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工匠精神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8-02-07罗海燕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工匠思政

罗海燕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武威733006)

1 引言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提出“工匠精神”以来,这个词语的热度不减,成为中国发展语境中的重要概念,工匠精神代表着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工匠精神不仅仅适用于制造业、经济学、管理学和技术科学等多个角度和技术领域,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打造思政课,也是应然之举。

2 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一块瑰宝,当前整个社会都在呼唤工匠精神,这反映了人们对精益求精、笃实专注、不懈创新的精神的一种渴望。那么,究竟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在新的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打造思政课教育教学,须深入把握其内涵和实现途径。

工匠精神是一个可从多角度理解的范畴,但无论我们怎么去定义这一范畴的内涵,都是指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

3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历来得到了党和中央的高度重视[1]。思政课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的全面创新,受到大学生、思政课任课教师和社会的广泛欢迎和认可。工匠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既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诉求。

4 用工匠精神扎实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

用工匠精神扎实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工匠精神当成一种信仰,把点亮课堂化作一种追求,以课堂为战场,拼尽全力打赢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

第一,打造一只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由此可见,培养工匠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提高思政课效果的主要抓手。做好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聚焦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学习与修养、岗位责任与担当、专业能力与操守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必然需求。

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全体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校内外各种培训与自我提高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习促进自身素质水平进一步提升。同时,思政课教师唯有把工作看成事业的社会责任,以体现人的情怀、操守和内心品行,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敬畏,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地追求产品的专业品位和专业价值,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意义[2]。

第二,立足教材,挖掘整合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弘扬工匠精神,以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为重要突破口,挖掘整合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拆除“学校和社会之墙,各学院、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学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逐步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更需要广大创业者们能够“匠心独具”地投身、钻研和推动科技创新,积极组织教师深入系统研究思政课统编教材,发挥中央马工程统编教材优势,鼓励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创新学术话语体系,不断增强理论说服力吸引力。同时开展集体备课,“备理论”“备学生”“备热点”“备教学方法运用”,遵循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特点,将党的创新理论有计划、分专题地引入课堂,根植于大学生思想深处。

第三,切实改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以人为本思想,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及时捕捉当代青年心理动态,准确了解其认知心理、思维特点、学习特征和发展需求,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开展课程教学,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要努力使教学方式方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才能达到心理认同、逻辑认同、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认同。

第四,深化课程内容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高校思政课创新课程内容是根本,同时也离不开鲜活的教育载体与表现形式。思政课“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是导致亲和力差,抬头率低的主要原因。工匠精神就是要求思政课以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思路加强思政课建设、推进改革,让课堂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需要在改良思政课“配方”、提升教学“工艺”上苦下功夫,这贯穿于每个思政课教师的心中,融汇在每一次的工作实践里。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我们要建立定期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教学难点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交互深化、突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等常态化、基础性机制,凝练教学内容,帮助教师讲深讲透重点问题。

创新改进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打破单一教学方式,应把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把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应大力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互动式教学,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大学生思考;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平等沟通、自由讨论、互动交流中推动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

第五,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做好固本和铸魂工程。高校思政课教师也要认识到扎根于中华文化积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必然,提升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教育资源,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必须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正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让思政课以文化的方式和神韵,打造新时期思政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局面,在文化浸润中散发阵阵幽香,文化在星火燎原中熠熠生辉。

探索永无止境,实践永无止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满怀信心,把握新的机遇,乘势而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新的成绩,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成为青年学生成长的科学指南,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底色,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

猜你喜欢

理论课工匠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工匠赞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