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发展及对策

2018-02-07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 杨 杰

(嘉应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厦的灵魂和基石,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自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以来,青年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践行者。随着我国进入经济转型升级期,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发声,纷繁复杂的思潮造成了青年思想的混乱,对青年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引导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有效化解青年群体的思想困境,已成为当前一项迫切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一、我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发展历程

第一时期(1919-1949):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成为先进青年的主流信仰

1840年鸦片战争以降,我国日益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为此,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们开始了复兴中华的艰难探索,但救亡图存的种种方案均告失败。毛泽东后来总结道:“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2]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极大地振奋了青年们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在我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同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的起点,马克思主义信仰开始在青年知识分子中逐渐确立。在马克思主义先驱的积极导引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青年越来越多,信奉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团体队伍日益壮大,如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契合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3]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就进入政治斗争,经过曲折的道路,走了二十八年,方才取得了基本的胜利。”[4]纵观近代历史,无数中华优秀青年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领和鼓舞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前仆后继。邓小平总结道:“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5]

第二时期(1949-1978):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国家信仰在青年中确立与强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马克思主义信仰由党的信仰转变为国家信仰、全民信仰。面对“一穷二白”的困难局面,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引下,团结一致,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迈入社会主义社会,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逐渐树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下建设强大的新中国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流信仰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全国青年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感召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蔚然成风,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成为青年运动的两大主题。广大青年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开展青年突击队、向科学进军等运动,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保尔·柯察金成为青年们的偶像,广大青年精神饱满,争当劳动英雄,涌现了一大批青年英雄人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党始终注重培育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青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身。

第三时期(1978-):改革开放后,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面临多方冲击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验证。但是随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逐渐发生改变,社会不良思潮沉渣泛起,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开始面临多方冲击。在政治方面,有些党员领导干部面对“糖衣炮弹”失去了本色,腐败现象严重,造成党群关系紧张,政府公信力下降;在经济方面,改革开放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炫富”现象层出不穷;在文化方面,西方加紧了对我国文化渗透的步伐,各种思潮泛滥,集体主义价值观被严重削弱,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弱化,有些人甚至叫嚣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失灵”,主张信仰多元化,以此进一步否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方面,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日益严重;在国际环境方面,东欧剧变和前苏联解体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马克思主义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攻击和诋毁,马克思主义信仰一元独尊的地位被打破,信仰危机日益突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丧失信心并产生危机的,多数却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特别是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以后,危机加剧且更加普遍。”[6]

二、当代我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

(一)理想信念缺失: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受到质疑,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加剧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7]据胡晓宇的抽样调查,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三个关键方面出现弱化:大多数青年学生(占66.3%)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作用予以充分肯定,但仍有部分学生(占33.7%)持否定态度;尽管大多数学生(占71.2%)仍认同社会主义制度,但却仍有一部分人(占28.8%)对其产生怀疑或动摇;尽管大多数学生(占69.4%)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心坚定,但仍有一部分人(占30.6%)对其产生怀疑或动摇[8]。又如,在近期披露的台湾间谍诱骗大陆大学生案中,台湾情报部门“盯住和粘住有可能进入经济、科技和国防等领域工作的青年学生,放长线、钓大鱼,长期、定向培养,布建网络”[9],这些大学生被策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理想信念的动摇。

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内容陈旧、方式方法单一等缺点,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紧密结合实际,未能根据青年心理的特征采取更易让其接受的方式方法,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成效;(2)在网络时代青年获取资讯的渠道大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使青年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难以辨别是非,更容易受到西方腐朽思想和价值观的冲击与侵蚀;(3)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不足,在认识社会问题时看不清事物的本质,用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缺乏政治辨识力和敏感度,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缺乏自信。

(二)物欲主义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功利主义的侵蚀

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物欲主义思想借助新媒体等向我国进行多渠道渗透,造成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货币拜物教的出现导致信仰的功利化倾向明显,物欲主义甚嚣尘上。例如,有调查披露,不少大学社团已经社交化、圈子化,或商业化、生意化,甚至官僚化、吃喝化。在号召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今天,披着社团外衣却开展纯商业性活动的大学社团恐怕并不鲜见,还有些“官僚社团”“吃喝社团”,一些大学生已将争当社团干部当成获取成绩与奖项的工具,而非交流某种兴趣爱好[10]。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政治观、道德观、交友观、婚恋观、职业观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功利化倾向。对入党动机的调查显示,43.27%的大学生认为入党是为了对大学生活及就业有一定的帮助,选择能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的占22.45%,选择提高个人思想觉悟仅占20.41%;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调查显示,赞成先保护个人利益的占56.73%,赞成先保护集体利益的占40.41%;对大学生交友目的的调查显示,70.61%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中交友是为了多认识些人,以后好帮忙;对“在选择恋爱或结婚对象时会考虑对方的经济实力或家庭背景吗?”的调查显示,35.92%的大学生选择肯定会考虑,仅有15.92%的大学生选择肯定不会介意;对大学生职业观的调查显示,42.45%的大学生认为择业的首要考虑是待遇高、福利好,只有4.08%的大学生认为应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1]。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的丰富,摆脱了贫困的中国人实现了物质财富的满足,但也出现了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人们精神价值追求迷失和道德水平整体滑坡。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过分注重效率,尤其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市场化,使社会公平受到极大挑战,这些社会问题对青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物质基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大行其道,并在网络上传播、蔓延、发酵,广大青年受到深刻的影响,导致青年信仰的功利化倾向严重,集体主义的无私奉献意识削弱,青年应有的道义担当精神弱化。

