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阐述
2018-02-07□赵金
□ 赵 金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开启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实践活动。作为一个不断前行的伟大历史征程,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凝练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更加丰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继续指导未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社会主义进程既不能背离共产党人的科学方法、根本目的、一般原则,也不能将历史性的文献表述偏执为不可触碰的“教义”和“戒条”,僵化地用历史评判当下、用概念妄议实际。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既是历史的,又是经典的,它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源,是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宣言》奠定了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根基,宣告了社会主义进程的根本目的,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普遍意义的一般遵循。
一、 《宣言》阐述了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根基
唯物史观是共产党人的科学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科学依据。170年前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特殊规律、宣告共产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阐发一系列观点、论断、主张。这些阐述中的科学方法、基本观点、分析过程构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为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思维方法、基本观点、理论框架的科学根基。
首先,《宣言》阐释了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强调用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科学分析人类社会。“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1](P400)《宣言》首段指明了人类社会运行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方面,阶级对立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过去各个历史阶段,社会一直存在阶级,不同的阶级始终处在对立的状态。另一方面,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向前运行发展的表现形式和直接动力,人类社会不断在“压迫”和“反压迫”的阶级斗争中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在分析资产阶级出现、封建社会消亡的过程中,《宣言》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科学分析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特点。“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1](P401)“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P401)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消亡,宣告“两个必然”,提出共产党人革命纲领的过程中,《宣言》依然一以贯之地分析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统治形态,分析工人遭受的剥削压迫、自发斗争,分析无产阶级的诞生、联合、革命,进而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历史趋势。由此可见,阶级分析思维和阶级斗争学说始终是《宣言》分析社会问题,指明正确方向、提出正确行动纲领和实践主张的科学方法。这为后来唯物史观的发展完善奠定了方法论的科学基础,为正确分析人类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运行规律奠定了科学基础,为共产党人的科学社会主义征程奠定了方法层面的科学依据。
其次,《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强调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1](P414)《宣言》在阐述中大致将人类发展划分为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几个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先进所有制形态取代落后所有制形态的社会形态的更替进程。“例如,法国革命废除了封建的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所有制。”[1](P414)“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1](P414)《宣言》根据这一思想论断:“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完备的表现。”[1](P414)这种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激化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进而引发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人类经由社会主义阶段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揭示上述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过程的同时,《宣言》同时强调社会形态更替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现象。“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1](P413)“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P414)一方面,共产主义革命并不是说共产党人本身宣扬暴力,而是说革命是对人类历史运行发展规律的应运而生,是在历史规律下所做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革命要遵从规律,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必须在“历史条件成熟”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类历史向更高社会形态发展,并根据历史条件的实际特点制定行动纲领、革命策略。《宣言》的这些阐述内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共产党人科学看待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正确论断、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进而夯实了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根基。
最后,《宣言》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消亡的特殊规律,据此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纲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1](P405)《宣言》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对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指出资本主义使生产高度集中,飞速推动生产力发展,为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全新变革;另一方面,《宣言》同时又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内在规律。“……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1](P406)从社会层面分析,随着社会分工的加深和生产集中化、经济活动世界化使生产力越来越具有社会属性,但生产资料却归私人占有,这使资本主义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并且在“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1](P406)时,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1](P406)从个体层面分析,资本过度集中、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生产用于“资本增值”而不是改善生活,沦为“雇佣劳动”的工人之间自相竞争导致劳动力价格下降,剥削加剧,绝大多数产业工人因此生活困苦,这必然激起工人的自发反抗。当“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1](P406)时,共产党人领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进而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经由社会主义阶段实现共产主义。《宣言》的这些阐述包含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思想萌芽,提出了社会主义事业历史性的行动纲领和革命主张。这虽然是围绕分析资本主义特殊规律展开,针对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进行的阐述,但也从普遍意义上搭建了唯物史观的一般理论框架,为共产党人分析不同时代的具体问题、研究制定社会主义事业时代性的行动纲领和实践主张提供了系统的科学分析内容、科学分析框架。
