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2018-02-07张海滨
张海滨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为核心的问题所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理论思考的继承和发展。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社会形态。“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1](P226)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必然趋势的出现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和条件的,但是,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是否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共产主义呢?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曾有过思考,但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这就给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之后,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出了艰巨的理论任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就应运而生。这个问题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而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则构成了回答这一核心问题的基础。为此,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做出了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思考
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评判一个社会形态先进与否的根本依据。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却是始终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定义的,把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作为评判社会主义的决定性标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就是在反思新中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1980年到1991年,小平同志曾经不下二十次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最终,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小平同志将自己对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集中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P373)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最大的贡献就是着重从生产力的角度思考社会主义本质,回到了马克思关于认识社会形态的正确轨道中去。“纠正了过去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盲目追求更大、更公、更纯的生产关系的做法”。[3](P5)
二、江泽民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如果说邓小平把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重新拉回到以生产力为核心标准的正确轨道上,那么,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则在价值追求上第一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融会贯通起来。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4](P523)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乃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但共产主义并不仅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它更是一个价值引领的实践过程。因此,我们不能说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去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应该是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之中就要尽最大可能去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江泽民的这一论断从价值论的角度,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手段、结果和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三、胡锦涛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七大都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5](P1)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贡献。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环境塑造人,同时人也在改变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含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与人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环境,同时还包括人类自我建构起来的意识环境。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以劳动实践为中介,人和环境双向互动的发展过程。因此,如何处理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了一个社会区别于另一个社会的重要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想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体现出自身的制度优越性,就必须改变传统资本主义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用人剥削人的方式实现社会发展的方式,而是采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和谐社会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21世纪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拓宽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
四、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2014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全新观点。[6](P1)此后,在多个场合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都多次谈及这一观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表述也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核心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是对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思考的深化和发展,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境界。其重大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强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出发去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从哲学上说,本质所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要求,而本质特征则是对本质内在要求的外部展现,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因素,反映事物的普遍性,而本质特征则是可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形态和样式,反映事物的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只有通过特殊性才能体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社会主义,又具有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的本质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之中,又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出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一片低潮之际,中国依然坚定地高举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判断,就内含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思考。
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看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继承了马克思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提出了一种认识社会的重要方法,即普照光的方法。“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 ”[7](P24)可以说,回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照亮中国前进道路的普照光。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改革的前进方向。因此,党的领导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主义”和“模式”的最显著特征。
(二)强调从上层建筑的视角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拓宽了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论视野
如果说邓小平强调从生产力角度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江泽民和胡锦涛又分别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人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习近平则是从上层建筑的角度来重新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境界。
首先,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多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的分析,之所以着重强调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从人的内在本质的发展要求出发去思考的。因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P190)但马克思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决定论者。恩格斯晚年就曾批驳一些人把唯物史观理解为经济决定论的错误观点:“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1](P190)从历史上看,以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为核心的上层建筑历来对社会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因为这一点已经成为了人们认识社会的“常识”和习惯,马克思才出于理论论战的需要没有在这方面浪费太多笔墨,但绝不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际生活中忽视上层建筑的作用。
其次,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层面来看,有些落后国家之所以能够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革命胜利,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完成了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改造,即把无产阶级政党改造成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实现无产阶级政党对军队、国家政权的绝对领导。革命不是按照经济变革——政治变革的逻辑顺序展开的,而是先完成上层建筑的革命——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再利用国家政权至上而下的完成对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因此,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
最后,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来看,政党和政党制度在上层建筑领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党政治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最主要特征。政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质上都是由政党在引领国家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追求,由政党借助国家权力实现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诸多领域的干预和宏观调控。近代国家发展史也证明,凡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迅速,国内政局安定的国家都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成熟的政党制度。因此,成熟稳定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成为了现代国家最为显著的政治特征。
(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的领导作用,丰富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认识
邓小平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时强调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用五个不同的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实现”表述社会主义本质,是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的。这一观点最大的理论意义在于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看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的理论品格。但这种表述方式所带来的一个理论问题就是,如果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看做是一个历史的、实践过程,那么,这个实践的主体该是谁呢?谁来解放?谁来发展?谁来消除?谁来实现?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论断,则进一步回答了这一提问。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只有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才能够完成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8](P173-174)恩格斯也强调“如果没有工人阶级的政党,无产阶级就既不可能胜利地进行推翻资产阶级和夺取政权的斗争,也不可能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9](P139)而列宁则强调,无产阶级夺取革命政权之后,社会主义建设依然需要党的领导,“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10](P237)因为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还不具备人民群众自由创造历史的充分条件,而中国目前依然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之下,才能开始有计划、有组织的创造历史的过程。为什么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之后,社会建设依然需要党的领导呢?
从理论上说,首先,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1](P44)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更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党的性质决定了党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其次,党的领导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和理论指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在党的领导之下,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才能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的内在本质追求。最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的群众路线为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创造历史有机统一提供了桥梁和纽带。
从实践上来看,党的领导是取得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领导就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公认,但这些成绩的获得不是靠简单的喊几句口号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面对了层层考验,突破各种艰难险阻才得以完成的。每一次在改革开放事业面临生死攸关的重大时刻,共产党都起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定信念、率先垂范的领导核心作用,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心骨。正如江泽民所言:“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12](P262)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探索也永远没有终点。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求索也只能跟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3](P588)只有不断深化和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列著作选编(修订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贾建芳.60年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再认识[J].科学社会主义,2009.
[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7-0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恩格斯传[M].北京:三联书店,1975.
[10]列宁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江泽民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