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历史考察*
2018-02-07吴艳玲
吴 艳 玲
近年来,部分学者利用第一手资料,梳理20世纪50年代各行业学习苏联的情况,展现了人们对苏联经验的崇拜、追寻及反思,揭示了苏联经验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报纸、广播、通讯社既是宣传苏联经验的重要平台,也是学习苏联经验的重要领域。有关中国新闻界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研究有少量著述*参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5—168页;吴廷俊:《对“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历史考察》,《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7期。,略叙中苏双方代表团来往,重在反思新闻业务界的经验教训,但未见有对同期历史学新材料及研究成果的借鉴。本文以1949年至1956年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在发掘历史资料和新公布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评估苏联经验对中国新闻工作深层次的影响,论述此次学习的历史遗产。因理论水平有限,难免分析不够深入,借此文抛砖引玉,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缘由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然而外部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内部是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面对国际冷战格局,中共中央作出“一边倒”的外交决策;国内的各项建设方面,实际上也确立了“苏联取向”。
在时人看来,苏联经验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人们坚信“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毛泽东指出:“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中国要向苏联学习建设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1页。。刘少奇则在给斯大林的一封信中表示,中国要学习苏联的国家组织、经济的计划与管理、文化教育、党的组织和群众团体的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参见《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3—25页。。随后的实践状况大体正是如此——从1949年到1956年,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对苏联经验展开了全方位的学习。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讲,城市中的党的组织、政权机关、文化教育、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28页。。“为中心工作服务”成为这一时期对新闻工作的定位。在大规模生产建设中,需要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介传达政令、传递信息、联系群众以及为经济建设鼓与呼,相应地也需要新闻单位提高业务水平;在党的组织、政权机关等全面学习苏联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苏联式的新闻机制与之相适应。此外,新闻工作本身还肩负着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宣传苏联经验优越性的任务。一言以蔽之,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是时代要求。
中共新闻工作长期以来深受苏联影响,重视报刊、广播等在革命战争中的宣传鼓动作用,并在戎马倥偬中创办了不少党报党刊,特别是在延安时期的新闻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1941年5月16日,延安《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合并创办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博古任社长,总编辑是杨松。这两人均有在苏联留学经历,熟悉的是苏联《真理报》以及上海等中国大城市办报方法,这类方法成为他们办报的参照模式。身在农村根据地,却以城市大报标准要求《解放日报》,于是出现不切合根据地实际情况的版面编排、对党的政策和中心工作宣传不力、党八股文风及不真实的问题等。*参见王敬主编:《延安〈解放日报〉史》,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20—23页。为此,1942年4月1日至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报》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改版。报纸以版面体现办报思想,《解放日报》改版转变了此前版面“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市(延安市)”的固定模式,变为一版要闻,二版边区和国内,三版国际,四版综合副刊;改变国际报道占绝对优势的做法,将关注点从国外移到国内,宣传报道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改变了模仿《大公报》、苏联《真理报》每天一篇社论的做法,建立了检查、审稿等制度。《解放日报》带动了各抗日根据地、各级党报、军报等相继改版。《解放日报》改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代表中共党报理论渐趋成熟。通过改版,《解放日报》由“不完全党报”向“完全党报”转变,实现了中共对报纸的绝对领导,成为真正的党的战斗的机关报。