二、 《宣言》宣告了社会主义进程的根本目的
《宣言》为“宣告共产党人的意图”而写。所谓“意图”,就是共产党人为什么踏上革命的伟大征程?即社会主义进程的根本目的。这包括三层内涵:第一,革命从哪里出发?即共产党人革命是为解决什么现实问题?第二,革命要到哪里去?即共产党人革命最终是为实现什么?第三,为谁革命?革命为了什么?即共产党人革命的政治站位和现实目标是什么?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便是社会主义的初心、使命、根本立场。
首先,《宣言》宣告社会主义的初心是始终与资产阶级私有制做坚决斗争。“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P414)这是《宣言》对共产党人革命初心的庄严宣告。《宣言》指出: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情况“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1](P421)而阶级社会的存在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才能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压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P421)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阶段,共产党人支持资产阶级与封建所有制关系的斗争。在资本主义时代,共产党人要革命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宣言》在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时做出论断:工人遭受剥削压迫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问题的根源是资产阶级私有制。因此,《宣言》提出共产党人要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1](P414)在《宣言》起草的时代,人类还没有出现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宣布共产党人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做坚决斗争。在成功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后,共产党人利用无产阶级专政与资产阶级私有制做坚决斗争依然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重要任务。“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P421)由此可见,始终与资产阶级私有制做坚决斗争是社会主义促进生产力更好发展的独特优势。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过程中,共产党人既要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又要利用私有经济发展生产力,私有经济和公有经济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产党人应时刻牢记与资产阶级私有制做坚决斗争是社会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更好服务人民生活需要的独特优势,是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
其次,《宣言》阐述实现共产主义的使命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党人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经由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根本使命是要建成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1](P422)《宣言》在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工人时包含另一层深意:资本主义不仅在物质上剥削工人劳动,更使工人失去了健全的人性,沦为劳动工具,从而剥夺了工人的自由成长和全面发展,从而失去了“作为人的”生命价值。“在这种占有下,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1](P415)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的全部历史进程中,人从未彻底摆脱过对于物的依赖,人在追求私有财产的过程中反被物占用、奴役、异化,使人不再为人。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使命就是扬弃这种自我异化,促进人向自身和社会的复归。从而彻底把人从被奴役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这一“自由”的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前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过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 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社会调节整个生产, 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 明天干那事。”[2](P537)由此可见,《宣言》中讲的共产主义革命虽然也强调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工人劳动的剥削,提高工人生活水平;但着重强调的是打破资本主义及一切旧生产方式下的那种强制的、固定性的、被动不自主的社会分工对人本性的奴役,即“人的异化”,使人类社会实现“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3](P412)最终使人摆脱对物的依赖,使人的选择、个性、自主性得到极大尊重,为人性复归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积极的社会条件、成长条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最后,《宣言》阐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场是始终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411)这是《宣言》对社会主义进程根本立场的庄严宣告。这句话有两层内涵:一是阐述现实:在存在阶级的社会里,少数人的利益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对立的,少数人的幸福是靠剥削压迫绝大多数人获得的。二是表明态度:共产党人选择人民立场,站在绝大多数一边,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在论证共产党人为什么要“消灭私有制”时,《宣言》指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是剥削,只能为少数资本家谋利润,社会中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无法通过劳动获得财富。“难道雇佣劳动,无产者的劳动,会给无产者创造出财产来吗?没有的事。”[1](P414)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整个社会受资本增值驱动,未来的生产根据过去生产积累至今的资本增值需要运行。“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1](P415)在这种“过去决定现在”的社会里,工人沦为雇佣劳动,并且为了实现资本增值,不论生产发展水平如何,工人所得回报都只能是“勉强维持生命”的最低需要。在这种社会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无法保障。由此《宣言》提出共产党人要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将“过去支配现在”[1](P415)的社会扭转成为“现在支配过去”,[1](P415)使社会生产用于改善生活,而不是谋求资本增值,从而为大多数人争取利益、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由此可知:阶级对立是阶级社会自始至终都存在的客观现象,要么选择站在少数人一边,要么选择站在绝大多数人一边,这中间没有调和的余地。
《宣言》从社会主义事业的初心、使命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彻底消灭阶级对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进程中依然经常反复出现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对立、利益冲突。在整个社会主义进程中,共产党人始终与资产阶级私有制做坚决斗争,始终为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幸福生活、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积极的社会条件,始终坚持并总是选择站在绝大多数人立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谋幸福。
