光大。
4.4.3 开设红色文化德育课程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提高新农村教育就必须通过课程化的形式,在学校开设德育课程。红色文化蕴含的优质德育资源又是开展德育的有效载体和理想范式,它承载和传递着光荣革命传统、先进革命精神和优良的民族品质,为我们的德育课程开展提供了条件。传播红色文化必须创新发展观念,把红色文化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以德化人。将红色文化与德育融合起来,打造红色课堂,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以编写的校本教材结合德育教学开设红色文化德育课程,分年段融红色文化于德育课中,这不仅创新了德育形式,营造了红色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还创新了红色文化的育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