然而战争年代一切以军事为主,延安时期办报经验没有进一步发展,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新闻体制机制并不完善,办报规模也比较小,“全国性办报就没有经验”*《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2014年,第245页。,报纸频频出错。如1949年10月,《人民日报》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称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发表的国旗图样说明、国歌的歌词和曲谱有差错;最重要的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排在版面的次要位置;等等*参见《人民日报回忆录(1948—1988)》,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86页。。这些错误表明,面对迅速变化的局势和城市环境,人民日报社从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到人员的精神状态、业务技能都跟不上节奏。
如何在城市办报、如何领导全国性新闻事业成为中共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苏联是最好的学习榜样。苏联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城市办报经验,即1929年后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中的新闻经验,它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体制,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计划型经济体制相适应。苏联报业体制也高度集中,其特点是全部报刊均属国家所有,都是党报,报刊功能主要是宣传教育,信息来源单一,言论高度集中,国内外重大新闻均由国家通讯社统一提供,地方各级报刊的宣传口径要同《真理报》保持一致,等等。*参见张允若、高宁远:《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6页。
1949年刘少奇访问苏联打开了学习苏联经验的通道,斯大林答应派教授到中国讲学,中国派遣一些参观团和留学生去苏联学习*参见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 第2卷,东方出版中心,2015年,第83页。。于是,中国新闻界一方面引进苏联专家,邀请苏联新闻代表团,引入大量新闻工作相关书籍和刊物;另一方面成规模地派遣中央和地方新闻干部到苏联参观学习,并派遣留学生。
二、学习初期:重在建章立制
从1950年1月开始,《人民日报》设立“新闻工作”副刊,称“愿在介绍苏联新闻工作经验方面,作有系统的努力”*《编者的话》,《人民日报》1950年1月4日。,全年发表相关文章近30篇,在新闻界产生重要影响。同年7月,中共中央派出宣传工作参观团访问苏联。这是中共中央继组织工作参观团之后派出的第二个团,彰显了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该团团长是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团员共38人,包括中央和各重要地区的宣传工作者及党报、通讯社、广播、出版、教育、文艺等工作人员。*参见《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04页。参观团出访前,刘少奇到场讲话时指出:“一般说,苏联的一切工作,合乎我们的理想”,参观团要研究苏联“如何组织宣传工作”*《张仲实文集》 第3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第123页。。到苏联后,参观团访问了联共中央宣传鼓动部、联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真理报》编辑部、《劳动报》编辑部、塔斯社、广播委员会、莫斯科大学等机构,与相关部门进行座谈,深入了解其组织建设和业务情况*参见《张仲实文集》 第3卷,第127、133、139、140—144、159页。。周扬访问回国后感叹:“苏联比我们前进得多,他们宣传工作的规模、方法、思想,都比我们高”,“我们的宣传工作,这样不完备,规模这样小,制度这样不完备”*《周扬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78页。。西安《群众日报》副社长胡绩伟回忆,几位报社主要领导出访的任务是“学习以真理报为代表的苏联报纸工作经验”,“‘真理报是我们(中国报纸)最理想的楷模’,这确实是我们当时一致的结论”*《青春岁月——胡绩伟自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3页。。中苏新闻宣传事业如此明显的差距给宣传团留下深刻印象,向苏联学习,扩大新闻事业规模,制定规章制度,建立中共集中统一领导下的新闻事业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目标。为此,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深刻改变了新闻界的秩序和业务操作。
1950年3月29日至4月16日,新闻总署召开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性的新闻工作研讨会议,讨论了全国报纸分工、编辑部改组、建立通讯员网和读报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一系列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比较推崇苏联经验,曾主张中共中央宣传部建立苏联式的宣传网和报告员制度,“中央一个决定出台,全国千军万马闻风而动”*陈清泉:《在中共高层50年——陆定一传奇人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8页。。他在人民日报社座谈会上也讲过:“人皆可为尧舜,报皆可以为《真理》”*《人民日报回忆录(1948—1988)》,第86页。。胡乔木在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以及会议通过的《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透露出以苏联经验为指导,改进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工作的要求。