(三)社会责任感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挑战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12]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责任感是社会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上的具体体现。在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冲击下,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严重退化,突出表现为公民意识淡薄,集体责任感淡漠,社会公德心不强,对他人、社会、国家责任感弱化等。以某些地方的“变味”的征兵宣传为例,“‘好消息!2018年当兵待遇大幅提升。2年××万……’为标题的新闻在网上发布,写着‘本科学生不低于××万元,专科学生不低于××万元’红底白字的宣传海报贴在街边。此外,还有优先落户、优先录用等方面的优待政策作为重点印在各种征兵宣传手册上。”[13]这种“如同谈条件般以物质名利‘换取’适龄青年报名应征”的无奈做法实际反映了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的严重退化。抽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程度良莠不齐:“很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3.3%,42.1%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有社会责任感,而36.7%的大学生则认为自己有一点社会责任感,另外还有7.9%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社会责任感;针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调查显示:仅有30.5%的大学生关注并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61.2%的大学生偶尔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有8.3%的学生从未参与过此类活动[14]。

出现上述结果的客观原因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青年容易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度关注个人利益,忽视社会责任感,但更根本的原因在于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渗透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位。青年面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容易被西方资产阶级粉饰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观迷惑;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期缺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弱化,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武装和引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西方思想时,没有有力的思想武器予以甄别和抵制,易受不良信息的侵蚀蛊惑,甚至成为西方思想的传播者,由此导致和加剧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三、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纾解对策

(一)改进培育方法:根据青年特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和传播中注重“三化”

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和传播。“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15]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16]向青年灌输马克思主义一元价值,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活的灵魂通过各种途径灌输给大学生,同时避免教条主义的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并非强制灌输,必须针对青年这个对象的差异性和具体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如志愿服务、参观、访谈、见习实习等方式渗透灌输内容,让马克思主义变得更有吸引力,在理论层面达到渗透的效果,使青年学懂、学透马克思主义。

其次,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内容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提高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必须向生活回归,注重实践体验教育。“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对人和对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17]培育当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以充分了解青年为基础,从生活实际出发,缩小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使青年“看得见、摸得着”理想与信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表彰宣传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担当作为的新时代典型,充分借助榜样的力量,将榜样的先进事迹和崇高思想以电影、小说、电视剧、歌曲、戏曲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之进入人民的精神生活。例如,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感人事迹被拍成电视剧,让观众切实感受到那颗将一切奉献给祖国的赤子之心。“泪水夺眶而出,通过影视作品感受黄老师的精神和情怀,更加坚定了我的爱国心。”[18]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榜样是有形的正能量,也是鲜活的价值观,既见人格风骨,更见信仰信念,有助于青年认同、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赢得青年的真心信仰。

(二)优化培育路径: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拓展微传播渠道,加强网络话语预设建设

首先,拓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中的微传播渠道。当代青年都有过利用自媒体平台自主学习的经历或大多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微传播可以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以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通过大力创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微传播平台,可以让青年随时随地地学习,既能把学习时间解放出来,又能极大地增强传播力;同时,思政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微传播途径与青年互动,及时了解青年的思想动态,有效加强沟通交流,避免传统教学单向式传输的缺陷,从而提升教育质量。例如,由中央党校中国干部学习网研发的“学习中国”APP,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相关著作通过实景地图、微课程、知识地图、习大大故事汇等十二个维度生动展示出来,给予学习者更形象更有趣的体验,使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也让政治宣导成为随时随地的碎片化学习,最终使理论学习走出象牙塔。

其次,牢牢把握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话语预设建设。(1)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空间的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网络空间的正能量。“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9](2)加强话语预设的意识形态化建设。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普化为网络话语预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工程,架构马克思主义话语预设体系,为使之成为权威网络话语打下良好的认同基础。此外,对一些突发事件等舆论焦点,要及时加强正面引导和传播,主动回应青年中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避免消极错误的思想在网络上发酵、蔓延,在网络空间营造浓厚的、积极健康的育人氛围,提高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引导力,从而更积极、更有效地应对西方物欲主义等观念的渗透,引导青年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三)完善培育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抵制功利主义,提升社会责任感

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必然要同封建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无产阶级如果向这些思想和愿望作出让步,它就会丧失自己在历史上的领导地位”[20]。当前为抵制西方资产阶级功利化、多元化的信仰的侵蚀,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1)必须在道德上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新时代的社会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2)通过新媒体的运用,使针对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化。采取更易让青年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多途径多渠道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成效,增强青年抵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渗透的“抗体”,提升广大青年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培育奉献精神,引导他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交友观、婚恋观、职业观,避免陷入信仰功利化、世俗化的泥潭,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3)要强化国家仪式的价值传递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设立了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并举行纪念活动,举行了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阅兵等,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纪念日举行庆祝和纪念活动,通过以具体化、形象化、庄严化为特征的仪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可听、可触摸”,使青年在仪式的情境中感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共鸣,实现育人于无形。

结语:青年处于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使青年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21]在学懂悟透的基础上,引导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并付诸实践,成为日常行为准则,在实际行动上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真正做到和实现“精神变物质”,展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而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展示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