三、 《宣言》阐发了社会主义实践的一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遵循。《宣言》起草的直接意图是宣告革命,共产党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革命。随着历史的前进,人类社会先后出现了若干社会主义国家,随之科学社会主义也拓展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革命、建设、改革。虽然《共产党宣言》当时主要是为革命撰写,但《宣言》不仅是历史的,更是经典的,其中阐发的科学思想和关键主张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一般规律,应在革命、建设、改革三个阶段都一以贯之地遵循。
第一, 《宣言》指明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P413)《宣言》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宣告了“两个必然”,揭示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这一阐述有两层内涵:一是指明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虽然社会主义的不同历史阶段在主要任务、阶段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任何阶段的奋斗方向是一致的,都是朝着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前进。二是由此阐发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是共产主义。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还不能清晰、完整地描绘出共产主义社会图景,但共产党人要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时刻谨记探索共产主义的实现方式和实践道路。虽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也必然会经历错误、挫折、曲折、失败,但在整个社会主义进程中绝不能改旗易帜、宣称放弃,要始终朝着共产主义努力前行。
第二, 《宣言》阐明无产阶级肩负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成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P435)“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P435)《宣言》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阶级对立形势的基础上做出论断:无产阶级肩负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逐步建成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首先,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导致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压迫加深,工人沦为了“活的雇佣劳动”,处于社会最底层,因此最具革命性。其次,只有工人联合成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摆脱沉重的剥削压迫:“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1](PP411-412)再次,“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1](P421)进而由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P421)最后,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建成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新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使命。
第三, 《宣言》主张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无产阶级性质。《宣言》在论述共产主义革命时始终坚持一个基本主张:无产阶级要从自发走向自觉并取得斗争胜利,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革命政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宣言》对此的具体阐述有两方面:其一,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因此在实践上是最坚决、最彻底的革命政党。并且在整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P413)其二,无产阶级政党拥有自己的科学理论,并运用科学理论指导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P413)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工人革命的目的是明确的,阶段是清晰的,对历史进程和革命、建设的客观条件有着科学的研判和把握。从这些阐述来看,坚持党的领导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党的领导干部应主要从“靠工资生活的人”中选拔任命,并且要建立制度,确保党的重要领导人及其家人必须终身靠工资生活,不得从投资性经营中获利、靠资本获利。二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不能用资本主义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等资产阶级社会科学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各项工作。
第四, 《宣言》主张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国家按照人民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宣言》起草的时代,人类社会还没有出现过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推断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的历史进程,并就无产阶级专政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十条具体措施:“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2.征收高额累进税。3.废除继承权。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1](PP421-422)这些措施显然是策略性的,是“变更全部生产方式”的手段。但结合《宣言》整体思想,其中的基本主张、具体措施阐发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般原则的思想萌芽:一是逐步建立公有制,把重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国家手里。二是“尽可能快地增进生产的总量”,大力发展生产力。三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服务人民生活需要,而不是资本增值。四是为实现这一目的,国家要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宣言》阐发的这些思想萌芽在170年科学社会主义进程中被一以贯之地遵循、坚守,并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中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五,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科学教育文化。“共产主义革命……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P421)《宣言》在反驳资产阶级指责的论战中阐明:道德伦理、哲学、教育、法律等“观念性”的社会成份是有阶级性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P420)。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些从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1](P418)《宣言》起草的主要目的是召唤无产阶级革命,没有过多讲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后的建设发展问题。但这些阐述为社会主义教育文化事业提供了一般性的遵循原则:社会主义进程中共产党人要发展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关不能继续办资产阶级的、封建的教育,国家资源不能用于发展资产阶级、封建的文化,更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融入资本主义教育形态,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交给资本主义文化规则、纳入资产阶级文化系统。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彻底脱离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教育系统和文化规则,独立自主地建设无产阶级立场的社会主义科学教育形态,独立自主地弘扬无产阶级思想观念和价值主张,发展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新习俗、新风尚、新话语。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