《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要求:“改革报社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改变现有的妨碍联系实际的编辑采访通讯联络等项工作各自为政的状态,建立编辑部门统一集中的领导,并应按照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实行适当的分组……将编辑采访的工作联合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学习出版社,2012年,第61—62页。报社从以往按照编辑、采访、通讯联络等设置科室,改为将编辑部按照工业、农业、财经、党的生活、地方通讯等分组,取消采访和通讯科,每组独立承担该业务领域的采访、编辑等工作,这种做法效仿的就是苏联经验。如此一来,记者便能长期跟踪某项工作,进行深入报道。例如有文章介绍苏联报纸编辑部“党的生活组”的工作情况,“编辑们平常一周有三—四天在区党委会和基层党组织里”,组长经常出席党的市委会会议。*〔苏联〕波得库尔科夫:《省级报纸编辑部工作的组织》,《人民日报》1950年4月12日。
在上述编辑部分工的基础上,苏联各报组织了以总编辑为首的编委会领导报纸工作,制订了编辑部各项机关工作制度,固化报纸出版工作流程*参见〔苏联〕波得库尔科夫:《省级报纸编辑部工作的组织》,《人民日报》1950年4月12日。。相应地,中国报社也有一系列建章立制之举。其一,编辑部工作更有计划性。《人民日报》成立编委会,各编委分工管理编辑部报道组,由于领导统一,各版之间能相互配合,月计划和周计划能按时完成,也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稿件。其二,编辑部的通联工作有了起色,强调建设通讯员网,增加了通讯员数量,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其三,推动报社建立必要的制度,如会议制度、审稿发稿制度、通讯员稿件处理制度、群众来信处理制度等。总之,建立健全报纸编辑部相关制度,实现计划化和规范化是中国报纸学习苏联经验的着力点,这对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中共而言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1950年3月,《人民日报》率先改组,编采通合一,按专业分工,但因人手不足,编辑部暂分为5组,分别负责政治法律军事、工矿交通农业、财政金融、文化教育、文艺等*参见孔晓宁:《范长江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人民日报》,《新闻战线》2009年第10期。。苏联的情况其实还有一点不同,例如《真理报》编辑部不仅按照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设立了党的生活部、经济部、农村经济部、军事部、科学技术部、文学艺术部、国外部等,还有一个比较核心的机构——编辑部秘书处,负责计划和组织报纸工作,并直接领导不直属于前述各部门的机构,包括通报部、劳动者来信部和地方联络部等*参见〔苏联〕波得库尔科夫:《省级报纸编辑部工作的组织》,《人民日报》1950年4月12日。。对于这种细节,中国的报纸也决定学习。人民日报社在8月提出进一步学习《真理报》,以秘书处为报社日常编辑出版和行政工作的执行机构*参见叶青青:“从农村办报走向城市办报:中共执政初期的党报新闻制度构建——以《人民日报》为例(1948—1953)”,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17页。。当然,中苏两国的做法还是有区别的。中国的秘书处实际上取代了原报纸总编室的职能,下设党的生活等一系列编辑组,苏联的秘书处则只负责指导三个组的具体工作。尽管如此,报纸方面学习苏联经验的细致程度还是可见一斑。在《人民日报》示范下,全国不少报纸编辑部改组,1950年5月,《河北日报》《新民报》《松江日报》《沈阳日报》等报社向新闻总署所作的工作汇报,认为相关改变“证明是好的,报纸与实际的联系加强起来了,报道的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了”*新闻总署研究室:《各地报纸改进工作中的情况、经验和问题——全国各报给新闻总署的五月份工作报告的综合介绍》,《人民日报》1950年6月21日。。
苏联报纸将读者来信和工农通讯员视为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它们以各种形式大量发表读者来信,在编辑部内规定该项工作“由编辑部全体人员来办”,并发展出一套成熟的信件登记方法。*〔苏联〕D.别卡索夫:《报纸编辑部怎样处理劳动者的来信?》,《人民日报》1950年3月15日。这套方法也为中国报社所借鉴。
此外,苏联方面强调工农通讯员的重要性,认为“研究从工人中、农民中与知识分子中广泛吸收通讯员来参加报纸工作,是改进报纸和巩固与群众的联系的最重要的条件”*〔苏联〕葛烈勃涅夫:《报纸编辑部的群众工作》,《人民日报》1950年4月26日。。《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同样要求把建立和领导通讯员网当作重要的政治任务。例如,《人民日报》在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时期有7000多名通讯员,1950年1月,范长江任社长后,着力恢复通联工作,到年底发展了将近万名通讯员,他提出我们的通讯员应当成为斯大林谈及工农通讯员的时候所说的那种“社会活动家”*参见《人民日报回忆录(1948—1988)》,第93页。。不过,与苏联报纸相比,中国的同志还是能够感到明显的差距——1926年,苏联《真理报》已有20余万名通讯员。又如,在新闻总署的大力倡导下,1950年3月,《河北日报》发展了1.6万名通讯员;5月,《苏北日报》发展了1.2万余名通讯员。*参见《大力开展工农通讯员运动》,《人民日报》1950年6月21日。对比学习《真理报》前后的通讯员工作,胡绩伟认为:“明显的变化是使我们从理论上得到提高,减少盲目性,增加了自觉性;减少了随意性,增加了合理性和规律性。”*胡绩伟:《青春岁月——胡绩伟自述》,第324页。
通过健全各类制度,报纸新闻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因办报程序逐渐规范,制度约束力增强,报社在管理方面更加顺畅。当时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出现错误比较严重,1951年8月,《人民日报》“在小样上检查出的错误共二百六十三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第305页。,为此胡乔木作《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的报告,提出《人民日报》要向《真理报》的方向努力,建立检查制度,其后错误逐渐减少*参见《胡乔木谈新闻出版》(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03—111页。。
在制定工作计划方面,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报纸编辑部贯彻了计划化的工作方法,各种工作要点总是将计划性列在首位。《真理报》逐月、逐周制定宣传计划,据说完成率还很高。这个特点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很新鲜的,更是苏联经验优越性最鲜明的表现之一,当然要认真学习。通过学习计划工作制度,《文汇报》认为:“从无计划到初步有计划,这是采访、编辑工作中的一个显著的进步。有些稿件已经能按计划采访,版面有时能按计划组织,这是改变过去被动的、自流的工作作风的第一步”*转引自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以上海私营报业改造为中心的考察(1949—1952)”,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27页。。
新中国成立之初,尚存在不少私营报社、广播电台和通讯社。根据新闻总署1950年2月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报纸281家,其中私营报纸至少有55家,后经审核允许恢复或继续出版的大多是影响比较大的进步报纸,如《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报》《大刚报》等*参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第35页。。这些报纸也融入学习苏联热潮,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以《文汇报》为例,1950年3月,建立了编委会领导报纸业务工作,将编辑部分为11个组*参见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以上海私营报业改造为中心的考察(1949—1952)”,第106页。。组织结构易改,转变思想却难。“群众办报”对私营报纸来说是全新的理念。新闻总署明令要求发展通讯员,该报的主要编辑人员依然比较轻视此项工作。直到对上海新闻界的思想改造之后,1952年底,《文汇报》终于“初步认识了深入采访、研究问题、组织稿件联系实际的必要”*转引自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以上海私营报业改造为中心的考察(1949—1952)”,第127页。。
尽管1949年前中国私营报业比较发达,其资产阶级办报方式一直以来却是中共批判的对象。1950年全国新闻工作会议后,《文汇报》总编辑徐铸成在日记中记述:“从此提出报纸要反对刊载社会新闻,不得发表抒发个人感情及黄色、迷信的报道和作品;反对‘资产阶级办报思想’,报纸宣传要为党的当前政策服务;新闻‘宁可慢些’,但要‘真实’。总之,一大套苏联模式的清规戒律确定下来了。”*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186页。从“同人办报”“专家办报”到 “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私营报纸经历了一整套新闻操作模式和规范的转变,并从思想层面转变了办报理念。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私营报纸学会认同、服从中共领导的过程。
通过重组报社编辑部和制订各项制度、计划,无论是党报还是私营报纸,都加强了与党委和政府的联系。报纸的一切工作开始严格地以党的政策指令为准绳,以党的路线方针为指向。特别是报纸开始制定报道计划后,报纸的报道计划要和重大言论、重大新闻一样提交上级部门审查,省(市)委宣传部也强调加强“对各新闻、出版部门政治思想的领导,密切联系,审查各部门计划及执行情况”,“应定期检查报纸、期刊的内容”*《河南省委宣传部整顿该省新闻出版工作》,《宣传通讯》1953年第25期。。尽管报纸与党委宣传部门互动的做法未必全部来自苏联,但报纸借鉴苏联经验与中共加强对报纸领导所促成的领导方式已经形成,这种苏联取向的领导与被领导模式是中共新闻体制构建的成功之处。
此外,中共还在更加宏观的层面采取了对全国报纸分工、统一发行制度等措施,重建全国报纸秩序,实现计划发行,将报纸如何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纳入全国统一框架,报业管理权进一步集中到党政相关部门手中,而这一切做法的榜样依旧是苏联。
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根据苏联经验和《人民日报》、《新民报》取得的经验”提出报纸分工的主张,会议还具体讨论了上海等城市的报纸分工*杨奎松:《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9页。。此前于1950年2月召开的京津新闻工作会议讨论了报纸、通讯社与广播以及各级新闻组织之间的分工,暂将京津地区报纸划分为全国性报纸和地区性报纸。如《人民日报》为全国性报纸,主要读者对象为干部和先进群众;《光明日报》为全国性报纸,读者对象为各民主党派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民报》读者对象为北京的小资产阶级及比较无组织的劳动群众;《进步日报》读者对象为天津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等等*参见《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60—161页。。
私营报纸也在被调整分工之列。按照规定,《文汇报》面向青年知识分子,《大公报》偏重商界和高级知识分子*参见《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文汇出版社,1997年,第28页。。后来《大公报》转战财贸新闻报道,侧重轻工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而《人民日报》经济报道重点是重工业和农业合作化,两者在经济新闻领域再次细分*转引自肜新春:《时代变迁与媒体转型:〈大公报〉1902—1966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18页。。将报纸分工的方法削弱了私营报纸的竞争力,报道领域和地域的限定导致读者减少,再加上实行统一发行等措施,尽管中共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提供扶持,但客观环境使私营报纸经营不佳,1952年私营报纸全部实行公私合营,进而在1953年改为公营。至此,中共统一了报纸的所有制形式,树立了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权威,建立了以党报为核心、以读者对象相区别的报业体系。
中共还通过统一发行掌握了报纸的经济命脉和舆论影响力。1949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新闻总署党组《关于全国报纸经理会议的报告》,称“根据苏联及东北、山东经验,报纸发行逐步交邮局统一办理,以减少发行上的开支与损失”*《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95页。。“邮发合一”的优点是建立了农村发行网,发行面由城市扩大到农村,扩大了发行量,如《人民日报》从1950年3月的9万多份增加到年底的19万多份,1953年更是上升到55万多份*参见《人民日报回忆录(1948—1988)》,第367、368页。。由于要统一发行,各新闻单位和邮局需提前申报发行计划,从此报纸发行量、发行的大致范围由出版部门统一掌握。
综上所述, 50年代初中共在新闻工作方面学习苏联经验的种种做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即消解私营报纸存在的基础,转变资产阶级新闻作风,私营报纸、电台等从此在中国消失,各级党报逐渐理顺业务,成为传播党和政府方针、政策、指示的权威平台。中共由此确立了对报社等单位业务和经营上的绝对领导权,增强了对新闻工作系统的掌控力。
三、学习高潮阶段:全方位深入学习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与中苏关系发展密切相连,1953年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毛泽东号召“要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苏联的高潮”*《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45—46页。。中国新闻界的学习进入新阶段,如果说此前处于有限度有选择学习的阶段,此后则进入全方位学习阶段。
根据苏联驻华使馆代办罗迈进的观察,“1953年末中国报刊工作人员对苏联的访问对于改善党的新闻出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5卷,东方出版中心, 2015年,第394页。。其中的“访问”指的应是1954年1月邓拓率领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访问真理报代表团,该团成员有中共中央宣传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重庆《新华日报》、上海《解放日报》、沈阳《东北日报》、西安《群众日报》、武汉《长江日报》等单位的负责人*参见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0页。。与1950年宣传工作者参观团相比,代表团成员多从事办报工作,此次是对苏联报纸工作的对口访问,重在深入了解报纸业务。
这次出访与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一起,共同推进了学习苏联的进程。1954年5月,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召开,原拟定1953年召开的全国报纸工作会议与此次会议合并举行。会议重点讨论了改进报纸工作、加强党委对报纸的领导、在报纸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问题,通过了《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会后各省(市)召开新闻宣传工作会议或报纸工作会议探讨如何改进报纸工作,传达了《决议》与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要求。如中共山东分局宣传工作会议上“扼要传达了苏联报纸工作的经验”*《中共山东宣传史料·宣传工作文件选编》(1927年11月—1987年9月),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61页。,中共甘肃省委在下发的相关决议中要求,“业务学习除总结日常工作经验外,要有计划地学习苏联报纸工作的先进经验”*《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第459页。。通过召开从中央到各省(市)的会议,《决议》被传达至县级新闻宣传干部中,在传播广度、力度和讨论热度方面要超过此前任何关于报纸工作的文件。
《决议》认为,报纸办得好不好,党委的领导是关键,因此规范了党委对机关报的统一领导,仿照苏联的方式并加以变通,规定:“各级党委应以党委委员之一去担任同级党报总编辑的实际职务。如暂时因人选困难,即应使现任党报总编辑的同志列席党委的常委会议和全体会议,作为过渡办法”,“各报总编辑、副总编辑和编辑委员应由同级党委任命并经上一级党委批准(中央一级由中央直接任命);编辑组长和记者须由同级党委任命并报告上级党委备案。”*参见《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第329页。这是从组织方面加强党委领导,是对“党管干部”的重要诠释,建立了各级党委与党报的联络机制,制度化地规定了党委指导报纸报道计划、重点内容、重大言论等工作。
在报纸业务方面,《决议》内容相当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经验,要求加强理论、党的生活、经济、国际问题的宣传,以及加强评论工作和改进新闻报道。《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再次调整正是由此而来。1955 年,人民日报社将18个组合并组建为10个部,即党的工作部、理论宣传和书评部、工业和商业部、农村工作部、文学艺术部、国际部、国内新闻部、文教和科学部、地方记者部、读者来信部等。*参见《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5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73页。也就是说,前一阶段学习苏联经验,主要是形式上即对组织架构的模仿,如今则更加注重宣传内容,力图突出重点领域。当然,在对苏联模式颇有一些崇拜之意的情况下,简单套用苏联做法的情况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愈发明显。《解放日报》的调整或许就有这方面的影子,该报先后增设了“苏联报纸经验”“小品文”等栏目,转载《人民日报》社论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参见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第119页。
类似的变化也在其他报社发生。南方日报社史记载,“中国新闻工作代表团访苏回来,向全国省报介绍了苏联《真理报》的办报经验”,经报社领导传达后,编辑部“热烈学习讨论,酝酿报纸改革”,根据《决议》和华南分局改进报纸工作指示精神,参照苏联办报经验,报社由社长制改为编委会集体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成立秘书处,编辑部改组为部*《南方日报社史(1949—1989)》,南方日报社,1992年,第9页。。编委会集体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的特点是“集党政职能、宣传业务于一体,对采编和经营实行一元化领导”*肜新春:《时代变迁与媒体转型:〈大公报〉1902—1966年》,第164页。。在大众日报社,为了落实《决议》内容,在1954年下半年至1955年上半年大规模系统学习苏联经验,“这次学习苏联报刊经验的时间最长,也更加全面和系统。从党报的性质和任务、党报与党委的关系、党报工作的基本原则,到编辑部的组织和领导、各项宣传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以及各部门的工作方法和报纸工作者的学习和修养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认真的学习”*朱民编著:《大众日报五十年(1939—1989)》,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5页。。
广播工作方面。在1954年1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上,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作了《学习苏联广播工作经验,改进我们的广播工作》的报告,提出“以中央电台为基础、地方电台为补充构成一个宣传的整体”的方针*《中国广播电视大事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65—66页。。这次学习使广播工作“较快地走上了正轨”,但“从管理体制到节目摄制,都搬来了苏联模式”*赵凯、丁法章、黄芝晓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新闻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0页。。因为苏共中央“没有提出过在广播中进行批评的指示,广播只是进行正面宣传”*《苏联广播工作经验》,广播事业局编印,1955年,第12页。,所以在学习苏联过程中,原本的广播批评消失了。另外,地方电台节目时间也减少了。*地方电台由于把大量时间用来转播中央电台节目,过多地削减了自办节目。参见《中国广播电视大事记》,第67、76页。
新华社学习塔斯社经历了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1950年底,胡乔木提出新华社应学习塔斯社,成为“消息总汇”,但当时只是模糊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无具体措施,加上新华社忙于将各分社统一组织起来,没有立即付诸实施。随后,访问苏联、实地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1950年,新华社副总编辑朱穆之随中央宣传工作参观团访问苏联后撰写了《苏联通讯社》一文;1952年9月,新华社驻莫斯科记者李何就制订五年计划、组织编辑记者工作、国际报道等问题重访塔斯社;1952年底至1953年初,新华社社长吴冷西访问塔斯社,赶在1953年3月新华社编委扩大会议前编印并下发了《访问苏联塔斯社记录》。*参见《访问苏联塔斯社记录》“办公室按”,新华社内部资料。在此基础上,新华社领导层提出,贯彻“消息总汇”的方向就是宣传党的总路线和政策方针,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消灭稿件中的错误和努力改进新闻写作*参见《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第3辑,新华社新闻研究部编,1981年,第20页;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回忆录》,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371页。。此后,新华社的报道数量增加,报道面明显扩大。1954年底,新华社代表团访问苏联,回国后出版了《塔斯社的工作经验》。1955年苏联塔斯社代表团也应邀访问中国。鉴于塔斯社经验已经系统整理出来,1955年12月,新华社决定用三个月的时间,通过学习文件和讨论的方式,集中学习塔斯社经验和研究通讯社改革方案。虽然集中学习结束于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消息传来之际,但这次访问仍被认为在新华社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塔斯社是“办好现代化通讯社的一个借鉴”。*《新华社回忆录》,第373页。
1954年是报纸、广播、通讯社集中出访对口学习的一年,一年之内派出三个代表团赴苏联进行对口学习,分别是1月由人民日报社总编辑邓拓率领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访问真理报代表团,7月由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温济泽率领的中国广播工作者访苏代表团,年底由新华社副社长朱穆之率领的赴苏访问及实习代表团*参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第166页。。1954年,苏联真理报代表团也应邀访问中国。中苏双方交流取得丰厚的成果,中国新闻界将互访中得到的苏联经验整理出版,编印了《学习〈真理报〉的经验》《苏联广播工作经验》和《塔斯社工作经验》,再加上根据1954年苏联报刊工作者访问中国过程中的报告和座谈会编辑而成的《苏联报刊工作经验》,这些材料涵盖了组织管理、制度、人事、各部门业务等方面,是详之又详的新闻管理和业务操作手册,但快速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给中国新闻工作套上了苏联模式的枷锁,埋下教条主义的隐患。
历史地看,中国新闻界全面学习苏联阶段有如下特点。第一,推广得力,以业务学习为重点。“1953年以来,我国新闻工作者都曾系统地学习过真理报等苏联报刊的先进经验”*赵纯:《和苏联同志一起工作》,《新闻业务》1957年第11期。。广播电台和通讯社也进行了充分的学习。第二,报纸、广播电台和通讯社仿照苏联对口行业设立了比较具体的学习目标。党报学习《真理报》,团报学习《共青团真理报》,广播学习莫斯科广播电台,新华社学习塔斯社。第三,主要通过他人介绍和书籍资料学习。虽然全国重要党报党刊、广播电台、通讯社等单位主要领导都访问过苏联,但对于大多数工作人员来说,接触到的只能是听来的经验,在高层领导的大力倡导下,听之行之。另外,随着1956年中共高层对苏联经验的反思,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戛然而止,由集中普遍学习直接转入反思阶段,显示了新闻与政治的密切联系。
四、学习的结束与局限性
1956年,中共在苏共二十大后开始反思“苏联模式”。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逄先知、冯惠主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67页。。5月,刘少奇在新华社谈学习塔斯社的问题:“毛主席说,对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经验要有批判地接受,不能无条件地接受。不分好坏,不看条件,一律接受,一律学习,一律照办,就是教条主义,就是盲从,就是迷信”。刘少奇指出:“要去掉依赖性,增加独立性。依赖塔斯社是不好的。”*《新闻工作文献选编》,新华出版社, 1990年,第117、118页。1956年5月28日,陆定一在部分省市委宣传(文教)部长座谈会上提出对宣传工作的批评:“前几年,我们的报纸说苏联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很好,从这次批评斯大林看来,也是有问题的。还有新闻工作方面,塔斯社报道的消息不全面,报纸只登结论性的文章,所以没有生气。”*《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第1148页。中央领导层面对学习苏联经验的反思引发中共新闻工作转向,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纷纷提出之前学习苏联经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版、改变节目形式等解决方案。
所谓的教条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以报纸为例,1954年及之后一段时间的报纸版面被人们认为僵化呆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社论写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除有重要会议、讲话、文件外,人民日报社每天都发表社论,位置固定在头版左侧。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邓拓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准备好一篇社论,为此他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参见《人民日报回忆录(1948—1988)》,第98、276页。第二,模仿苏联版式。1954年,人民日报社为了学习苏联版式,在内部翻译的《真理报文选》上每期刊登真理报版样;真理报是一行标题,《人民日报》上的标题有段时间也变为一行,“在竖排六栏的版面上,看起来像是苍茫大地上立着几根柱子”*《人民日报回忆录(1948—1988)》,第101页。。第三,栏目设置等仿效苏联。1954年,《文汇报》学习苏联《教师报》,报纸由两小张改为一大张,由竖排改为横排,从内容到形式,从版面编排、标题制作、新闻采访、言论写作到副刊设置,一切都按照苏联《教师报》的模式办报。上海《新民报晚刊》也是这样学习《莫斯科晚报》,这种学习仿若邯郸学步,把本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风格渐渐丢了。*参见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第120页。
如果上述还不够形象,那么报纸版面文字由竖排改横排最为直观,为推动全国文字改革工作,“光明日报接受中央给的任务,首先搞横排”,该报“最早横排的样式,主要是学习苏联《消息报》的”*单三娅等主编:《我们的光明之路:光明日报65年口述实录》,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第29页。。连苏联报纸休刊制度也要作为条例下发,因为“苏联除《真理报》外,其他报纸每周只出六天,星期日工作人员休息,故星期一一律休刊”,所以提出“望全国各种日报尤其是省级报纸考虑可否规定每周只出六期,每逢星期一休刊一天”*《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第234页。。苏联《真理报》不刊登广告,国际新闻则对社会主义国家只报喜不报忧,对西方国家只说不好的等,我们都学了过来。*参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第168页。这样报道产生了新闻与事实的矛盾、冲突与背离,遮住了时人的眼睛,也给今天研究者们利用新闻史料增加了重重困难。*参见侯松涛:《中国当代新闻史料的比较与研读——以抗美援朝运动史料为例》,杨凤城主编;《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65—185页。
现在看来,学习苏联的方式有问题。一是照抄照搬。《文汇报》的编辑人员曾对学习苏联的“一行题”有疑问,“如人民日报标题:‘周总理到莫斯科’,一行而已,我们认为这种是老爷标题,一定要加上:‘为进一步加强中苏友谊……’等作为引题,才算思想性强”*转引自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以上海私营报业改造为中心的考察(1949—1952)”,第125页。。但是在对私营报纸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改造的背景下,挑战苏联经验的权威显然有政治不正确的嫌疑。二是发现问题不能或不敢修改。长期致力于人民日报史研究的钱江注意到,总编辑邓拓从1955年起经常和同事讨论该怎样办报,1956年前夕,他明确表示,对《真理报》的经验,“再这样学下去怎么行”?副总编辑胡绩伟、王揖也有这样的看法。*参见钱江:《〈人民日报〉1956年的改版》,《新闻研究资料》1988年第3期。他们讨论的就是前述办报过程中出现的教条主义,但《人民日报》改版的提出依然在苏共二十大之后。
另外,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内容存在先天性刻板僵化的问题。曾任苏联《共青团真理报》和《消息报》总编的阿朱别伊回忆,50年代的苏联报纸相当死板,版面安排有严格限制,插图和漫画减到最低限度,刊载大量官样文章,报纸枯燥乏味,甚至不能刊载灾祸消息。直到80年代中期苏联新闻体制松动后,这些问题才得以改善。*张允若、高宁远:《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第220、226页。在默认苏联经验的先进性之下,《文汇报》编辑人员曾讨论如何学习苏联报纸版面,“各国共产党的报纸,如法国人道报,版面花样非常多,英国与美国的工人日报,在形式上比真理报花巧,而真理报也是讲求形式的,我报……不能一般的学人民日报、真理报”*转引自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以上海私营报业改造为中心的考察(1949—1952)”,第125页。。但是该报多种多样的版面最终还是消失了。
1956年4月,《人民日报》酝酿改版,编辑部讨论通过《关于讨论改进人民日报工作的计划》,要求分两个阶段分别讨论改进报纸的内容和形式以及编辑部的组织领导工作。实际上主要讨论了第一个问题,并于6月形成正式的改版报告报送中共中央。7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致读者》宣告改版。有意思的是,在改版酝酿阶段,报社资料小组找出国内外报纸研究,甚至还举办了“国内外报纸展览会”以开阔眼界,适当借鉴。*参见钱江:《〈人民日报〉1956年的改版》,《新闻研究资料》1988年第3期。1986年,《人民日报》再次酝酿改革时,整理编印了《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有关资料》。参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第177页。尽管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中途而止,但至少证明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基本方向是正确的。1956年五六月间,刘少奇两次到新华社谈话,主题是关于新华社的改革;1956年7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否定了以中央电台为基础、地方电台为补充的做法,要求改进广播宣传工作*《中国广播电视大事记》,第83—84页。,新闻界全面学习苏联的热潮就此停止。
五、余 论
历史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向苏联学习新闻工作经验,初看是一条捷径,走过之后才发现是一条弯路,需要再调整,再次探索新的道路。不论是捷径还是弯路,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冷战格局影响以及意识形态的限制下,除了学习苏联没有更好的选择,再者当时苏联经验不足的一面还没有暴露出来,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确实使中国新闻界的业务水平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过程中,中共建立了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仿照苏联模式构建了集中统一计划化的体制,实现为中心工作服务,从这一点来说,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是成功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共不断调整党的领导机关与报纸之间的关系,建立中共新闻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树立党委领导的权威,增强了对各新闻单位的掌控力。
从新闻业务角度讲,选择学习苏联是时代要求以及现实需求所致。如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一样,报纸、广播、通讯社的规模扩大,业务水平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但到后来才发现其僵化的一面。由于迫切想要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过于迷信苏联经验,不加甄别一股脑地学习,不论是苏联报业体制还是报纸消息来源和版面安排,中国通通学了过来,学得太刚猛,太用力,以致需要更长时间消化经验和反思教条主义。
就教条主义而言,毛泽东对学习苏联过程中出现的教条主义虽有批评,认为对苏联经验没有择其善者而从之,没有将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但他也承认:“建国之初,没有办法,搬苏联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5页。。有学者研究中国1895年至1995年百年教育史,发现中国向西方学习借鉴中有“周期性”现象,“先是全盘引进阶段,接下来或是更多怀疑,或是有选择地排斥”*转引自李滨、杨京霞:《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1950—1957)》,《冷战国际史研究》2010年第2期。。从这个角度讲,在全盘引进阶段出现教条主义不可避免,而重要的是之后如何调适,探索适合自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